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萬松寺原文

策騎至天成,萬松迥霧裡。

鑾儀有執事,輕輿早候止。

六旬茲有五,亦可乘輿矣。

何必向少年,精力較我爾。

步輦遵棧道,輪班休息彼。

是時霧已斂,林巒爭效美。

下視平谷中,白綿如海委。

石磴陟千盤,精藍到尺咫。

遠峰松漸蒼,示有蟲為毀。

近寺松獨青,天龍應護視。

然吾有後言,佛法無彼此。

此義復何居,欲咨調御已。

詩詞問答

問:萬松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萬松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八

2. 鑾儀衛司輿輦之事

參考注釋

天成

(1).謂合於自然。《莊子·寓言》:“ 顏成子游 謂 東郭子綦 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七年而天成。’” 郭象 註:“無所復為。” 成玄英 疏:“合自然成。”

(2).不假人工,自然而成。《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 唐 韓愈 《上襄陽於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材,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宋 曾鞏 《墨池記》:“ 羲之 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沉宗畸 《題居庸秋望圖》詩:“天成隘阻設雄關,九塞古稱茲獨壯。”

執事

(1) 從事工作;主管其事

朝夕執事之勞

(2) 有職守之人;官員

令執事準備

(3) 差事;工作

找一份執事

(4) 基督教會的低級聖職人員

(5) 擔任工作、職務,特指舉行典禮時擔任專職的人

(6) 先生,兄台——舊時的書信中用以稱對方,表示對人的敬稱,不直指其人之意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7) 舊指儀仗

打執事的

(8) 指在左右侍從的人

輕輿

輕車。 晉 左思 《吳都賦》:“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颿而過肆。” 宋 曾鞏 《游 * 山》詩:“我馳輕輿豈知倦,倏忽遂覺窮嶔崟。”

乘輿

(1) 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2) 借指帝王

迎乘輿,公之職也

(3) 泛指車馬

特聽乘輿到坐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精力

精神和體力

精力日衰

步輦

(1).古代一種用人抬的代步工具,類似轎子。《趙飛燕外傳》:“帝即令舍人 呂延福 以百寳鳳毛步輦迎合德。”《晉書·山濤傳》:“帝嘗講武於 宣武場 , 濤 時有疾,詔乘步輦從。” 晉 陸翽 《鄴中記》:“ 石虎 少好遊獵,後體壯大,不復乘馬。作獵輦,二十人擔之,如今之步輦。”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步輦召學士》:“ 明皇 在便殿,甚思 姚元崇 論時務,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濘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輦召學士來。”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晦辭 於坐間與官妓 朱良 別,因掩袂大哭。 贍 曰:‘此風聲賤人,員外何必如此?’乃以步輦隨而遺之。”

(2).乘步輦。 漢 班固 《西都賦》:“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三國 魏 曹丕 《校獵賦》:“步輦西園,還坐玉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太子納涼梧下應令》:“北園涼氣早,步輦暫逍遙。”

棧道

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

輪班

分班輪流;輪流值班

這工作由助手們輪班分擔,一班大約持續三小時

休息

(1) 休養生息

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史記·曹相國世家》

光知時務之要,輕繇薄賦,與民休息。——《漢書·昭帝紀贊》

(2) 暫停活動,以恢復精神體力

她星期天才得到休息

勞農夫以休息之。——《呂氏春秋·孟冬紀》

(3) 停止

斡流遷徙,固無休息,終則有始,孰知其極。——《鶡冠子·世兵》

萬物變化,固亡休息。——《漢書·賈誼傳》

林巒

(1).樹林與峰巒。泛指山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唐 王昌齡 《山行入涇州》詩:“林巒信回惑,白日落何處。” 宋 朱熹 《休庵》詩:“別嶺有精廬,林巒亦幽絶。” 明 皇甫沖 《維摩寺雨坐》詩:“林巒忽不見,但聞山澗響。” 清 汪懋麟 《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風景憐殊俗,林巒想故關。”

(2).指隱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贈參寥子》詩:“長揖不受官,拂衣歸林巒。”

下視

(1).由高處往下看。《墨子·非儒》:“高拱下視。” 漢 揚雄 《甘泉賦》:“攀琁璣而下視兮,行游目乎 三危 。”《舊唐書·王方慶傳》:“山徑危險,石路曲狹,上瞻駭目,下視寒心。”

(2).輕視,看不起。 宋 范仲淹 《議守》:“ 匈奴 屢變,往往犯塞,殺戮吏民,不勝其酷。至於書問傲慢,下視中國。”《三國志平話》卷下:“ 曹相 下視 張松 。” 明 李贄 《定林庵記》:“子欲學,幸毋下視 周安 。”

