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王幼安哭韓君表原文
公子雖軒冕,山林契夙心。
坐禪新活計,脫屣舊冠簪。
共笑謀生拙,知非涉世深。
頌詩留纊息,妙意可銷沈。
詩詞問答
問:次韻王幼安哭韓君表的作者是誰?答:蘇過
問:次韻王幼安哭韓君表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次韻王幼安哭韓君表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參考注釋
公子
古代稱諸侯的兒子或女兒,後來稱豪門世家的兒子,也用來尊稱別人的兒子
大公子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軒冕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既軒冕之非榮,豈緼袍之為恥。”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軒冕,軒冕化宮室,宮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唐 《過陶徵君隱居》詩:“田園三畝緑,軒冕一銖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軒冕失之,有時而復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簡袁永之獄中》詩:“本同江海人,俱為軒冕誤。”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恆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軒冕。”
(3).指國君或顯貴者。《管子·輕重甲》:“故軒冕立於朝,爵祿不隨,臣不為忠。”《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 唐 王昌齡 《灞上閒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明史·文苑傳四·徐渭》:“當 嘉靖 時, 王 李 倡七子社, 謝榛 以布衣被擯。 渭 憤其以軒冕壓韋布,誓不入二人黨。”
(4).指為官。 清 侯方域 《湯御史傳》:“然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
山林
有山和樹木的地方
山林地區
夙心
平素的心愿。《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惟君明叡,平其夙心。”《周書·齊煬王憲傳》:“吾之夙心,公寧不悉,但當盡忠竭節耳,知復何言。”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牘·王知古》:“惟以稚女是懷,思配君子,既辱高義,乃葉夙心。” 明 高啟 《過戴居士宅》詩:“不負滄洲約,重來論夙心。”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無怨於生,亦無怖於死,即將投我瓊瑤,依然弄此筆墨,夙心舊習,不能改也。”
坐禪
僧尼閉目端坐,凝志靜修
高台坐禪
活計
(1) 過去專指手藝或縫紉、刺繡等
針線活計
(2) 現在泛指各種體力勞動
安排活計
(3) 生計,也指維持生活
至親數口,今後如何活計
脫屣
比喻看得很輕,無所顧戀,猶如脫掉鞋子。《漢書·郊祀志上》:“嗟乎!誠得如 黃帝 ,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 顏師古 註:“屣,小履。脫屣者,言其便易,無所顧也。” 唐 李頎 《緩歌行》:“一沉一浮會有時,棄我翻然如脫屣。” 宋 王禹偁 《潘閬詠潮圖序》:“脫屣場屋,恥原夫之流;棲心雲泉,有終焉之計。”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夫 魯公 之見厄於當時,而直伸其志,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梁啓超 《義大利建國三傑傳》:“ 加里波的 之脫屣爵祿,兔起鶻落於 卡菩列拉 之一孤島,其高風亮節,為史家所津津樂道。”
冠簪
(1).使冠固定於髮髻上的簪子。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叛賊·發冢》:“其棺內外寳貨不可勝計, 沉 得其冠簪一枚,長數寸,而古作紺碧色,出以示余。” 明 李東陽 《兆先赴試三河念之有作》詩:“髻丱能幾時,忽已勝冠簪。”勝冠簪,猶言成年。
(2).比喻仕宦。 明 李東陽 《不寐》詩:“弱歲忝科籍,冠簪奉明廷。”
謀生
討生活,營求生計
靠土地謀生
我們兩個各自謀生
知非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鈕琇 《觚賸·除夜覘士》:“﹝ 陳楚產 ﹞齒踰知非,始補弟子員。”
(2).省悟以往的錯誤。 唐 趙嘏 《東歸道中》詩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寧調元 《東蛻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遙想待他年。”
涉世
接觸社會,經歷世事
宗人夷吾有美名,博學不及衍,涉世聲譽過之。——《晉書·孔衍傳》
纊息
彌留之際的呼吸。古人臨死,置纊於其口鼻之上,以驗氣息之有無。 唐 柳宗元 《掩役夫張進骸》詩:“一朝纊息定,枯朽無妍媸。” 宋 蘇軾 《和陶<讀山海經>》之三:“奇文出纊息,豈復生死流。” 明 徐渭 《<陸氏譜>序》:“及 宋 之亡也,朝廷在樓櫓間矣,老嫠抱孤子而泣,此與纊息者何異哉?”
妙意
靈妙的意想,靈感。 明 高啟 《青丘子歌》:“妙意俄同鬼神會,佳景每與江山爭。”
深奧的意義。妙,通“ 眇 ”,深遠。《關尹子·九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 宋 蘇軾 《惠州李氏潛珍閣銘》:“悼此江之獨西,嘆妙意之不陳。”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次韻王幼安哭韓君表原文_次韻王幼安哭韓君表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