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孟津河恭依皇祖元韻原文
方舟氣霽潦收天,後海先河凜祭川。
所冀安瀾九曲水,永寧率土萬家煙。
嵩山太少修殷祀,澗水東西祝大田。
芝篆豐碑重捧讀,益欽繩繼仰堯年。
詩詞問答
問:渡孟津河恭依皇祖元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渡孟津河恭依皇祖元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渡孟津河恭依皇祖元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一
2. 萬家煙火隨民便皇祖御製句也太和融盎每嘆以為千古治法無過此
參考注釋
方舟
兩船相併。《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成玄英 疏:“兩舟相併曰方舟。” 漢 班固 《西都賦》:“方舟並騖,俛仰極樂。”《梁書·武帝紀上》:“ 鄖城 、 竟陵 間粟,方舟而下; 江陵 、 湘中 之兵,連旗繼至。” 唐 陳希烈 《奉和聖制三月三日》:“錦纜方舟渡,瓊筵太樂張。” 宋 孔平仲 《續世說·汰侈》:“ 江 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並進,以急趍疾進者為勝。” 清 方文 《留別宋子建徐闇公》詩:“春雨方舟海上來,簫聲長近 鳳凰臺 。”
後海先河
語本《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比喻做事要先本後末。 清 顧炎武 《與陸桴亭札》:“及乎年齒漸大,聞見益增,始知後海先河,為山覆簣,而炳燭之光,桑榆之效,亦已晚矣。”
安瀾
(1).水波平靜。比喻太平。《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天下安瀾,比屋可封。” 李善 註:“瀾,水波也,安瀾,以喻太平。” 明 無名氏 《運甓記·帥閫賓賢》:“用之將帥,必能扶弱鼎於安瀾;委以一方,定可起疲民於袵席。” 清 梁清標 《送張伯珩同年按蜀》詩:“按部諸侯爭負弩,洗兵 三峽 見安瀾。”福州評話《老漁翁殲敵記》:“紅旗飄飄河山壯麗,漁鄉繁盛海國安瀾。”
(2).謂使河流安穩不泛濫。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將來恐不能不出於河自河,漕自漕,河專主安瀾,漕專主海運而後定。”《清史稿·河渠志一》:“前築土壩,保固隄根,頻歲安瀾,已著成效。”
九曲
(1).迂迴曲折。 漢 王褒 《九懷·危俊》:“徑 岱 土兮魏闕,歷九曲兮牽牛。” 唐 盧綸 《送郭判官赴振武》詩:“ 黃河 九曲流,繚繞古邊州。”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三重銀戶,入九曲之摩尼。”摩尼,梵語“寶珠”的譯名。
(2).指 黃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稱。 唐 黃滔 《融結為河嶽賦》:“ 三門 九曲,競呈昇沒之源; 太華 維 嵩 ,交闢奔衝之路。” 唐 齊己 《瀟湘二十韻》:“對茲傷九曲,含濁出 崑崙 。”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九曲風濤何處顯?則除是此地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寶》:“九曲天險,只用蓮舟蕩漾。”
(3).指 福建 武夷山 的 九曲溪 。 宋 朱熹 《武夷櫂歌》之十:“ 九曲 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元 薩都剌 《武夷館方池》詩:“溪船明日泛 九曲 ,出入紫翠聽潺湲。” 郁達夫 《詠武夷》:“ 武夷 三十六雄峯, 九曲 清溪境不同。”
永寧
永久安寧。《逸周書·五權解》:“嗚呼,敬之哉!汝慎和稱,五權維中,是以以長小子於位,實維永寧。”《史記·封禪書》:“ 祖己 曰:‘修德。’ 武丁 從之,位以永寧。”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乃堙洪塞源,決江疏河,灑沉澹災,東歸之於海,而天下永寧。”
率土
(1).“率土之濱”之省。謂境域之內。《詩·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爾雅》曰:‘率,自也。自土之濱者,舉外以包內,猶言四海之內。’” 漢 班固 《明堂詩》:“普天率土,各以其職。”《北齊書·文宣帝紀》:“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疏澤洽,率土歸心。”《新唐書·孫伏伽傳》:“以率土之富,何索不致,豈少此物哉。” 清 方文 《石臼湖訪邢孟貞》詩:“率土皆怨痛,況乃忠孝臣。”
(2).猶王土。指京畿地區。 唐 張署 《贈韓退之》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
嵩山
山名。在 河南省 登封縣 北,為五嶽之中嶽。古稱 外方 、 太室 ,又名 崇高 、 嵩高 。其峰有三:東為 太室山 ,中為 峻極山 ,西為 少室山 。 唐 宋之問 《下山歌》:“下 嵩山 兮多所思,攜佳人兮步遲遲。”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詩:“ 嵩山 表里千重雪, 洛水 高低兩顆珠。”
東西
(1)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大田
(1) 面積很大種有作物的田地
大田還沒有開鐮,人們都呆在家裡打雜
(2) 指良田
豐碑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傑作,偉大的功業,有永久價值的證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記載或保存的藝術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記德豐碑,所以垂名跡於不朽,樹風聲於沒世。——《隋書·楊素傳》
捧讀
敬辭,讀(別人的文章等)
堯年
(1).古史傳說 堯 時天下太平,因以“堯年”比喻盛世。 南朝 梁 沉約 《四時白紵歌·春白紵》:“佩服瑤草駐容色, 舜 日 堯 年歡無極。” 唐 元稹 《賦得數蓂》詩:“ 堯 年始今歲,方欲瑞千齡。” 前蜀 韋莊 《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年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2).相傳 帝堯 壽一百十六歲,因以“堯年”指長壽。 清 金農 《憩王屋山後十方院》詩之一:“大椿靈餌話 堯 年,鍊液升煙日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