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挽陳虛庵二首·其二

作者:何瑭 朝代:明代

次韻挽陳虛庵二首·其二原文

見說毗陵守,無如公最賢。

化行風偃草,心靜月當天。

士頌真君子,民歌大有年。

熙熙並皞皞,史筆恐難傳。

詩詞問答

問:次韻挽陳虛庵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何瑭
問:次韻挽陳虛庵二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次韻挽陳虛庵二首·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見說

(1).告知,說明。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

(2).猶聽說。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見説 蠶叢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説,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 蘇州 所遇,果非虛話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離愁》:“見説紅顏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毗陵

今江蘇省常州市

無如

無可奈何

今天想回去,無如未買著票

行風

指採用某種措施來教育感化。《逸周書·大聚》:“先誘之以四郊,王親在之,賔大夫免列以選,赦刑以寬,復亡解辱,削赦輕重皆有數,此謂行風。” 孔晁 註:“行風化也。”

流動的風。 南朝 宋 鮑照 《與荀中書別》詩:“勞舟厭長浪,疲斾卷行風。”

偃草

(1).風吹草倒。《晉書·索靖傳》:“舉而察之,又似乎和風吹林,偃草扇樹。”

(2).比喻道德教化見成效。語本《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晉書·潘尼傳》:“學猶蒔苗,化若偃草。”

(3).比喻教令迅速下行。 宋 王禹偁 《大閱賦》:“申軍令於偃草,揭靈旗於畫荊。”參見“ 偃風 ”。

心靜

心境平和寧靜

當天

(1) 同一天

你可以當天回來

(2) 就在那一天

他當天就走了

真君

(1).謂主宰。《莊子·齊物論》:“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宋 蘇軾 《告五嶽文》:“天為真君,帝為真宰。”

(2).道教對神仙的尊稱。亦泛稱修行得道的人。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靈位業圖》:“左卿仙侯真君 許君 。” 宋 徐鉉 《送德邁道人之豫章》詩:“樓中西嶺真君宅,門外南州處士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我向來封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得行;今號為真君,雖尊人以素食祭我,無血食之養,故無威福之靈。”

(3). 北魏 拓跋燾 ( 太武帝 )於公元440-451年所用年號 太平真君 的省稱。 唐 劉知幾 《史通·斷限》:“ 魏 本出於 * ,竊亦自號 真君 。”

民歌

起源於或流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百姓中間並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

大有年

大豐年。《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穀梁傳》:“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宋書·文帝紀》:“是歲,大有年。”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致語口號》:“三朝遺老九門前,又見承平大有年。”

熙熙

(1) 溫和歡樂的樣子

其餘,則熙熙而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熱鬧的樣子

天下熙熙。——《史記·貨殖列傳》

笑語熙熙。——唐· 李朝威《柳毅傳》

史筆

(1).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 蜀 境,首懸 吳 闕,猶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鄭善果非正人論》:“史臣謂 鄭善果 幼事賢母,長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驗之,見史筆之失。”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古史筆多緣飾》:“古今所謂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筆之緣飾,欲為後代美談耳。”

(2).指修史之筆。《晉書·文苑傳·曹毗》:“既登 東觀 染史筆,又據太學理儒功。” 明 宋濂 《吳公行狀》:“他時執史筆者,尚有考於斯焉。”

(3).指執史筆之人,史官。 唐 韓愈 《石君墓志銘》:“故相國 鄭公 餘慶 ,留守 東都 ,上言 洪 可付史筆。”

(4).史家記敘史實的筆法。 唐 岑參 《佐郡思舊遊》詩:“史筆眾推直,諫書人莫窺。”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余謂 劉 有史學,無史筆。”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史筆和文學之筆,應該分別開。”

詩詞推薦

次韻挽陳虛庵二首·其二原文_次韻挽陳虛庵二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