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王時敏王鑑山水合冊·其六·林陰高檻(王鑑仿董源)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古屋喬林下,憑欄阿那誰。

泉聲高處落,溪色遠邊披。

小閣滿風際,夏山欲雨時。

不知默會者,可解許渾詩。

詩詞問答

問:《題王時敏王鑑山水合冊·其六·林陰高檻(王鑑仿董源)》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八

2. 王鑑仿董源

參考注釋

喬林

喬木林,一種從種子生長起來的森林;亦指樹木高大的叢林

憑欄

身倚欄桿

憑欄遠眺

阿那

(1).柔弱貌;柔美貌。阿,通“ 婀 ”。《文選·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風靡雲披。” 李善 註:“阿那,柔弱之貌。”一本作“ 阿郍 ”。 明 徐渭 《題<折花美人圖>》詩:“高髻阿那長袖垂,玉釵彷彿掛羅衣。” 王闓運 《采芬女子墓志銘》:“身嬌阿那,非關 石尉 之珠;頰薄分明,略比 蕭宮 之醉。”

(2).舒徐貌。阿,通“ 婀 ”。《文選·王褒<洞簫賦>》:“其奏歡娛,則莫不憚漫衍凱,阿那腲腇者也。” 李善 註:“阿那腲腇,舒遲貌。”

(3).茂盛貌。阿,通“ 婀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桂黝鯈於南北,蘭芝阿那於東西。” 張載 註:“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 三國 魏 曹植 《社頌》:“靈稼阿那,一禾千莖。”

(4). 唐 代樂曲名。 明 楊慎 《藝林伐山·阿那紇那曲名》:“ 李郢 《上元日寄胡杭二從事》詩曰:‘戀別山登憶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層。 謝公 留賞 山公 喚,知入笙歌《阿那》朋。’ 劉禹錫 《夔州竹枝詞》云:‘ 楚 水 巴山 煙雨多, 巴 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緑蘿。’《阿那》、《紇那》,皆當時曲名。 李郢 詩言變梵唄為艷歌, 劉禹錫 詩言翻南調為北曲也。‘阿那’皆葉上聲,‘紇那’皆葉平聲,此又隨方音而轉也。”

指示代詞。猶那,那個。 唐 李白 《相逢行》:“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 宋 楊萬里 《過南盪》詩:“垂楊一徑深深去,阿那人家住得奇!” 周汝昌 註:“阿那,阿讀入聲如‘屋’,發語詞,無義。阿那,亦作‘兀那’, 元 曲中多見。”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詁箋九》:“﹝阿那﹞ 李白 :‘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阿那,猶言若個也。”

鮮卑 族姓氏。 北周 有 阿那瓌 ,見《周書·楊寬傳》。

高處

(1) 隆起的地方或位置;山丘

(2) 相對較高的位置

帶來一張在三萬五千英尺高處拍攝的能反映真相、輪廓鮮明的照片

遠邊

邊遠地區;遠方。 漢 賈誼 《新書·屬遠》:“今 漢 越 兩諸侯之中分,而以 廬江 為之奉地,雖 秦 之遠邊,過此不遠矣。”《南史·裴子野傳》:“時西北遠邊有 白題 及 滑國 遣使由 岷山 道入貢,此二國歷代弗賓,莫知所出。” 元 熊鉌 《上致用院李同知論海舶》詩:“四海自錫貢,不憚來遠邊。”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默會

暗自領會。 明 方孝孺 《醫原》:“術之精微可以言語授,而非言語所能盡;可以度數推,而非度數所能窮。苟不默會於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説,以應無涯之變,其不至於遺失者寡矣。”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即使一句賓白不道,止唱曲文,觀者亦能默會,是其賓白繁減可不問也。”

詩詞推薦

題王時敏王鑑山水合冊·其六·林陰高檻(王鑑仿董源)原文_題王時敏王鑑山水合冊·其六·林陰高檻(王鑑仿董源)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