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劉山人遠遊

作者:吳當 朝代:元代

送劉山人遠遊原文

初夏風日清,芳華盡披委。

蕭蕭野人居,綠樹淨如洗。

繁陰在庭戶,晴雲隔窗紙。

劉君負絕藝,幽討亦戾止。

平生一緉屐,歷歷幾千里。

南袖嶺嶠煙,東拂扶桑水。

空齋坐終日,論議頗亹亹。

言立罔迷真,浩瀚況無已。

群流會一原,眾轍不殊軌。

崑崙倚西極,黃河走其底。

嵩華與恆岱,鬱郁土中峙。

休氣蓄靈光,自惜伯玉址。

結交燕趙豪,躍馬長楊里。

堂堂百年身,茲游更奇偉。

酌酒澆壯懷,奮步從此始。

詩詞問答

問:送劉山人遠遊的作者是誰?答:吳當
問:送劉山人遠遊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初夏

夏季的第一月,即農曆四月

風日

(1).風與日。謂風吹日曬。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指天氣;氣候。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今朝風日好,宜入 未央 游。” 清 卓爾堪 《醉花陰》詞:“風日近清明,幾片榆錢,都算鶯兒俸。”

(3).猶風光。 唐 杜審言 《春日京中有懷》詩:“寄語 洛城 風日道,明年風色信還人。”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仙人枕》:“ 元 陳孚 詩:‘ 居庸 萬馬繞山前,未許蒼苔睡晏然。見説 華山 風日好,何如移伴白雲眠。’” 清 姚鼐 《贈孫雨窗》詩:“茶香竹淨好風日,請我俛仰前賢旁。”參見“ 風光 ”。

芳華

亦作“ 芳花 ”。香花。《楚辭·九章·思美人》:“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南朝 梁簡文帝 《梅花賦》:“折此芳花,舉茲輕袖。” 宋 范成大 《光相寺》詩:“峰頂四時如大冬,芳花芳草春自融。” 明 陳子龍 《上巳城南雨中》詩:“春甸搖芳華,長林縈幽壑。”

(1).美好的年華。 閩 王繼鵬 《批葉翹諫書紙尾》詩:“人情自厭芳華歇,一葉隨風落御溝。” 明 文徵明 《和答石田先生落花》一:“無情剛恨通宵雨,斷送芳華又一年。” 清 龔自珍 《洞仙歌》詞:“奈西風信早,北地寒多,埋沒了,彈指芳華如電。”

(2).茂美。 宋 范仲淹 《老人星賦》:“增芳華於信史,協休美於祥經。” 郭沫若 《十六字令》詞:“花,歌頌東風遍海涯。春永在,億載鬭芳華。”

蕭蕭

(1) 形容馬嘶鳴聲

馬鳴蕭蕭

蕭蕭班馬鳴。——唐· 李白《送友人》

車轔轔,馬蕭蕭。——唐· 杜甫《兵車行》

(2) 風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戰國策·燕策》

風蕭蕭

(3) 冷落淒清的樣子

(4) 花白稀疏的樣子

祖父看見了鏡里的白髮蕭蕭

野人

(1) 田野之民,農人

試問野人家。——宋· 蘇軾《浣溪沙》詞

(2) 質樸的人,無爵位的平民

(3) 粗野的人

(4) 流浪漢

(5) 未開化的人,生活在原始狀態或屬於原始社會的人

繁陰

見“ 繁蔭 ”。

庭戶

(1).猶門戶。喻指某種造詣、境界。 南朝 梁 陸倕 《將至潯陽郡教》:“ 光武 靈臺 之籍,較涉根基; 張華 聚土之書,略見庭戶。”

(2).官署。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春生秋殺,陽開陰閉,令修於庭戶。數日之閒,而人自得於湖山千里之外。”

(3).泛指庭院。 唐 方乾 《新秋獨夜寄戴叔倫》詩:“遙夜獨不臥,寂寥庭戶中。” 宋 柳永 《二郎神·七夕》詞:“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

