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沈月屏先生見寄韻

作者:江源 朝代:明代

次沈月屏先生見寄韻原文

門下曾瞻矩范回,盛唐風骨少陵才。

經綸有志豈長往,軒冕無心任倘來。

千古詩豪劉禹錫,百年師道呂東萊。

先生俯仰都無愧,莫惜霜華染鬢皚。

詩詞問答

問:次沈月屏先生見寄韻的作者是誰?答:江源
問:次沈月屏先生見寄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次沈月屏先生見寄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江源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源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參考注釋

門下

(1) 門客

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門下有毛遂。門下二十人

(3) 門生;弟子

(4) 敬辭,稱對方

竊為門下憂之

(5) 門庭之下

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四》

比門下之客。

比門下之車客。

問門下諸客。

矩范

亦作“ 矩范 ”。1.法式;典範。 漢 揚雄 《太玄·瑩》:“因革國家之矩范也。矩范之動,成敗之効也。” 范望 註:“范,法也。” 明 李東陽 《裕遠庵記》:“蓋是墓也,有節婦之風烈,封君之矩范。”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丙籤·羅玘》:“ 景鳴 文章綽有矩范,詩非所長。” 平心 《論康熙帝的歷史地位》:“他們寫下了各族人民共同自衛的可歌可泣的篇章,給後來進步的反 清 力量留下了光芒燭天的矩范。”

(2).指立為典範。 明 于慎行 《<顏氏家訓>後序》:“以彼其材……深謀朝廷,矩范當世,即 漢 世諸儒,何多讓焉?”

見“ 矩范 ”。

盛唐

(1).上古帝王 唐堯 的時代。 南朝 齊 謝朓 《出藩曲》:“鐃音《巴渝曲》,簫鼓盛 唐 歌。”《隋書·音樂志中》:“曲高大 夏 ,聲和盛 唐 。”

(2).尊頌 唐 王朝之詞。 唐 李百藥 《贊道賦》:“赫矣盛 唐 ,大哉靈慶。”

(3). 唐 代自 開元 至 大曆 間,為 唐 詩的全盛時期, 唐 詩分期者稱為盛 唐 ,有著名詩人 王維 、 孟浩然 、 李白 、 杜甫 、 高適 、 岑參 等。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辨》:“詩者,吟詠情性也。盛 唐 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風骨

(1) 頑強的風度、氣質

風骨奇偉。——《南史· 宋武帝紀》

風骨可鑑

(2) 寫字、作畫或作文的風格有個性、有力量

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魏書·祖瑩傳》

少陵

(1). 漢宣帝 許後 之陵。因規模比 宣帝 的 杜陵 小,故名。

(2).指 唐 詩人 杜甫 。 杜甫 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號 少陵野老 ,世稱 杜少陵 。 唐 韓愈 《石鼓歌》:“ 少陵 無人 謫仙 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金 曹之謙 《寄元遺山》詩:“詩到 夔州 老更工,只今人仰 少陵 翁。” 郁達夫 《奉贈》詩之五:“一紙家書抵萬金, 少陵 此語感人深。”

經綸

(1) 整理過的蠶絲

(2) 比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大展經綸

滿腹經綸

(3) 借指抱負與才幹

有志

有志向;有志氣。《禮記·禮運》:“ 孔子 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漢 王粲 《詠史》:“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唐 韓愈 《送區冊序》:“﹝ 區冊 ﹞入吾室,聞詩書仁義之説,欣然喜,若有志於其間也。” 孫中山 《勸告北軍將士宣言書》:“ 民國 新成,時方多事,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

長往

(1).一去不返。 唐 馮贄 《雲仙雜記·冰山》:“﹝ 張彖 ﹞後登第為 華陰 尉,嘆曰:‘丈夫有凌雲蓋世之志,拘於下位,若立身於矮屋中,使人抬頭不得。’遂拂衣長往。”《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兄途中謹慎,早早到家,有便再來,勿為長往。”

(2).指避世隱居。 晉 潘岳 《西征賦》:“悟山潛之逸士,卓長往而不反。” 唐 王度 《古鏡記》:“又將遍游山水,以為長往之策。” 明 何景明 《與何粹夫書》:“先生乃復欲憤世自遂,長往之情得矣!”

