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有二日途經趙州小憩柏林寺閱殿壁吳道子畫水舊跡召扈蹕文臣梁詩正等刻晷聯吟禁用水部字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花宮來九月,穡寶登三秋。

唐壁懸吳畫,香林駐御騶。

塗堊粉痕古,縱橫墨暈稠。

具體文兼武,搖毫放更遒。

嘗聞工變相,今見跋陽侯。

禁體例癸亥,強韻追應劉。

佛日光皎皎,仙風響颼颼。

咫尺論萬里,筋力回千牛。

或靜符地德,或動與天游。

翔陽常逸駭,罔象窮冥搜。

十指捫欲縮,雙睛眩難收。

能事開元埒,奇觀廣陵侔。

兩孫彼固遜,一勺吾將投。

茹納百川此,髣髴三島不。

鏡象埽塵劫,坳堂參芥舟。

乾維擅密運,坤軸環遐陬。

龍門啟岝岝𡾆,鹿苑騰蛟虬。

曠哉八功德,邈矣大琉球。

砰磕撼素障,縹緲凌丹邱。

那得并州剪,何必中山求。

馮夷方擊鼓,乾闥將成樓。

隱名名越顯,繪聲聲若酬。

魚龍臥豈穩,雲夢吞應愁。

萬斛斟天筆,一晌停吟眸。

含虛體無物,攻堅性不柔。

因喻致治理,持盈保天休。

詩詞問答

問:《九月十有二日途經趙州小憩柏林寺閱殿壁吳道子畫水舊跡召扈蹕文臣梁詩正等刻晷聯吟禁用水部字》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

2. 御製

參考注釋

花宮

(1).指佛寺。 唐  李頎 《宿瑩公禪房聞梵》詩:“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 唐  李白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詩:“玉斗橫網戶,銀河耿花宮。”參見“ 花雨 ”。

(2).猶仙界。 清  龔自珍 《如夢令》詞:“本是花宮么鳳,降作人間情種。不願住人間,分付藥爐煙送。”

九月

(1) 格里曆(即陽曆)每年的第九個月

(2) 第九個太陰月

(3) 九個月

登三

(1).謂功德登於三王之上。《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方將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減五,下登三。”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五帝之德, 漢 比為減;三王之德, 漢 出其上。”《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鹹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鹹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齊書·王融傳》:“習 呼韓 之舊儀,拜鑾輿之巡幸,然後天移雲動,勒封 岱宗 ,鹹五登三,追蹤七十。”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 高祖 以援疑撥亂,伏紫氣而登三; 太宗 以端拱繼明,自黃離而用九。” 宋  范仲淹 《上張侍郎啟》:“約史徇名,勉附青雲之士,實偶登三之盛,獲從旅百之先。”

(2).謂帝王與道、天、地三者並尊。 唐  李商隱 《賀相國汝南公啟》:“聖上初九潛泉,登三佩契。” 馮浩 箋註:“此所謂登三者,謂帝王與道、天、地三者並尊也。”《舊唐書·音樂志三》:“穆穆我後,道應千齡。登三處大,得一居貞。”

吳畫

指 唐  吳道子 所畫的佛像。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詩》:“粉壁有 吳 畫,筆彩依舊鮮。素屏有 褚 書,墨色如新乾。”參見“ 吳帶當風 ”。

香林

(1).花木林。 南朝  宋  沉懷遠 《南越志》:“ 盆元縣  利山 上多香林。”

(2).禪林。 唐  儲光羲 《題眄上人禪居》詩:“江流映朱戶,山鳥鳴香林。” 唐  高適 《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詩:“徘徊龍象側,始見香林花。” 劉開揚 箋註:“香林稱佛寺。” 宋  蘇軾 《贈詩僧道通》詩:“香林乍喜聞薝蔔,古井惟愁斷轆轤。”

縱橫

(1) 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放肆;無所顧忌

(5) 指合縱連橫

墨暈

(1).牡丹的一種。花色深紫近黑。 清  姚元之 《竹葉亭雜記》卷八:“又嘗見 斌笠畊 太僕藏 江緯 畫內園牡丹二冊……紫者有瑪瑙盤、墨暈、紫貝。”

(2).指作畫時用墨筆在紙上暈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華光 長老以墨暈作梅,如花影然,別成一家,政所謂寫意者也。”

具體

不抽象,不籠統,細節很明確

說得很具體

具體計畫

變相

(1) 改變原來的模樣

東京變相了,變得幾乎認不出來了

(2) 改變相位

見跋

謂顯出燭根。語出《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 鄭玄 註:“跋,本也。” 孔穎達 疏:“本,把處也。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火炬照夜易盡,盡則藏所然殘本。”《舊唐書·柳公綽傳》:“﹝ 文宗 ﹞每浴堂召對,繼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燭,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 元  張雨  鄭祐 《神光樓與鄭明德聯句》:“蟲飛燭見跋,鶴唳棚上擐。”後來用以指夜深。 宋  蘇舜欽 《郡侯訪予於滄浪亭因而高會翌日以一章謝之》詩:“見跋已懵騰,跨鞍極倒載。”