(4).猶門庭;門戶。 宋 辛棄疾 《沁園春·迭嶂西馳》詞:“似 謝 家子弟,衣冠磊落; 相如 庭戶,車騎雍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娥》:“﹝ 霍桓 ﹞以神童入泮。而母過於愛惜,禁不令出庭戶。”

窗紙

亦作“窓紙”。糊在窗上的紙。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自勸》之二:“身飲數杯妻一醆,餘酌分張與兒女。微酣靜坐未能眠,風霰蕭蕭打窗紙。” 宋 范成大 《初秋》詩之一:“急雨過窓紙,新涼生簟籐。”《隋唐演義》第七四回:“怪底小姑垂劣甚,俏拈窗紙背奴看。”

絕藝

絕技,極高超的技藝

戾止

來到。《詩·魯頌·泮水》:“ 魯侯 戾止,言觀其旂。” 毛 傳:“戾,來;止,至也。” 晉 潘岳 《藉田賦》:“大君戾止,言藉其農。” 唐 任華 《寄李白》詩:“及余戾止,君已 江 東訪 元丹 ,邂逅不得見君面。” 嚴復 《論世變之亟》:“乃一旦有數萬里外之荒服島夷,鳥言夔面,飄然戾止,叩關求通。”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歷歷

一個個清晰分明

歷歷可數

歷歷在目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嶺嶠

五嶺的別稱

扶桑

(1) 亦名朱槿,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觀賞植物

(2) 神話中的樹木名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經·海外東經》。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箋疏:“扶當為榑。《說文》雲:“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後用來稱東方極遠處或太陽出來的地方

扶桑開朝暈,此高台端。——《文選·陸士衡·樂府·日出東南隅行》

行乎東極之外,經扶桑之中林。——左思《吳都賦》

(4) 傳說中的東方海域的古國名,我國相沿以為日本的代稱

扶又若薺。——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魯迅《送增田君歸國》

赤縣扶桑一衣帶水。—— 郭沫若《沁園春》

齋坐

齋舍的座位。《宋書·吉翰傳》:“昨於齋坐見其事,亦有心活之。”

終日

從早到晚

終日忙忙碌碌

終日而思。——《荀子·勸學》

論議

(1).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表示意見。《管子·輕重丁》:“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 唐 韓愈 《與李翱書》:“持僕所守,驅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間,開口論議,其安能有以合乎?”

(2).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見。亦指思想認識、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望其容貌,聽其論議,莫不聳然。”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使其羞白心於人前,則不若伏藏其論議,蕩滌穢惡,俾眾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內矅。”

(3).議論文。《後漢書·孔融傳》:“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亹亹

(1).勤勉不倦貌。《詩·大雅·崧高》:“亹亹 申伯 ,王纘之事。”《漢書·張敞傳》:“今陛下游意於太平,勞精於政事,亹亹不捨晝夜。” 宋 葉適 《故寶謨閣待制知平江府趙公墓銘》:“若夫兢兢於道德之意,而亹亹於事物之實,則前輩所難能也。” 梁啓超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且此生未及竟者,來生固可以補之,復何所憚而不亹亹。”

(2).行進貌。《楚辭·九辯》:“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王逸 註:“亹亹,進貌。”《文選·陸機<赴洛>詩》:“亹亹孤獸騁,嚶嚶思鳥吟。” 李善 註:“亹亹,走貌也。”

(3).水流貌。《文選·左思<吳都賦>》:“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呂向 註:“亹亹,淥水徐進之勢。” 宋 蘇軾 《雙池》詩:“泝流入城郭,亹亹渡千家。”

(4).謂詩文或談論動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後漢書·班固傳論》:“若 固 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晉黃門郎張協》:“詞采蔥蒨,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唐 盧照鄰 《<南陽公集>序》:“ 岑 君論詰亹亹,聽者忘疲。”《三國演義》第六九回:“ 輅 亹亹而談,言言精奧。” 清 姚鼐 《祭劉海峰先生文》:“嗣學古文,以任道期,亹亹其文,以贈吾離。”

