余初入智果院原文
泰山屹天下,四海同仰止。
我公命世英,突兀等於是。
胸中廓秋漢,皎絕微雲滓。
當年事危言,軒冕如脫屣。
正貴知我希,寧慚不吾以。
風雲果再符,六翮排空起。
一昨厭承明,抗章求迤邐。
餘杭古雄藩,比屋富生齒。
立談政即成,興不負山水。
雍容敦末契,訪我頑且鄙。
大旆輝松門,禽猿亦驚喜。
森森門下士,左右粲珠履。
使君道德姿,圭角非所恃。
軟語如春風,薰然著桃李。
今朝真勝事,千載足遺美。
安得筆如椽,磨崖為公紀。
詩詞問答
問:余初入智果院的作者是誰?答:釋道潛
問:余初入智果院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道潛的名句有哪些?答:釋道潛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2. 蘇翰林率賓客相送者十六人,各賦詩一章
參考注釋
泰山
(1)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2)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
有眼不識泰山
(3) 妻父的代稱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雲,泰山有丈人峰。—— 晁說之《晁氏客語》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仰止
仰慕;嚮往。止,語助詞。語出《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宋 姜夔 《饒歌吹曲·沅之上》:“真人方興,百神仰止。” 清 魏源 《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之一:“山形果象蹲,遺躅空仰止。” 孫中山 《革命原起》:“二人死節之烈,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每一念及,仰止無窮。”
命世
著名於當世。多用以稱譽有治國之才者。《漢書·楚元王傳贊》:“聖人不出,其間必有命世者焉。” 唐 高適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信知命世奇,適會非常功。” 宋 王安石 《答子固南豐道中所寄》詩:“吾子命世豪,術學窮無間。”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蓋真儒志業,命世經綸,薪盡火傳,淵源有自雲。” 孫中山 《建國方略·行易知難》:“ 皓東 沉勇, 堅如 果毅,皆命世之英才,惜皆以事敗而犧牲。”
突兀
(1) 突然變化的
平原過去了,面前山巒世界突兀而起
(2) 高聳的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蒼然突兀。——明· 顧炎武《復庵記》
突兀的山石
(3) 突然
事情來得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出乎意料
於是
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狀態。《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史記·蘇秦列傳》:“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
秋漢
秋季的天河。 唐 李嶠 《餞駱四》詩之一:“星月懸秋漢,風霜入曙鐘。” 宋 楊萬里 《荔枝堂夕眺》詩:“夕峯褪日半鉦多,秋漢吹雲一絮過。” 清 黃鷟來 《送王遠齋回會稽》詩:“羈客苦滯留,離思詠秋漢。”
當年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危言
(1) 正直的話
邦有道,危言危行。——《論語·憲問》
(2) 故意說嚇人的話
危言聳聽
軒冕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既軒冕之非榮,豈緼袍之為恥。”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軒冕,軒冕化宮室,宮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唐 《過陶徵君隱居》詩:“田園三畝緑,軒冕一銖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軒冕失之,有時而復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簡袁永之獄中》詩:“本同江海人,俱為軒冕誤。”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恆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軒冕。”
(3).指國君或顯貴者。《管子·輕重甲》:“故軒冕立於朝,爵祿不隨,臣不為忠。”《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 唐 王昌齡 《灞上閒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明史·文苑傳四·徐渭》:“當 嘉靖 時, 王 李 倡七子社, 謝榛 以布衣被擯。 渭 憤其以軒冕壓韋布,誓不入二人黨。”
(4).指為官。 清 侯方域 《湯御史傳》:“然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
脫屣
比喻看得很輕,無所顧戀,猶如脫掉鞋子。《漢書·郊祀志上》:“嗟乎!誠得如 黃帝 ,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 顏師古 註:“屣,小履。脫屣者,言其便易,無所顧也。” 唐 李頎 《緩歌行》:“一沉一浮會有時,棄我翻然如脫屣。” 宋 王禹偁 《潘閬詠潮圖序》:“脫屣場屋,恥原夫之流;棲心雲泉,有終焉之計。”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夫 魯公 之見厄於當時,而直伸其志,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梁啓超 《義大利建國三傑傳》:“ 加里波的 之脫屣爵祿,兔起鶻落於 卡菩列拉 之一孤島,其高風亮節,為史家所津津樂道。”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 曰:‘吾始困時,嘗與 鮑叔 賈,分財利多自與, 鮑叔 不以我為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鮑子 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長史 云:‘ 劉尹 知我,勝我自知。’” 宋 蘇軾 《觀魚台》詩:“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
