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興原文
北地旱實多,愁旱我其常。
去秋今夏澇,愁澇新試嘗。
其常卻慣經,新試轉難當。
分劑各殊致,聊復言其詳。
旱如望遠人,既至心怡慶。
未至亟望時,無過憂徬徨。
澇如剝床膚,切近災堪傷。
未離正劇際,其苦難推忘。
以此例旱澇,厥愁易較量。
浩浩氣方來,摐摐聲未央。
雲師何不仁,旱時惟深藏。
澇時乃乘勢,大為吾民殃。
天德本好生,無往不復臧。
百神胥受職,悔禍庶降康。
要之均我咎,調幕無良方。
詩詞問答
問:雜興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雜興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五
2. 去聲
參考注釋
北地
北部地方。《史記·燕召公世家》:“王( 齊湣王 )因令 章子 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 燕 。” 司馬貞 索隱:“北地,即 齊 之北邊也。”《文選·枚乘<上書重諫吳王>》:“ 張 韓 將北地, 弓高 宿左右,兵不得下壁,軍不得太息,臣竊哀之。” 李善 註:“將北地,謂將兵在 吳 軍之北也。”
夏澇
夏季雨水過多。 宋 蘇軾 《司馬溫公行狀》:“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
試嘗
(1).嘗試。《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臣觀 吳王 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 宋 王安石 《答王深甫書》之三:“顧私心尚有欲言,未知可否,試嘗言之。” 清 馬曰璐 《晚菘》詩:“此中有真味,掩卷試嘗看。”
(2).考試、考查。《宋史·選舉志四》:“ 崇寧 以後,又復 元豐 制,而蔭補者須隸國學一年無過罰,乃試銓,若在學試嘗再入等,即免試。”
(3).謂先嘗一下食品,以了解其味道。《水滸傳》第四五回:“和尚道:‘乾爺多時不來,試嘗這酒。’” 清 朱之瑜 《與佐藤舍人書》:“前諭糖梅將現在者進上,思之畢竟不穩當,今另製一瓶送上。已與 弘濟 面同試嘗,眼同封。”
慣經
習慣,慣常所經歷的。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閨怨》套曲:“偏今宵是怎生,乍別離不慣經。” 明 張四維 《雙烈記·歸省》:“諸凡那慣經,況戰丁,萬一摧殘事怎撐。”
難當
不易忍受;難以承當
羞愧難當
分劑
(1).調節,調劑。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陽貨二》:“蓋性即理也,即此氣質之理。主持此氣,以有其健順;分劑其氣,以品節斯而利其流行。”
(2).猶分際。 清 葉燮 《原詩·外篇下》:“從來節義、勳業、文章,皆得於天而足於己,然其間亦豈能無分劑?”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事物周旋,必有稱謂:何者為形,何者為質,何者為義,何者為利。鑒其狀態,權其分劑,而名立焉。”
分量。《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 章炳麟 《菌說》:“蓋曰有養氣,無淡氣,則人將喝懣以死,而今分劑適合。”
殊致
(1) 不相同;不一致
褒貶殊致
(2) 特異的景致
遠人
(1) 疏遠的人
(2) 遠處的人
至心
最誠摯之心;誠心。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 昭王 築臺以尊 郭隗 , 隗 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齊推女》:“君能至心往求,或冀諧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今且歸去習法,如欲見吾,但至心叩石,自當有人應門與你相見。”
過憂
(1).過分地擔憂。 宋 曾鞏 《救災議》:“今倉庫之積,尚可以用,獨安可以過憂將來之不足。”
(2).不必憂慮而憂慮。 宋 朱松 《吉貝》詩:“炎海霜雪少,畏寒直過憂。”
徬徨
1.徘徊。來回行走。《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選·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義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並同。” 唐 穀神子 《博異志·蘇遏》:“一更已後,未寢,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寧貌。 明 李東陽 《夜過仲家淺閘》詩:“我時兀坐驚舂撞,攬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拚命掙扎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剝床
語出《易·剝》:“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陳夢雷 淺述:“侵滅正道,自下而上也。”又:“剝牀以膚,切近災也。” 陳夢雷 淺述:“陰禍已迫其身也。”後用“剝牀”稱殘害忠良或迫身之禍。 明 邵璨 《香囊記·賞雪》:“我和你雖隱居無預,恐有剝牀之災,未免憂葵之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五兩鹿皮,或買剝牀之痛。”
切近
非常接近;非常符合
他的比喻很切近
正劇
戲劇的一種類型。兼有悲劇與喜劇的因素,而不受喜劇、悲劇特徵的嚴格約束。以表現嚴肅的衝突為內容,劇中矛盾複雜,但有時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決。其理論的首創者 法國 狄德羅 曾稱之為“嚴肅的喜劇”。十九世紀之後,正劇成為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為各國戲劇家廣泛採用。
苦難
痛苦和災難
這場洪水使幾百無家可歸的人陷入苦難
以此