陽侯

(1).古代傳說中的波濤之神。《戰國策·韓策二》:“塞漏舟而輕 陽侯 之波,則舟覆矣。” 鮑彪 註:“説 陽侯 多矣。今按《四八目》, 伏羲 六佐,一曰‘陽侯’,為江海。蓋因此為波神歟?”《淮南子·覽冥訓》:“ 武王 伐 紂 ,渡於 孟津 , 陽侯 之波,逆流而擊。” 清  顧炎武 《河上作》詩:“仰希聖明眷,下戢 陽侯 波。”

(2).借指波濤。《楚辭·九章·哀郢》:“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馬茂元 註:“陽侯,波濤之神,這裡用作波濤的代稱。” 晉  葛洪 《抱朴子·備闕》:“ 惠子 ,上相之標也,而不能役舟楫以凌陽侯。” 清  錢謙益 《壽福清公六十序》:“捩柁呼號,與陽侯爭一旦之命。”

禁體

亦稱“ 禁字型 ”。指禁體詩。 宋  陳傅良 《和張孟阜尋梅韻》:“我嘗欲擬禁字型,不道雪月冰瓊瑰。”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 薛太拙 有《閒居新雪八韻》,禁體之祖也。”參見“ 禁體詩 ”。

應劉

漢 末 建安 文人 應瑒 、 劉楨 的並稱。二人均為 曹丕 、 曹植 所禮遇。後亦用以泛稱賓客才人。 唐  張說 《唐故廣州都督甄公碑》:“曰興曰比,階 應  劉 之閫奧;或草或真,藏 鍾  張 之筋骨。” 宋  范仲淹 《覽秀亭》詩:“開樽揖明月,席上皆 應  劉 。” 明  謝榛 《送王侍御按河南》詩:“知君最愛 應  劉 賦,更向 西園 一寄聲。”

佛日

對佛的敬稱。佛教認為佛之法力廣大,普濟眾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為喻。《觀無量壽經》:“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浄業處。”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佛日出世,同遣惑霜。” 唐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詩:“老夫貪佛日,隨意宿僧房。” 明  唐順之 《登毗盧閣》詩:“窓邀佛日金人下,地逼宸居玉殿層。”

皎皎

(1).潔白貌;清白貌。《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三國  魏  曹植 《蟬賦》:“皎皎貞素,侔 夷 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宋  曾鞏 《明妃曲》之一:“喧喧雜虜方滿眼,皎皎丹心欲語誰?” 明  楊珽 《龍膏記·邪萌》:“美目娟娟,涵著一泓秋水;芳顏皎皎,帶著幾度清風。” 郭沫若 《滿江紅·贊南京路上好八連》詞:“不染纖塵, 南京路 八連皎皎。盡教你,染缸多大,糖衣多巧。”

(2).明亮貌。《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雲粉粧。” 明  許潮 《南樓月》曲:“皎皎銀蟾如晝,看扶疎丹桂,影落金甌。” 聞一多 《晴朝》詩:“皎皎的白日啊!將照遍了朱樓底四面。”

(3).明白貌;分明貌。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不為皎皎之細行,不治察察之小廉。” 唐  孟郊 《秋懷》詩之六:“單牀寤皎皎,瘦臥心兢兢。” 宋  曾鞏 《祭王平甫文》:“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颷馳。訃皎皎而猶疑,淚汍汍而莫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陳羽》:“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

風響

指風聲。 宋 蘇軾 《金山寺與柳子玉飲大醉臥寶覺禪榻夜分方醒書其壁》詩:“醒時江月墮,摵摵風響變。” 清 閻爾梅 《歌風台》詩之四:“擊節三聲風響變,停鑾十日酒壚空。”

颼颼

(1) 象聲詞

(2) 形容風聲

啾啾颼颼,吟嘯相求。——漢· 趙壹《迅風賦》

(3) 形容雨聲

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唐· 杜甫《秋雨嘆》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筋力

(1).猶體力。《禮記·曲禮上》:“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後漢書·獨行傳·劉茂》:“少孤,獨侍母居。家貧,以筋力致養,孝行著於鄉里。” 魯迅 《花邊文學·商賈的批評》:“農民省幾斗米去出售,工人用筋力去換錢。”

(2).方言。指食物等的韌性。如:綠豆粉皮的筋力大。如:這種紙有筋力。

筋骨之力。 漢  王充 《論衡·物勢》:“夫物之相勝,或以觔力,或以氣勢,或以巧便。” 元  秦簡夫 《趙禮讓肥》第一折:“母親也年紀高,觔力乏。”