(2).器重我。《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寵之……﹝ 豫讓 ﹞曰:‘嗟呼!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 智伯 ,則吾魂魄不愧矣。’”
風雲
①風和云:天有不測~。 ②比喻變幻動盪的局勢:~突變。六翮
(1).謂鳥類雙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鳥的兩翼。《戰國策·楚策四》:“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 宋 蘇軾 《與胡祠部游法華山》詩:“君猶鸞鶴偶飄墮,六翮如雲豈長鎩。” 明 劉基 《戲為雪雞篇寄詹同文》詩:“雪鶴排雲舒六翮,長鳴遠逐 浮丘伯 。”
(2).指鳥。 唐 高適 《別董大》詩之二:“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 京洛 十餘年。” 宋 陸游 《臨別成都帳飲萬里橋贈譚德稱》詩:“今年一戰馘餘子,風送六翮凌青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六翮飛身,爭投棲於樹杪;五花畫舫,盡返棹於湖邊。”
排空
沖向天空,高升到天空中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一昨
前些日子。《淳化閣帖·晉王羲之帖》:“多日不知君聞,得一昨書,知君安善為慰。”《北史·循吏傳·孟業》:“卿識 河間王 郎中 孟業不 ?一昨見其國司文案,似是好人。” 唐 顏真卿 《與蔡明遠帖》:“一昨緣受替歸北,中止 金陵 ,闔門百口,幾至餬口。” 金 元好問 《出京》詩:“一昨隨牒來,六月阻歸省。”
承明
(1).古代天子左右路寢稱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後,故稱。 漢 劉向 《說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寢曰左右之路寢,謂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後者也。”
(2).即 承明廬 。《漢書·翼奉傳》:“ 未央宮 又無 高門 、 武臺 、 麒麟 、 鳳皇 、 * 、 玉堂 、 金華 之殿,獨有 前殿 、 曲臺 、 漸臺 、 宣室 、 承明 耳。”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陽尹荊州》詩:“驂駕乘駟馬,謁帝朝 承明 。” 宋 辛棄疾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詞:“想夜半 承明 ,留教視草,卻遣籌邊。”參見“ 承明廬 ”。
抗章
向皇帝上奏章。 宋 蘇舜欽 《兩浙路轉運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辭避,若不勝任。”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從,抗章固辭,豈汲汲富貴歟!”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銘》:“‘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歸養乎!’即日抗章辭職。” 康有為 《東事戰敗》詩:“ 遼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車多。”
迤邐
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連綿貌。 南朝 齊 謝朓 《治宅》詩:“迢遰南川陽,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鳳棲梧》詞之三:“玉樹瓊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輪上》:“她把眼從窗戶望出去,是迤邐不斷的青山。”
(2).指唱歌聲和鳥鳴聲的悠揚圓轉。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曉》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語,偏向閒庭戶。”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蘇軾 《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蓋本處地勢,自 銀林堰 以西,地形從東迤邐西下。” 鄭觀應 《盛世危言·邊防上》:“在東北、西北,由 東三省 、內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與 俄 接壤。”
(4).緩行貌。《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別了眾名姬,擕著琴劍書箱,扮作遊學秀士,迤邐上路。”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屍,幸賴 法忍 扶餘,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陳》:“和這個胖女人較了半天勁,累得他筋疲力盡,他迤里歪斜走出來。”
(5).漸次;逐漸。 宋 蘇軾 《與楊元素書》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來千,餘可迤邐還。” 宋 賀鑄 《更漏子》詞:“迆邐黃昏,景陽鐘動,臨風隱隱猶聞。”《古今小說·閒雲庵阮三償冤債》:“﹝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雄藩
