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蓮華本從淤泥出。
智者無心趣涅盤。
法性如空像兔角。
詩詞問答
問:《五七言禪詩·其五·光明崖五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補遺
2. 努力
參考注釋
蓮華
見“ 蓮花 ”。
淤泥
(1) 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
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頤《愛蓮說》
(2) 參見“軟泥”
智者
有智謀或智慧過人的人
心趣
情趣;意識。 李大釗 《平民主義》:“那有詩的心趣的平民主義者,想衝著太陽飛,想與 謝勒 (Shelley)和 惠特曼 (Whitman)摶扶搖而上騰九霄。” 郭沫若 《文藝論集·文學的本質》:“我們的心境呈現情緒狀態的時候,我們的心趣的進行,根據 溫德 (Wundt)的分類,可得到七種的波狀線。”
涅盤
亦作“湼槃”。 1.佛教語。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亘”、“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迴後的境界。 晉 僧肇 《涅槃無名論》:“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魏書·釋老志》:“湼槃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浄,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宋 王安石 《請秀長老疏》:“雖開方便之多門,同趣涅槃之一路。”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佛湼槃時,受我最後法供。”
(2).作為死亡的美稱。 徐遲 《火中的鳳凰》七:“這是一隻火中的鳳凰,一隻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里新生。”
法性
佛教語。真實不變、無所不在的體性。各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如來真法性,聞佛為眾生。” 南朝 齊 周顒 《難張長史門論》:“般若所觀,照窮法性。”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 弼 耽好玄理,嘗與 孝靜帝 談佛性、法性。”
兔角
兔不生角,故以“兔角”喻必無之事。《楞嚴經》卷一:“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前蜀 貫休 《聞赤松舒道士下世》詩:“玄關評兔角,玉器琢雞冠。”
標籤: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