千牛

禁衛官千牛備身、千牛衛的省稱。掌執千牛刀,為君王護衛。《北史·楊義臣傳》:“時 義臣 尚幼,養於宮中,未弱冠,奉詔宿衛如千牛者數年,賞賜甚厚。”《新唐書·蘇詵傳》:“ 詵 子 震 ,以蔭補千牛。” 清  鈕琇 《觚賸·紉蘭詞》:“紫陌塵香,重停五馬;紅墻月冷,悄候千牛。”參見“ 千牛刀 ”。參閱《通典·職官十》、《文獻通考·職官十二》。

地德

(1).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澤。《管子·問》:“理國之道,地德為首。君臣之禮,父子之親,覆育萬人,官府之藏,彊兵保國,城郭之險,外應四極,具取之地。” 尹知章 註:“法地以為政,故曰地德為首。”《國語·魯語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 韋昭 注引 虞翻 曰:“地德所以廣生。”《文子·上仁》:“貪主暴君,涸漁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

(2).謂大地賜恩。 南朝  梁  沉約 《光宅寺剎下銘》序:“若夫朱光所耀,彤雲所臨,非止天眷,兼因地德。”

(3).土地所產之物,指五穀。《淮南子·俶真訓》:“當此之時,萬民猖狂,不知東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於地德。” 高誘 註:“地德,五穀。”

與天

謂凡合乎天道者,則得天助。《國語·越語下》“持盈者與天” 韋昭 註:“與天,法天也。”《管子·形勢》:“持滿者與天。” 尹知章 註:“能持滿者,則與天合。”《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持滿者與天。” 司馬貞 索隱:“與天,天與也。言持滿不溢,與天同道,故天與之。”

翔陽

(1).太陽。

(2).指時光。 唐  鮑溶 《長安言懷》詩:“千慮恐一失,翔陽已蹉跎。”

逸駭

迅疾升起。

罔象

(1).亦作“ 罔像 ”。古代傳說中的水怪。或謂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水之怪曰龍、罔象。” 韋昭 註:“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腫。”《莊子·達生》:“水有罔象。”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本作‘無傷’。云: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云:水神名。”《文選·張衡<東京賦>》:“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游光。” 薛綜 註:“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堯臣 《送聖民學士知登州》詩:“ 始皇 安得長,陰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辭·遠遊》:“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註:“罔象,水盛貌。”

(3).虛無。《文選·王褒<洞簫賦>》:“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註:“罔象,虛無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莊子》寓言中的人物。見《莊子·天地》。 南朝  齊  張融 《答周顒書》:“但敷生靈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

冥搜

(1).盡力尋找,蒐集。 晉  孫綽 《游天台山賦》:“非夫遠寄冥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書籍之厄》:“吾家三世積累,先君子尤酷嗜,至鬻負郭之田以供筆札之用。冥搜極討,不憚勞費,凡有書四萬二千餘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而心目耳力俱窮,絶無蹤響,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

(2).深思苦想。 唐  王昌齡 《箜篌引》:“ 明光殿 前論九疇,簏讀兵書盡冥搜。” 元  曾瑞 《青杏子·騁懷》曲:“情動魂消,腹稿冥搜,宿恩當受。”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下:“必兢兢焉冥搜積想,務期周遍而後已。”

十指

(1).十個手指。《荀子·強國》:“拔戟加乎首,則十指不辭斷。” 唐  元稹 《苦樂相倚曲》詩:“古來苦樂之相倚,近於掌上之十指。”

(2).借指雙手。《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新朝百戰方得 河 南,乃對功臣舉手云:‘吾於十指上得天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丁前溪》:“自若去後,次日即有車徒齎送布帛菽粟……又婢十指,為妾驅使。”

(3).指十個足趾。詳“ 十指倉 ”。

(4).十個要旨。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變之博,無不有也。雖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

能事

(1) 原指能做到的事,後指擅長的本事

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

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2)  能幹

此人果真能事

開元

唐玄宗李隆基年號(713—741)

開元天寶之際。——宋· 蘇軾《教戰守》

奇觀

奇異的景象;奇怪而少見的事

世界七大奇觀

廣陵

見“ 廣陵散 ”。

百川

江河湖澤的總稱。《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晉  成公綏 《大河賦》:“覽百川之弘壯兮,莫尚美於 黃河 。” 唐  李白 《公無渡河》詩:“ 大禹 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宋  龔鼎臣 《東原錄》:“四瀆尊於百川,謂其發源而東,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河名 大清 ,百川朝宗,美瑞也。”