(3).死亡的婉詞。 南朝 宋 顏延之 《吊張茂度書》:“豈謂中年,奄為長往!”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神奇》:“俄頃,又舉頭顧 希文 曰:‘亦無鬼神,亦無恐怖。’言訖遂長往。”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愚民含忿輕生》:“見其幼弟氣尚未絶,灌救得生。其餘六人則已長往。”

軒冕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既軒冕之非榮,豈緼袍之為恥。”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軒冕,軒冕化宮室,宮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唐 《過陶徵君隱居》詩:“田園三畝緑,軒冕一銖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軒冕失之,有時而復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簡袁永之獄中》詩:“本同江海人,俱為軒冕誤。”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恆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軒冕。”

(3).指國君或顯貴者。《管子·輕重甲》:“故軒冕立於朝,爵祿不隨,臣不為忠。”《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 唐 王昌齡 《灞上閒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明史·文苑傳四·徐渭》:“當 嘉靖 時, 王 李 倡七子社, 謝榛 以布衣被擯。 渭 憤其以軒冕壓韋布,誓不入二人黨。”

(4).指為官。 清 侯方域 《湯御史傳》:“然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倘來

不應得而得或無意中得到。 宋 辛棄疾 《念奴嬌》詞:“倘來軒冕,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三折:“忠孝是立身之本,這錢財是倘來之物。”《二刻拍案驚奇》卷八:“贏時節道是倘來之物,就有粘頭的、討賞的、幫襯的,大家來撮哄。” 清 黃景仁 《丁酉正月四日自壽》詩之二:“倘來事業慚青鬢,未了名心為老親。”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詩豪

詩人中出類拔萃者。 唐 白居易 《劉白唱和集解》:“ 彭城 劉夢得 ,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歌詠》:“作《三豪》詩以遺之,稱 默 ( 杜默 )為‘歌豪’, 石曼卿 ‘詩豪’, 永叔 ‘文豪’。” 清 沉元滄 《題屈子詩外》詩之二:“一代才名兼意氣, 海南 沛 上兩詩豪。”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 :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年間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任監察御史,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革新失敗後,貶朗州司馬。晚年官至檢校禮部尚書。有《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師道

(1).猶師法。指老師的學問或技藝體系。《漢書·匡衡傳》:“ 望之 奏 衡 經學精習,説有師道,可觀覽。”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師法》:“數十年前,士人多能持師道,以訓弟子。”

(2).為師之道。《後漢書·桓榮傳》:“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謹使掾臣 氾 再拜歸道。” 宋 陳亮 《廷對策》:“後世之所謂明君賢主,於君道容有未盡,而師道則遂廢矣。”

(3).指師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師之風尚。 唐 韓愈 《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古之師道,實在太尊,我對此頗有反感。”

東萊

(1).古地名。《國語·齊語》:“通 齊國 之魚盬於 東萊 ,使關市幾而不征。” 韋昭 註:“ 東萊 , 齊 東夷也。”按,在今 山東省 北膠河 以東。

(2). 宋 詩人 呂本中 ,字 居仁 ,著有《東萊先生詩集》; 宋 哲學家、文學家 呂祖謙 ,字 伯恭 ,著有《東萊集》。因用以為他們的別稱。 宋 葉適 《陳伯明建讀書堂於仙都岩余為作<仙都行>以堅其成》:“ 東萊 、 龍川 師道起,一時話言猶在耳。”此指 呂祖謙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雜篇下》:“ 東萊 之 呂 ,前 居仁 ,後 伯恭 。”

先生

(1)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醫生

俯仰

(1) 低頭和抬頭,泛指隨便應付

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時間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都無

倘無,若無。 宋 辛棄疾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送之》詞:“晚歲躬耕不怨貧,隻雞斗酒聚比隣。都無 晉 宋 之間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鄧廣銘 箋註:“‘都無’當作‘倘無’解。 陶淵明 生於 東晉 末年,卒於 劉宋 初年。其時內多篡弒之禍,而北方則先後分處於 十六國 統治下……故 稼軒 作此設詞,以為若無 晉 宋 之間事,則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

霜華

見“ 霜花 ”。

詩詞推薦

次沈月屏先生見寄韻原文_次沈月屏先生見寄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