地位重要、實力雄厚的藩鎮。《舊唐書·嚴綬傳》:“前後統臨三鎮,皆號雄藩。”
比屋
(1).所居屋舍相鄰。《三國志·魏志·杜畿傳》“ 荀彧 進之 太祖 ”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 畿 自 荊州 還,後至 許 ,見侍中 耿紀 ,語終夜。尚書令 荀彧 與 紀 比屋,夜聞 畿 言,異之……遂進 畿 於朝。”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 羅 與 賈 ,比屋而居。”
(2).家家戶戶。常用以形容眾多、普遍。 漢 徐幹 《中論·譴交》:“有策名於朝而稱門生於富貴之家者,比屋有之。”《魏書·袁翻傳》:“ 淮 海輸誠, 華陽 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唐 羅鄴 《牡丹》詩:“落盡春紅始見花,花時比屋事豪奢。” 宋 司馬光 《乞罷陝西義勇札子》:“ 陝西 之民,比屋凋殘。” 明 高啟 《大水》詩:“ 東江 入門流,比屋如敗船。”
(3).借稱老百姓。《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上》:“由是文武百辟,岳牧羣賢,至於比屋之倫,盡祝當陽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務俾比屋同沾實惠,小民鹹受更生,用稱朕子愛元元、撫育安全至意。”
生齒
小孩長出乳齒,借指人口、家口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周禮·司民》。注:“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
生齒日繁
立談
(1).站著談話。《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徧國中無與立談者。”《初刻拍案驚奇》卷六:“但只叫他立談一兩句,就打發去,須防耳目不雅。”
(2).比喻時間短暫。 漢 揚雄 《解嘲》:“或七十説而不遇,或立談而封侯。” 唐 盧照鄰 《對蜀父老問》:“或立談以邀鼎食,或白首而甘布衣。” 宋 陳師道 《贈趙奉議》詩:“我往立談間,歘若白受緇。” 章炳麟 《文學說例》:“抑名家所著,為演説之元則,彼固施諸筆籥,猶與演説有殊。至於 戰國 游説,惟在立談。”
山水
(1) 山上流下來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
山水相連
(3) 指山水畫
潑墨山水
吳道玄…因寫 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雍容
(1) 形容儀態溫文大方
宣為人好威儀,進止雍容。——《漢書·薛宣傳》
雍容有禮
雍容華貴
(2) 舒緩;從容不迫
從車騎,雍容閒雅其都。——《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雍容大方
末契
(1).猶下交。指長者對晚輩的交誼。《文選·陸機<嘆逝賦>》:“託末契於後生,余將老而為客。” 李周翰 註:“末契,下交也。” 唐 杜甫 《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伊昔 臨淄亭 ,酒酣託末契。” 仇兆鰲 註:“公為後輩,故云末契。” 宋 沉遼 《送夏八赴南陵》詩:“高堂老人八十一,不問衰微論末契。” 清 錢謙益 《康文初六十序》:“諸公晚託末契於余,余因以識 孟修 ,且交於 孟修 之子 文初 。”
(2).猶下交。指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者的交誼。 唐 溫庭筠 《上蔣侍郎啟》:“某聞有以疎賤而間至貴者,古人之所譏笑;有以單外而蘄末契者,君子之所兢戒。”
(3).猶下交。稱別人對自己的交誼的謙詞。 宋 陸游 《答交代楊通判啟》:“某猥以陳人,偶叨末契。” 清 錢謙益 《錫山趙太史六十序》:“余幸得託末契,有 朱 陳 之好。”
松門
(1).謂以松為門;前植松樹的屋門。 唐 王勃 《游梵宇三覺寺》詩:“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 宋 陸游 《書懷絕句》之一:“老僧曉出松門去,手挈軍持取澗泉。” 清 黃鷟來 《秋日雨晴》詩:“松門落葉深,竹徑寒香靜。”
(2).指 松門山 。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攀崖照石鏡,牽葉入 松門 。”《清一統志·江西南昌府一》:“ 松門山 在 新建縣 北二百十五里。《寰宇記》:‘其山多松,北臨 大江 及 彭蠡湖 。山有石鏡,光明照人。’”
(3).指 松門峽 。 唐 杜甫 《返照》詩:“荻岸如秋水, 松門 似畫圖。” 仇兆鰲 註:“《十道志》:‘ 松門峽 ,在 夔州 。’”
驚喜
又驚又喜
驚喜交集
森森
(1) 形容繁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唐· 杜甫《蜀相》
(2) 形容陰沉可怕
看了這水泡子四邊黑壓壓的老樹,不禁有一種鬼域森森之感。——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
(3) 形容寒冷
冷森森
門下士
(1).指門客。 唐 韓愈 《送陸暢歸江南》詩:“我實門下士,力薄蚋與蚊。”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邑志載:公被戮,其門下士拾骨葬此。”
(2).猶門生。 宋 蘇軾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詩:“ 醉翁 門下士,雜遝難為賢。”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 李屏山 晚年多疑畏,見後進中異常者,必摩撫之。 雷公 希顏 本其門下士,後見其鋒鋩氣勢,恐其害己,甚憚之。”參見“ 門生 ”。
(3).學生,弟子。 宋 蘇軾 《<范文正公文集>敘》:“彼三傑(指 歐陽修 、 富弼 、 韓琦 )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清 劉大櫆 《贈大夫閔府君墓志銘》:“遂以授徒為生,教授宗黨及 前溪 、 潯川 閒。其門下士數十百人,經其指畫,文辭學術,莫不循循然有儒者之風。”
左右
(1) ∶左和右兩方面
主席台左右,紅旗迎風飄揚
(2) 附近;兩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身邊