白綿

亦作“ 白棉 ”。指棉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木綿》:“ 江 南 淮 北所種木綿……結實大如桃,中有白綿,綿中有子,大如梧子。”《文匯報》1983.12.18:“他信步走進一個車間,看到庫房工人將白棉和油棉堆在一起,心裡很不是滋味。”

石磴

石級;石台階。 南朝 梁 蕭統 《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約有十數里,方得石磴,磴有百來級,級盡方是平地。” 清 錢謙益 《香山寺》詩:“雲從石磴中間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咬著牙關彆足氣,才能升上一磴。”

精藍

佛寺;僧舍。精,精舍;藍,阿蘭若。 宋 高翥 《常熟縣破山寺》詩:“古縣滄浪外,精藍縹緲間。” 元 戴表元 《題東玉師府所藏<瀟湘圖>》詩:“今日精藍方丈地,倚窗眠看 洞庭山 。” 清 吳偉業 《代具師答贈》詩:“早得此賢開講席,便圖作佛住精藍。”

尺咫

咫尺。喻極近的距離。 南朝 宋 鮑照 《春羈》詩:“佳期每無從, 淮 陽 非尺咫。” 明 何宇度 《益部談資》卷下:“郡齋望隔江羣山,尺咫七峯,分列若屏。” 清 趙翼 《扈從木蘭》詩:“堪笑擇地者,盡力爭尺咫。”

天龍

(1).天上的龍。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 葉公 子高 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中有不死庭,天龍盡四向。”

(2).佛教語。謂諸天與龍神。《法華經·序品》:“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 靈山 在,八部天龍禮我言。”

(3).房宿第三星之名。《星經》卷上:“三名天龍,四名天馬。”

(4).山名。在 山西省 太原縣 境。產硫磺。山壁有 北魏 拓跋氏 所造凹形佛像,是美術雕刻史上有價值的傑作。

(5).蜈蚣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虫部·蜈蚣》。

護視

亦作“ 護眎 ”。護衛照看。《東觀漢記·馬嚴傳》:“ 嚴 年十三至 雒陽 。留寄郎 朱仲孫 舍,大奴 步 護視之。” 宋 曾鞏 《謝杜相公書》:“明公獨於此時,閔閔勤勤,營救護眎,親屈車騎,臨於 河 上。” 清 震鈞 《天咫偶聞》卷二:“或擕嬰稚,護視益當謹。”

有後

有後嗣。《左傳·桓公二年》:“ 臧孫達 其有後於 魯 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唐 韓愈 《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銘》:“何壽之不遐,而祿之不多,謂必有後,其又信然耶!”《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今日到你這座家廟,便叫 玉郎 奉主入祠,使你二位老人家無後如同有後。”

佛法

(1) 佛教的教義

(2) 佛所具有的法力

彼此

對稱詞。指你我、雙方,那個和這個

彼此錯雜。——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軍中之將,各有彼此。——《資治通鑑》

何居

何故。居,助詞。《禮記·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鄭玄 註:“居讀為 姬 姓之姬, 齊 魯 之間語助也。” 隋 王通 《中說·事君》:“子游 河間 之渚, 河上丈人 曰:‘心若醉六經,目若營四海,何居乎,斯人也。’” 清 龔自珍 《邵子顯校刊婁東雜著序》:“若 徽州 ,若吾 浙西 三府,若 揚州 ,若 常州 ,愛其鄉先輩,而樂以其言餉天下者,豈乏其人,何居乎不效 子顯 之所為?”

猶何在,在哪兒。 漢 王充 《論衡·自然》:“如天瑞為故,自然焉在?無為何居?”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爭相夸尚,以艷麗為美。然於忌辰之義何居?於臣子之心何安乎?”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 施耐菴 之《水滸》, 王實甫 之《西廂》,世人盡作戲文小説看, 金聖嘆 特標其名曰‘五才子書’‘六才子書’者,其意何居?”

調御

(1).調教駕御。《無量義經·德行品》:“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 唐 柳宗元 《南嶽般舟和尚第二碑》:“攝取調御,凡歸於正真者,動而成羣,不自知其教。” 明 余繼登 《典故紀聞》卷一:“若踶囓之馬,調御有道,久則自然馴熟。”

(2).佛教語。“ 調御丈夫 ”的省稱。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勸請調御,常住世間,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 唐 柳宣 《與翻經大德等書》:“僕心懷正路,行屬歸依,以實際為大覺,玄軀無為,是調御法體。”

詩詞推薦

萬松寺原文_萬松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