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堂六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五福堂六韻原文

春光酣百六,景物逗吟憑。

園內此堂古,祖恩皇考承。

翹心思好德,聖意示含弘。

竹埭琳琅峙,蘭池綺縠澄。

對時常契會,肯構敢雲能。

斂錫遵前訓,欽哉勖繼繩。

詩詞問答

問:五福堂六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五福堂六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五福堂六韻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蒸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八十五

2. 堂名賜也皇祖所

參考注釋

百六

(1).古代以為厄運。《漢書·谷永傳》:“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阸。”《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百六道喪,干戈迭用。” 呂延濟 註:“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一百六歲曰陽九之厄。”《雲笈七籤》卷十六:“百六應機,陽九激揚。” 清 宋琬 《先大夫諱日》詩:“乾坤當百六,梁木忽然摧。”參見“ 百一 ”。

(2).寒食日的別稱。 元 趙善慶 《慶東原·晚春雜興》曲:“百六 楚 風酸,三月 吳 姬瘦。”參見“ 一百六 ”、“ 百五 ”。

景物

可供觀賞的景色和事物

景物清幽

有何景物。——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皇考

(1).古代對已故曾祖的尊稱。《禮記·祭法》:“曰皇考廟。” 孔穎達 疏:“曰皇考廟者,曾祖也。” 清 黃宗羲 《金石要例·書祖父例》:“ 范育 《呂和叔墓表》稱曾祖為皇考。”

(2).父祖的通稱。《詩·周頌·雝》:“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孔穎達 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與《閔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義,故父祖皆得稱之。”

(3).對亡父的尊稱。《禮記·曲禮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楚辭·離騷》:“帝 高陽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註:“皇,美也;父死稱考。”《南史·宋紀上·武帝》:“皇考 翹 ,字 顯宗 ,郡功曹。”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惟我皇考 崇公 卜吉於 瀧岡 之六十年,其子 修 始克表於阡。” 宋徽宗 始專用於皇家。《日下尊聞錄·西峰秀色》:“﹝ 高宗 純皇帝 ﹞詩註:‘是地軒爽明敞,戶對 西山 ,皇考最愛居此。’”《清史稿·世祖紀二》:“皇考賓天,朕止六歲。”

心思

(1) 主意

他產生了一個好心思

(2) 智慧

挖空心思地去想辦法

(3) 願望,想做某事的心境

他沒心思去看電影

聖意

(1).聖人及其經典的意旨。《後漢書·徐防傳》:“ 防 以‘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後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論者,倫也。 * 無爽,則聖意不墜。”

(2).帝王的旨意。《史記·秦始皇本紀》:“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 宋 蘇轍 《龍川別志》卷上:“ 欽若 曰:臣得以聖意喻 旦 ,宜無不可。”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辯史》:“臣奉旨集客,而 良祐 不至,是違聖意也。”《花月痕》第四六回:“還是 明經略 到京,慢慢的迴轉聖意,方得歸結,救活了多少人。”

(3).謂神靈的啟示。《漢書·兒寬傳》:“六律五聲,幽贊聖意,神樂四合,各有方象,以丞嘉祀,為萬世則。”

含弘

包容博厚。《易·坤》:“﹝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孔穎達 疏:“包含宏厚,光著盛大,故品類之物皆得亨通。”後因指恩德廣被,寬厚仁慈。《後漢書·劉愷傳》:“有司不原樂善之心,而繩以循常之法,懼非長克讓之風,成含弘之化。”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大人含弘,藏垢懷恥。” 唐 劉禹錫 《請赴行營表》:“以忠義感脅從之伍,以含弘安反側之徒。”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七章:“拯溺含弘,公何豈弟!”

琳琅

精美的玉石,比喻美好珍貴的東西

綺縠

綾綢縐紗之類。絲織品的總稱。《戰國策·齊策四》:“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下宮糅羅紈,曳綺縠,而士不得以為緣。” 唐 陳鴻 《東城老父傳》:“輸於王府, 江 淮 綺縠, 巴 蜀 錦繡,後宮玩好而已。”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觀潮》:“紫陌長,朱樓敞,綺縠香,珠璣晃,士女王孫,馬蹄車鞅。”

時常

常常;經常

孟姜女時常到村口去看,希望過路的人給捎封信來。——《孟姜女》

契會

(1).約會;盟會。《南史·張興世傳》:“ 欣泰 與弟前 始安 內史 欣時 密謀結太子右率 胡松 ……直後 劉靈運 等,並同契會。” 唐 黃滔 《周以龍興賦》:“遂使 盟津 契會,此時莫愧於雲從; 羑里 棲遲,昔日何傷於魚服。”

(2).符合;相通。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李勉》:“傍有胡雛,質貌肖逝者。 勉 即詢訪,果與逝者所敘契會。” 明 李東陽 《題姚少師所書劉太保詩》:“兩翁雖遭際不同,跡頗相類。觀 姚 書 劉 作,有契會之意焉。”

(3).謂關係融洽。 明 陸深 《谿山餘話》:“祖宗時君臣之間契會如此, 孝廟 有意修復,真聖政也。”

(4).領悟,領會。 唐 慧能 《壇經·機緣品》:“ 讓 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 什公 相從之助手,學問文章,均極優勝。而且於教理之契會,譯籍之瞭望,尤非常人所可企及。”

肯構

見“ 肯堂肯構 ”。

前訓

先君的教誨。《國語·晉語四》:“臣聞之,親有天,用前訓,禮兄弟,資窮困,天所福也。” 韋昭 註:“前訓,先君之教。”《後漢書·胡廣傳》:“國有大政,必議之於前訓,諮之於故老,是以慮無失策,舉無過事。” 晉 劉琨 《謝錄功表》:“臣雖不逮,預聞前訓,恭讓之節,臣猶庶幾。”

詩詞推薦

五福堂六韻原文_五福堂六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