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五陵兒女原文
睹顏多。思夢誤。
花枝一見恨無門路。聲哽噎。
淚如雨。見便不能移步。
五陵兒。戀嬌態女。
莫阻來情從過與。暢平生。
兩風醋。若得丘山不負。
詩詞問答
問:漁歌子·五陵兒女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漁歌子·五陵兒女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一
參考注釋
花枝
(1).開有花的枝條。 唐 王維 《晚春歸思》詩:“春蟲飛網戶,暮雀隱花枝。” 明 謝讜 《四喜記·花亭佳偶》:“淺印花鞋小,斜插花枝鬢欲燒。” 蕭紅 《夏夜》:“她過來似用手打我,嘴裡似乎咒我,她依過的那花枝,立刻搖閃不定了。”
(2).比喻美女。 前蜀 韋莊 《菩薩蠻》詞:“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宋 張景修 《虞美人》詞:“旁人應笑髯公老,獨愛花枝好。” 清 唐孫華 《五舫詩為同年狄向濤太史賦》:“花枝斜倚鏡臺前,晚妝人倦嬌相向。”
門路
(1) 實現某種目的的道路或途徑
既無門路又無家庭背景
(2) 做事的訣竅、方法;解決問題的途徑
摸到了點門路
哽噎
同“哽咽”
怎么忍,也忍不住喉頭的哽噎。——《一封終於發出的信》
如雨
(1).形容多。《詩·齊風·敝笱》:“ 齊 子歸止,其從如雨。” 毛 傳:“如雨,言多也。” 漢 李陵 《答蘇武書》:“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
(2).謂別後很難重逢,就像落下的雨不再回到天空。 漢 王粲 《贈蔡子篤》詩:“風流雲散,一別如雨。”
(3).悽苦貌。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湫兮如風,淒兮如雨。”
見便
猶知趣。《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 紅蓮 已經十歲, 清一 見他生得清秀,諸事見便,藏匿在房裡。”《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 張員外 ﹞見他會書算,又且見便,諸色周全,便叫他在店中做主管。”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移步
(1).挪動腳步。《韓詩外傳》卷一:“容貌態度,進退移步,由禮則夷。”
(2).請別人行走的客氣說法。 茅盾 《子夜》十六:“ 陳行長 、 朱經理 ,請移步見見敝廠的工人代表!”
五陵兒
猶言五陵年少。 唐 羅隱 《西川與蔡十九同別子超》詩:“腸斷門前舊行處,不堪全屬五陵兒。” 元 馬致遠 《湘妃怨·和盧疎齋西湖》曲:“春風驕馬五陵兒,暖日 西湖 三月時。” 清 吳偉業 《送紀伯紫往太原》詩之四:“歸將出塞曲,唱與五陵兒。”詳“ 五陵 ”。參見“ 五陵年少 ”。
嬌態
嫵媚的姿態。 南朝 梁簡文帝 《詠舞》:“逐節工新舞,嬌態似凌虛。” 唐 宋之問 《傷曹娘》詩:“ 河伯 憐嬌態, 馮夷 要姝妓。” 宋 柳永 《迎春樂》詞:“怎得依前燈下,恣意憐嬌態。”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二三:“新染的石榴花,又在枝頭露笑臉了,鮮紅似去年,嬌態也不差。”
來情
(1).指將來的情況。《後漢書·馮衍傳論》:“義直所以見屈於既往,守節故亦彌阻於來情。” 李賢 註:“守節之人,見 衍 被黜,彌阻難於將來。”
(2).情由。《水滸傳》第五七回:“行了兩日,早到山下,那裡小嘍囉問了備細來情。”《水滸傳》第七三回:“ 燕青 細問他來情。”
過與
(1).過多的賞賜。《呂氏春秋·務本》:“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主雖過與,臣不徒取。” 高誘 註:“過,多。”
(2).交給;送給。 唐 孟郊 《自惜》詩:“傾盡眼中力,抄詩過與人。”《敦煌曲子詞·拋球樂》:“當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亦作“ 過以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長者手中執得飯,過以闍梨發大願,非但和尚奉慈親,合獄罪人皆飽滿。” 蔣禮鴻 通釋:“‘過以’: 王慶菽 校作‘過與’,是對的,‘與’、‘以’變文常通用。”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風醋
形容風韻美好動人。《敦煌曲子詞·洞仙歌一》:“酒醒後多風醋,少年夫壻,向緑窗下左偎右倚。”參閱 任二北 《敦煌曲初探》。
丘山
(1).山丘;山嶽。《莊子·則陽》:“丘山積卑而為高, 江 河 合水而為大。”《荀子·修身》:“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唐 黃滔 《以不貪為寶賦》:“提攜而日月耀手,跪拜而丘山屬意。”
(2).指山林。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時年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晉 陶潛 《歸田園居》詩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3).墳墓。《文選·張載<七哀>》:“昔為萬乘君,今為丘山土。” 李善 註:“《方言》曰:冢大者為丘。”
(4).比喻重、大或多。《漢書·王莽傳上》:“及至 青戎 摽末之功,一言之勞,然猶皆蒙丘山之賞。”此言重賞。 漢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譽。”此言大功。 宋 蘇軾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常平之粟,累經振發,所存無幾矣,而饑寒之民所在皆是,人得升合,官費丘山。”此言費用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