(5).不絕貌。 唐 黃滔 《司直陳公墓志銘》:“十年而 許員外 稷 ,繼翔其後,詞人亹亹。” 宋 謝無量 《鶯啼序·重過金陵》詞:“慨商女不知興廢,隔江猶唱《庭花》,餘音亹亹。” 明 宋濂 《春日賞海棠花詩序》:“眾賓鹹悅,銜盃詠詩,亹亹不自休。”

(6).委順貌。 明 宋濂 《答郡守聘五經師書》:“豈能悖性徇物,亹亹隨人作上下耶!”

(7).美妙;美好。 晉 曹毗 《歌世宗景皇帝》:“亹亹神算,赫赫王旅。”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日月聯璧,贊亹亹之弘致。” 唐 歐陽詹 《王者宜日中賦》:“含靈亹亹,處植離離。”

迷真

(1).猶亂真。 唐 韋應物 《詠徐正字畫青蠅》:“誤點能成物,迷真許一時。”參見“ 亂真 ”。

(2).迷失真性。 唐 呂岩 《敲爻歌》:“如鼎沸,永沉淪,失道迷真業所根。”

浩瀚

(1) 水勢廣大的樣子

浩瀚大海

(2) 廣闊的

浩瀚的沙漠

(3) ;大量的

典籍浩瀚

無已

(1) 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不得已

流會

指會議因人數不滿定數而停開

一原

一個本原。《淮南子·俶真訓》:“是故身處江海之上,而神遊魏闕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至於此哉!” 高誘 註:“一原,道之原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神則合物我於一原,達死生於一致,絪緼合德,死而不亡。”

殊軌

不同的軌道。喻差距甚大。《後漢書·曹褒傳》:“三(皇)、五(帝)步驟,優劣殊軌,況予頑陋,無以克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明 宋濂 《王君墓志銘》:“彼遺金籯,我以一經,賢愚殊軌,曰圖其始。”

崑崙

亦作“崐侖2”。1.古代亦寫作“崑崙”。 崑崙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間,西接 帕米爾 高原,東延入 青海 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 崑崙山 上有 瑤池 、 閬苑 、 增城 、 縣圃 等仙境。《莊子·天地》:“ 黃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辭·離騷》:“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遠以周流。” 唐 韓愈 《雜詩》之三:“ 崑崙 高萬里,歲盡道苦邅。”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 黃 流亂注?”

(2).古代西方國名。《書·禹貢》:“織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敘。” 孔 傳:“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一說此指 崑崙山 。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島 南部及 南洋 諸島各國或其國人。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溫水》:“闇中大戰, 謙之 手射 陽邁 柁工,船敗縱橫, 崑崙 單舸接得 陽邁 。” 唐 張籍 《崑崙兒》詩:“ 崑崙 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 漢 地游。”《舊唐書·南蠻傳·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號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稱。 唐 王維 《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並師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余德》:“向暮,有兩崑崙捉馬挑燈,迎導以去。”參見“ 崑崙奴 ”。

(6).特指 崑崙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你看他乘雲駕霧憑虛走,早把那 崑崙 秘術來傳受。” 清 顧彩 《髯樵傳》:“女泣如雨,訴失身狀,願公為 崑崙 。”參見“ 崑崙奴 ”。

(7).古代稱皮膚黑色的人。《晉書·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后傳》:“時後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崐崘。”《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嘗冒姓 閻 氏,體黑麻面,故謂之 閻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隱 《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鎖香金屈戌,帶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稱。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贈魏處士五貺詩·訶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註:“酒名。”參見“ 崑崙觴 ”。

(10).道教語。指頭腦。《雲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黃庭外景經》:“子欲不死修崑崙。”《雲笈七籤》卷十七:“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