(1).猶言用這,拿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因謂 武侯 曰:‘試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劉大白 《小鳥之群》:“如果枷鎖鐐銬,是一種榮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驕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當是時,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剛為柔, 朱家 亦以此名聞當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原來納粟入監的,有幾般便宜:好讀書,好科舉,好中,結末來又有個小小前程結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願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學生。”
旱澇
旱災和澇災。亦泛指自然災害。《紅樓夢》第五三回:“如今你們一共只剩了八九個莊子,今年倒有兩處報了旱澇,你們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別過年了。”如:旱澇保收。
較量
通過比賽或打仗等方式分出雙方高低上下
較量功夫
浩浩
(1) 廣闊宏大
浩浩的宇宙
(2) 水勢很大
浩浩湯湯。——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浩浩長江水,奔流向東海
方來
(1).將來。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 王孫聖 ﹞博學彊識,通於方來之事,可占大王夢。”《後漢書·皇后紀序》:“向使因設外戚之禁,編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來,豈不休哉!” 宋 文天祥 《酹江月·又驛中言別友人》詞:“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2).近來。 唐 韋應物 《城中臥疾知閻薛二子從邑令飲因以贈之》詩:“車馬日蕭蕭,故不枉我廬;方來從令飲,臥病獨如何。”
摐摐
(1).紛錯貌。 唐 陸龜蒙 《憶襲美洞庭觀步奉和次韻》:“聞君游靜境,雅具更摐摐。竹傘遮雲徑,藤鞋踏蘚矼。”
(2).高聳貌。 宋 蘇軾 《登州孫氏萬松堂》詩:“萬松誰種已摐摐,半嶺蒼雲映此邦。”
(3).象聲詞。 唐 王建 《霓裳詞》之六:“弦索摐摐隔綵雲,五更初發一山聞。” 宋 蘇軾 《滿庭芳》詞:“摐摐。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
未央
未已;未盡
夜如何其?夜未央。——《詩·小雅·庭燎》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楚辭·離騷》
此恨未央
雲師
(1). 黃帝 時的官名。《左傳·昭公十七年》:“昔者 黃帝氏 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 杜預 註:“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百官師長皆以云為名號。”《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 ﹞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南齊書·百官志贊》:“百官分置,惟皇是職,雲師鳥紀,各有其式。”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雲師火帝,非無戰陣之風; 堯 誓 湯 征,鹹用干戈之道。”
(2).雲神。 唐 楊炯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大鵬垂翰,馭風伯而指南溟;天馬騰姿,偶雲師而集東道。” 清 譚嗣同 《文信國日月星辰硯歌》:“ 豐隆 伐鼓呼列缺,雲師狂奔風烈烈。”
(3). 安徽 霍山 所產的一種蠶形小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一·石蠶》:“按《遁甲開山圖》云: 霍山 有雲師、雨虎。 榮氏 法云:雲師如蠶,長六寸,有毛似兔。”
何不
為什麼不——用反問語氣,表示應該或可以
你何不大膽試一試
乘勢
趁著勢頭
天德
天的德性。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
好生
(1) 多么
這個人好生奇怪
(2) 很,極
好生面熟
(3) 〈方〉∶好好兒地,小心地
好生拿著
無往不復
謂未有往而不返的。謂事物的運動是循環反覆的。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而物極必反,亦往往於所備之外,有智出其上者,突起而勝之。無往不復,天之道也。”參見“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
謂未有往而不返的。謂事物的運動是循環反覆的。《易·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孔穎達 疏:“初始往者必將有反復也。”
百神
指各種神靈。《詩·周頌·時邁》:“懷柔百神,及 河 喬嶽。”《孟子·萬章上》:“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漢書·杜鄴傳》:“上帝百神收還威怒,禎祥福祿何嫌不報。” 宋 蘇轍 《次韻孔平仲著作見寄》之二:“胡為嗜一飽,坐使百神哭。” 清 顧炎武 《恭謁孝陵》詩:“正寢朝羣後,空城走百神。”
受職
接受上級委派的職務。《周禮·春官·宗伯》:“壹命受職。” 賈公彥 疏:“ 鄭司農 雲‘受職治職事’者,謂始受王之官職,治其所掌之事也。” 唐 元稹 《祭淮瀆文》:“百川委輸,萬靈受職。”《金史·樂志上》:“爰暨百神,於昭受職。”《水滸傳》第一二○回:“ 裴宣 自與 楊林 商議了,自回 飲馬川 受職求閒去了。”
悔禍
(1).謂撤去所加的災禍。《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於地,天以禮悔禍於 許 ,無寧茲 許公 復奉其社稷。” 楊伯峻 註:“謂天或者依禮撤回加於 許 之禍。” 南朝 陳 徐陵 《為梁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豈圖天未悔禍,喪亂荐臻。” 唐 柳宗元 《逐畢方文》:“ 祝融 悔禍, 回祿 屏氣。” 宋 蘇軾 《徐州祈雨青詞》:“天未悔禍,歲仍大荒。”
(2).後悔造成禍害。《舊唐書·越王係傳》:“雖好生息戰,每冀其歸降;而餘孽昧恩,靡聞於悔禍。” 明 張居正 《答薊遼總督梁鳴泉計處市馬書》:“若二酋能悔禍服罪,自致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們,絲毫也不知道悔禍呢。”
要之
表示下文是總括性的話;要而言之;總之
良方
(1) 藥效好的處方
(2) 好計畫
(3) 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