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賞室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靜賞室原文

尋勝盤犖嶨,造極辟林藪。

契妙不出庭,納約原於牖。

造物無盡藏,所遇隨人取。

既靜本非寂,曰賞夫何有。

詩詞問答

問:靜賞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靜賞室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六十八

參考注釋

尋勝

游賞名勝。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張逢》:“策杖尋勝,不覺極遠。” 清 陳維崧 《月華清·為蔣元膚催妝》詞:“怪何處北 阮 疏狂,約來朝 西山 尋勝。” 茅盾 《虹》:“春三月間遊客帶了酒肴來‘尋勝’,這裡便是臨時的雅座。”

犖嶨

見“ 犖確 ”。

造極

(1).到達最高點。 晉 廬山諸道人 《游石門詩》序:“既至,則援木尋葛,歷險窮崖,猿臂相引,僅乃造極。於是擁勝倚巖,詳觀其下。” 清 唐甄 《潛書·虛受》:“其心如是,是以受攝廣大,造極無上,而與天地準也。”

(2).喻達到完美之境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 陸侃如 等註:“達到理想的境地。” 唐 皎然 《詩式·文章宗旨》:“ 康樂公 早歲能文,性穎神澈,及通內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詩,發皆造極。” 明 胡應麟 《詩藪·近體下》:“大概 李 ( 李白 )寫景入神, 王 ( 王昌齡 )言情造極。”

林藪

(1).山林與澤藪。《管子·立政》:“修火憲,敬山澤,林藪積草,天財之所出,以時禁發焉。” 晉 左思 《魏都賦》:“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 唐 李白 《大獵賦》:“窮遐荒,盪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賞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嶠》:“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隱居的地方。 漢 蔡邕 《薦皇甫規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辭徵召之寵。” 晉 葛洪 《抱朴子·釋滯》:“ 周黨麟 跱於林藪,而無損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錢起 《送褚人落第東歸》詩:“ 漢 家側席明揚久,豈意遺賢在林藪。” 清 金農 《蒲州劉高士隱居不仕時時斷炊作詩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長貧何用計華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處所。 漢 班固 《典引》:“是時聖上……屢訪群儒,諭咨故老,與之斟酌道德之淵源,餚覈仁誼之林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裴僕射 ,時人謂為言談之林藪。”《歷代名畫記·論鑑識收藏購求閱玩》“購求至寶,歸之如雲,故內府圖書謂之大備”註:“國初左僕射 蕭瑀 及 許善心 、 楊素 、 褚安福 家並進圖畫,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出庭

和訴訟案件有關的人,如原告、被告辯護人、證人、代理人或律師等到法庭

接到通知要在第二天上午出庭

造物

(1) 創造萬物,也指創造萬物的神力

(2) 指運氣;造化

無盡藏

(1).佛教語。謂佛德廣大無邊,作用於萬物,無窮無盡。《大乘義章》十四:“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苞含曰藏。” 唐 法藏 《華嚴探玄記》卷十九:“出生業用無窮,故曰無盡藏。”

(2).泛指事物之取用無窮者。 宋 蘇軾 《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明 李贄 《雜說》:“獨自無賴,試取《琴心》一彈再鼓,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工巧固可思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黃·走向人民文藝》:“任何開化民族的古代文藝或未開化民族的現存文藝,都往往蘊含著無盡藏的美。”

指佛寺中儲積各方所施捨的財物的地方。《太平廣記》卷四九三引 唐 陸長源 《辨疑志·裴玄智》:“ 武德 中,有沙門 信義 習禪,以三階為業,於 化度寺 置無盡藏。 貞觀 之後,捨施錢帛金玉,積聚不可勝計。”

隨人

猶嫁人。 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詢伊長嫂愛奴,乃知 瓏 雖年少,早已矢脫風塵,而志在隨人,又不願作勢家姬妾。”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詩詞推薦

靜賞室原文_靜賞室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