(11).臍之別名。《黃庭內景經·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緯經》:“臍中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間。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訓》:“經紀山川,蹈騰 崑崙 ,排閶闔,淪天門。” 高誘 註:“ 崑崙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九千里。” 陳毅 《崑崙山頌》詩:“ 崑崙 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漢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記·封禪書》:“ 濟南 人 公玊帶 上 黃帝 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 崑崙 ,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參見“ 崑崙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崑崙障 。 西漢 置。在今 甘肅省 安西縣 南。為宜禾都尉治所。

(4). 東晉 南朝 時指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其膚色較黑。《南齊書·王琨傳》:“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為 崑崙 。”按,崑崙,同“ 崑崙 ”。參閱 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崑崙》。

(5).我國古代泛稱今 中印半島 南部及 南洋 諸島以至 東非 之人為崑崙。參閱《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引 三國 吳萬震 《南州異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記》、 唐 義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6).古島嶼名。亦譯 軍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崑崙島 。為古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之地。《島夷志略》和《星槎勝覽》有專條記述,《鄭和航海圖》亦有此島。

(7).針灸穴位名。位於足部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凹陷處。《醫宗金鑒·針灸心法要訣·足三陽經總穴名》:“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陰……崑崙,跗陽。”

廣大無垠貌。昆,通“ 渾 ”。 漢 揚雄 《太玄·中》:“崑崙旁薄,思之貞也。” 司馬光 集註:“昆,音魂;侖,盧昆切。”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元氣崑崙,充滿天地。”

西極

(1).西邊的盡頭。謂西方極遠之處。《楚辭·離騷》:“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漢書·禮樂志》:“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2).指 長安 以西的疆域。 唐 杜甫 《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西極最瘡痍,連山暗烽燧。” 唐 杜甫 《往在》詩:“安得自西極,申命空 山 東。” 仇兆鰲 註:“西極,指京師之西,與 山 東相對。或指 吐魯蕃 者,非。”

(3). 漢 代 烏孫國 所產之良馬。《史記·大宛列傳》:“﹝ 匈奴 ﹞得 烏孫 馬好,名曰‘天馬’。及得 大宛 汗血馬,益壯,更名 烏孫 馬曰‘西極’,名 大宛 馬曰‘天馬’雲。”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每年達16億噸,除12億噸入海外,有4億多噸沉積在下遊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為有名的“地上河”

嵩華

(1). 嵩山 和 華山 的並稱。 晉 葛洪 《抱朴子·守塉》:“夫欲隮 閬風 陟 嵩 華 者,必不留行於丘垤;意在乎游 南溟 汎滄海者,豈瑕逍遙於潢洿。”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稟 嵩 華 之玉石,潤 河 洛 之波瀾。”《宋史·种放傳》:“ 放 沉默好學……每往來 嵩 華 間,慨然有山林意。” 清 陳維崧 《沁園春·題竹逸小像》詞:“任裁為拄杖,躡他 嵩華 ;劈成橫笛,吹出《伊》《涼》。”

(2).比喻崇高。 唐 皮日休 《內辯》:“公當時之望, 溟 渤 於文場, 嵩 華 於朝右。”

鬱郁

(1) 生長茂盛

鬱鬱蔥蔥

(2) 形容憂傷苦悶

鬱鬱不樂

土中

(1).四方的中心地區。《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 孔 傳:“言王今來居 洛邑 ,繼天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勢正中。” 孫星衍 疏:“土中謂王城於天下為中也。”《漢書·禮樂志》:“ 世祖 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 顏師古 註:“謂都 洛陽 。” 晉 潘岳 《西征賦》:“考土中於斯邑,成建都而營築。”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夫九州之地, 洛陽 為土中,風雨之所交也。” 清 錢謙益 《河南河南府知府郭中寧授中憲大夫制》:“ 河南 故稱土中,乃作 雒 。”

(2).地下。《晉書·庾亮傳》:“ 亮 將葬, 何充 會之,嘆曰:‘埋玉樹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休氣