在帝左右
(4) 近臣;隨從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5) 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6) 反正
我左右閒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在六點或六點左右到的家
斷斷續續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動為她所左右
(9)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珠履
(1).珠飾之履。《史記·春申君列傳》:“ 春申君 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唐 儲光羲 《同王維偶然作》詩之八:“賓客無多少,出入皆珠履。” 龔騫 《九秋詩》:“錦絲臥織雙珠履,赤麟片片生秋水。”
(2).指有謀略的門客。 唐 武元衡 《送裴戡行軍》詩:“珠履三千醉不歡,玉人猶苦夜冰寒。” 宋 陸游 《題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詩:“帳前犀甲羅十萬,幕下珠履逾三千。” 明 孫梅錫 《琴心記·王孫作醵》:“身老愛才華,座上皆珠履。”
使君
漢代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樂府詩集·陌上桑》
道德
(1)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 合乎道德的
圭角
圭的鋒芒有稜角,比喻人的言行奇特刻薄
初露圭角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軟語
(1)
(2) 體貼溫柔委婉的話
溫情軟語
(3) 音調柔和的語言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薰然
溫和貌;和順貌。《莊子·天下》:“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陸德明 釋文:“薰然,溫和貌。” 唐 李逢吉 《享惠昭太子廟樂章》:“展矣禮典,薰然德馨。” 宋 司馬光 《陪始平公燕柳溪》詩:“桃李歸時應盛發,薰然和氣滿春城。” 明 方孝孺 《宋處士碑陰銘》:“見公四子二孫……皆恭敬樂易,薰然有君子之行。”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爭榮鬥豔、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朝真
(1).道教謂朝見真人。 唐 呂岩 《雨中花》詞:“願逢一粒,九霞光里,相繼朝真。”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楔子:“蓋凡昇天之時,先參貧道,授與仙訣,大徹大悟後,方得昇九天朝真而觀 元始 。” 明 屠隆 《綵毫記·湘娥訪道》:“曉來控鶴朝真去,不帶青天一片雲。”
(2).道家修煉養性之術,猶佛家之坐禪。 宋 蘇軾 《柳子玉亦見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晴牎嚥日肝腸暖,古殿朝真屨袖香。”《水滸傳》第五三回:“當下 公孫勝 引著 戴宗 、 李逵 到 松鶴軒 內,正值真人朝真纔罷,坐在雲床上。”
勝事
(1).美好的事情。《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子良 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為設瓜飲及甘果,著之文教。” 唐 劉長卿 《送孫逸歸廬山》詩:“常愛此中多勝事,新詩他日佇開緘。” 清 吳偉業 《觀王石谷山水圖》詩:“世間勝事誰能識,兵戈老盡丹青客。” 茅盾 《子夜》十七:“這樣的心情尤以這一夥中的 吳蓀甫 感受得最為強烈。今晚上的行樂勝事是他發起的。”
(2).指寺、觀中法會、齋醮等。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壽昌縣君》:“子 愉 夢母如存,且曰:‘……汝與汝父言,亟營勝事,使我得轉為男子。’” 明 邵璨 《香囊記·祈禱》:“見説僊觀修設勝事,特來赴會。”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遺美
(1).指遺留下來的美好風尚、德行等。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斯事雖細,然先臣之舊式,國家之遺美,不可闕也。” 唐 張說 《東都酺宴》詩序:“斯固《雅》《頌》之餘波,政教之遺美。” 元 劉賡 《睿宗皇帝加上尊謚冊文》:“剛辰爰卜,遺美載揚。”
(2).謂遺漏美好事物。《北齊書·文宣紀》:“雖史官執筆,有聞無墜,猶恐緒言遺美,時或未書。” 明 徐渭 《贈梁尚書公序》:“故旨甘之必優,几筵之備無遺美。” 明 陳子龍 《<思訛室集>序》:“夫 周 秦 以來,數千年之閒,文章不可勝數,高下互見,百端羣分, 子建 遇無遺美,悉取而代之。”
筆如椽
《晉書·王珣傳》:“ 珣 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 珣 所草。”後因以“筆如椽”喻大手筆或重要的文墨之事。 宋 蘇軾 《光祿庵》詩之一:“何事庵中著光祿,枉教閒處筆如椽。”
磨崖
亦作“ 磨厓 ”。1.山崖石壁上鐫刻的文字。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南屏興教磨崖》:“今 南屏山 興教寺 磨崖,《家人》卦、《中庸》、《大學》篇, 司馬公 書,《新圖經》不載。” 元 馬致遠 《哨遍·張玉嵓草書》套曲:“通三昧,磨崖的本,畫贊初碑。”
(2).磨平山崖石壁鐫刻文字。 明 郭貞順 《上俞將軍》詩:“但屬壺民歌太平,磨厓勒盡 韓山 石。” 清 顧炎武 《浯溪碑歌》:“ 真卿 作大字,筆法名天下,磨厓勒斯文,神理遺來者。”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異日者龍跳虎臥,磨崖 昆崙 之巔;波涌雲垂,張樂 洞庭 之澤。”
(3).磨擦山崖。 宋 蘇軾 《黃牛廟》詩:“山下耕牛苦磽確,兩角磨崖四蹄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