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題東麓草堂·其二原文
池上涼風至,荔枝香滿庭。
凌波雙鷺白,捲幔數峰青。
綺麗追金谷,詼諧得歲星。
相將𢬵一醉,身世等浮萍。
詩詞問答
問:夏日題東麓草堂·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佘翔
問:夏日題東麓草堂·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夏日題東麓草堂·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佘翔的名句有哪些?答:佘翔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青韻
參考注釋
涼風
清涼的風
涼風掠面
荔枝香
亦作“ 荔支香 ”。1. 唐 樂曲名。《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帝幸 驪山 , 楊貴妃 生日,命小部張樂 長生殿 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2).詞牌名。始於 宋 ,承 唐 樂曲而成。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四:“荔枝香……今歇指、大石兩調,皆有近拍,不知何者謂本曲。”見於 宋 詞的有兩體, 柳永 之作七十六字, 周邦彥 為七十三字。一名《荔枝香近》。
(3).曲牌名。南曲入大石調正曲,句法同於詞。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楹聯賸話》:“ 廣東 省城有武陵會館……既落成,其鄉人 梁應來 為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聽玉笛吹來,徧傳 南海 ;雙聲《楊柳曲》,問金尊把處,憶否 西湖 ?’”
凌波
(1) 急速奔流的水波
(2) 形容女子腳步輕盈,飄移如履水波
凌波而至
綺麗
鮮艷美麗
春天的西湖顯得格外綺麗
金谷
(1).指錢財和糧食。 漢 揚雄 《大司農箴》:“時惟大農,爰司金穀。”《新唐書·戴叔倫傳》:“安之者莫先於兵,兵所藉者食,故金穀之司不輕易人。”《新五代史·唐臣傳·孔謙》:“自少為吏,工書算,頗知金穀聚斂之事。”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道原 固辭,以不習金穀之事。因言天子方屬公以政事,宜恢張 堯 舜 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財利為先。”
(2).謂富庶。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微之贈池紙》:“君寧久寄金穀地,方執賜筆磨蚴螭。”
(1).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西北。《初學記》卷八引 晉 郭緣生 《述征記》:“ 金谷 ,谷也。地有 金水 ,自 太白原 南流經此谷,注 穀水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 穀水 又東,左會 金谷 水,水出 太白原 ,東南流歷 金谷 ,謂之 金谷水 。東南流逕 晉 衛尉卿 石崇 之故居。”
(2).指 晉 石崇 所築的 金谷園 。 晉 潘岳 《金谷集作》詩:“朝發 晉 京陽,夕次 金谷 湄。” 唐 李白 《宴陶家亭子》詩:“若聞絃管妙, 金谷 不能夸。”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義姤》:“名園不殊 金谷 ,麗人何減 緑珠 。” 清 查昇 《陳文朴庵招賞牡丹同人即席分賦》詩:“ 金谷 何如 蜀 錦城 , 放翁 舊譜閲《天彭》。”
(3).泛指富貴人家盛極一時但好景不長的豪華園林。多含諷喻義。 宋 趙令畤 《侯鯖錄》卷二:“ 莒公 詩云:‘ 漢 皋珮冷臨 江 濕, 金谷 樓危到地香。’” 明 李夢陽 《漢京篇》:“後車不戒前車覆,又破黃金買 金谷 。”《西湖佳話·西泠韻跡》:“況豪華非耐久之物,富貴無一定之情,入身易,出頭難,倒不如移 金谷 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於鼻,誰不憐香?觸之目,誰不愛色?”
(4).借指仕宦文人游宴餞別的場所。 南朝 梁 何遜 《車中見新林分別甚盛》詩:“ 金谷 賓游盛, 青門 冠蓋多。” 宋 沉遘 《使還雄州曹使君夜會戲贈》詩之三:“它時 金谷 重相遇,還許尊前問故人?” 清 姚鼐 《答客》詩:“春深文讌盈 金谷 ,日宴儒林論 石渠 。”
(5).見“ 金谷酒數 ”。
詼諧
談話富於風趣
其言專商鞍、 韓非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詼諧。——《漢書·東方朔傳》
歲星
(1).即木星。古人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其軌道與黃道相近,因將周天分為十二分,稱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來紀年,故稱歲星。《韓非子·飾邪》:“此非豐隆、五行、太一、王相、攝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搶、歲星數年在西也。”《史記·天官書》:“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舊唐書·憲宗紀上》:“壬申夜,月掩歲星。” 清 黃遵憲 《十月十九日至滬》詩:“海水萍蹤仍此地,歲星荔實忽周天。”
(2).即太歲。用以喻災禍。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次其韻》之一:“廿載江湖負壯心,終看 吳 越 歲星臨。”參見“ 太歲 ”、“ 歲破 ”。
(3).相傳 漢 東方朔 仕 漢武帝 為大中大夫。 武帝 暮年好仙術,與 朔 狎昵,從 朔 求不老之藥及吉雲、甘露等。 朔 嘗謂同舍郎曰:“天下知 朔 者唯 大王公 耳”。及 朔 卒, 武帝 召 大王公 問之,對以不知。問何能,對以善星曆。乃問諸星皆在否,曰:“諸星具在,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復見耳。”帝仰天嘆曰:“ 東方朔 生在朕傍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事見舊題 漢 郭憲 《東方朔傳》。後遂用為典實。 清 王圖炳 《遊仙》詩:“君王欲乞長生術,不道郎官是歲星。”
相將
(1) 相隨,相伴
兩個相將旅遊
(2) 將近,行將
有秦兵二十萬圍了 晉城 韓國,相將半月有餘。——《秦併六國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