祥瑞之氣。 漢 班固 《 * 通·封禪》:“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 宋 沉遘 《奉祠西太乙宮賦》:“休氣之充分,輪囷而蜿蜒。” 明 楊慎 《八月二日經筵紀事》詩:“扆瞻休氣近,鍾叩德音隆。”

靈光

(1) 神異之光

那大聖棍起處,打倒妖魔,才斷絕了靈光。——《西遊記》

(2) 指畫在神像頭部的光輝

(3) 〈方〉∶頂用;好

他的羽毛球打得真靈光

這藥不靈光

結交

與人交際往來,聯絡友誼

結交各種各樣的婦女

燕趙

(1).指 戰國 時 燕 趙 二國。亦泛指其所在地區,即今 河北省 北部及 山西省 西部一帶。《史記·春申君列傳》:“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 燕 趙 無 齊 楚 , 齊 楚 無 燕 趙 也。” 唐 崔湜 《景龍二年春日赴襄陽途中言志》詩:“余本 燕 趙 人,秉心愚且直。” 明 章美中 《秋思》詩:“涼風起 燕 趙 ,萬里浮雲陰。” * 《太行春感》詩:“從來 燕 趙 多豪傑,驅逐 倭 兒共一樽。”

(2).《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有“ 燕 趙 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句,後因以“燕趙”指美女或舞女歌姬。 南朝 梁武帝 《戲作》詩:“長袂必留客,清哇鹹繞樑。 燕 趙 羞容止, 西 妲 慚芬芳。” 宋 蘇舜欽 《昇陽殿故址》詩:“髑髏今成堆,皆昔 燕 趙 面。”

躍馬

策馬馳騁騰躍

躍馬疾走。——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躍馬大呼。——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長楊

(1).亦作“ 長揚 ”。 長楊宮 的省稱。 漢 揚雄 《長楊賦》:“振師 五柞 ,習馬 長楊 。” 唐 杜牧 《杜秋娘》詩:“ 長楊 射熊羆,武帳弄啞咿。” 宋 秦觀 《韋元成論》:“﹝ 元帝 ﹞ 永元 中幸 長揚 射熊館 ,布車騎大獵,則是宮室宴享之事,未能如禮也。” 明 高啟 《少年行》之一:“官侍 長揚 拜夕郎,況憑內寵在椒房。” 清 洪昇 《長生殿·禊游》:“傳聲報戚里,今日幸 長揚 。”參見“ 長楊宮 ”。

(2).連綿的楊柳。《文選·潘岳<閒居賦>》:“長楊映沼,芳枳樹籬。” 劉良 註:“楊,柳樹也。” 唐 溫庭筠 《太子西池》詩之二:“薄暮香塵起,長楊落照明。”

(3). 漢 揚雄 所作《長楊賦》的省稱。 唐 李白 《大獵賦》:“《長楊》夸胡,設網為周阹。” 宋 范仲淹 《依韻奉酬晏尚書見寄》:“願聞歌畫一,敢議賦《長楊》。”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獅驚嶽嶽,王廟憶堂堂。——郭沫若《訪埃雜吟》

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莊嚴大方

儀表堂堂

(3) 形容志氣宏大

我們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還怕這一點困難嗎?

(4) 陣式或氣勢很大

堂堂的軍樂隊走過去了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奇偉

奇特雄偉

奇偉瑰怪。——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壯懷

豪壯的胸懷。 唐 韓愈 《送石處士赴河陽幕》詩:“風雲入壯懷,泉石別幽耳。” 宋 辛棄疾 《賀新郎》詞:“我輩從來文字飲,怕壯懷激烈須歌者。” 明 張煌言 《海上》詩之一:“浩氣填胸星月冷,壯懷裂髮鬼神愁。” 清 龔自珍 《別直隸布政使同年托公》詩:“三十年華四牡騑,每談宦轍壯懷飛。”

從此

(1) 從那個時候起

王大伯從此負擔更重了

(2) 從那個地方起或從那個時候起

詩詞推薦

送劉山人遠遊原文_送劉山人遠遊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