髣髴

(1).隱約,依稀。《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洪興祖 補註:“《説文》云:髣髴,見不諟也。”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唐  李紳 《華山慶雲見》詩:“依稀來鶴態,髣髴列仙羣。” 宋  梅堯臣 《和王舍人<憶省中小桃>》:“髣髴物華先上苑,依稀歌吹下 昭陽 。” 清  唐孫華 《石鼓歌》:“蘚斑齧蝕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2).約略的形跡。《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 晉  潘岳 《悼亡詩》:“帷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宋  蘇軾 《凌虛台記》:“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無復存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髣髴。”

(3).類似,好像。《文選·張衡<西京賦>》:“曾髣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李善 註:“《説文》曰:彷彿,相似,見不諦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以 亮 為右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曹操 智計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孫  吳 。” 宋  蘇軾 《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近者戱作《凌雲賦》,筆勢髣髴《離騷經》。” 聞一多 《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髣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4).引申為比似,比並。 宋  蘇籀 《欒城先生遺言》:“ 西漢 之文,後世莫能髣髴。” 明  方孝孺 《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跡》:“觀 褚公 所書哀冊,豈後人所可髣髴哉!”

(5).仿照,模仿。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龜山不輕解易》:“嘗謂説《易》須髣髴聖人之意,然後可以下筆。”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上:“致畫師數輩,為言姿態折曲,髣髴追寫,卒不肖。”

(6).大約,幾乎。《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脊上縫箇服子,髣髴亦高五尺。” 唐  白居易 《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 東都 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 宋  歐陽修 《晉祠》詩:“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餘山川。”

三島

(1).指傳說中的 蓬萊 、 方丈 、 瀛洲 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唐  鄭畋 《題緱山王子晉廟》:“六宮攀不住,三島互相招。” 元  耶律楚材 《和百拙禪師》詩:“眠雲臥月辭三島,鼓腹謳歌預四民。”《西遊記》第十七回:“十洲三島還遊戲,海角天涯轉一遭。”

(2).指 日本 。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詩:“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鏡象

(1).鏡中的物象。《大智度論》卷六:“如鏡象實空,不生不滅,誑惑人眼。”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

(2).指水中物像。 謝無量 《己酉歲未盡奉寄會稽山人》詩:“鏡象明前浦,霞陰轉碧泓。”

塵劫

佛教稱一世為一劫,無量無邊劫為塵劫。後亦泛指塵世的劫難。《楞嚴經》卷一:“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金  元好問 《龍興寺閣》詩:“桑海幾經塵劫壞,江山獨恨酒腸乾。”《醒世恆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汝誠念皈我,但尚有塵劫未脫。老僧贈汝一物,可密藏於身畔,不許一人知道,他日夫婦重逢,自有靈驗。”《紅樓夢》第一二○回:“小女 英蓮 ,幼遭塵劫。” 廖仲愷 《留訣內子》詩:“四十五年塵劫苦,好從解脫悟前非。”

坳堂

堂上的低洼處。《莊子·逍遙遊》:“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王先謙 集解引 支遁 云:“謂堂有坳垤形也。” 唐  楊炯 《浮漚賦》:“況曲澗兮增波,復坳堂兮漲水。” 宋  蘇軾 《和參寥》詩:“芥舟只合在坳堂,紙帳心期老 孟光 。”

芥舟

《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陸德明 釋文:“芥,小草也。”後因以“芥舟”比喻小舟。 唐太宗 《小池賦》:“牽狹鏡兮數尋,泛芥舟而已沉。”

乾維

(1).天的綱維。 唐 李義府 《在嶲州遙敘封禪》詩:“飛聲總地絡,騰化撫乾維。” 明 李東陽 《送伍廣州詩序》:“乾維所覆,地絡所至,其間名山勝地遺跡巨浸,固未易以枚舉。”

(2).朝綱;君權。《晉書·劉琨祖逖傳論》:“及金行中毀,乾維失統;三後流亡,遞縈居彘之禍;六戎橫噬,交肆長蛇之毒。”

(3).《易·說卦》:“乾,西北之卦也。”因以“乾維”指西北方。 南朝 宋 劉義恭 《白馬賦》:“是以 周 稱 踰輪 , 漢 則 天駟 ,體自乾維,衍生坎位,伊赭白之為俊,超絶世而稱驥。”

密運

(1).周密運籌。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序:“元宮密運,敷造化於靈襟;黃屋神凝,創經綸於寳思。” 清  林則徐 《曉諭粵省士商軍民人等速戒鴉片告示稿》:“凡攘外靖內之方,皆已密運深籌,萬無中止之勢。”

(2).暗中施行。《雲笈七籤》卷五:“ 桂陽王 構逆暴,白骨遍野。先生具棺櫬收而瘞之,其陰德密運,則無得而稱也。”

坤軸

古人想像中的地軸。 晉  張華 《博物志·地》:“ 崑崙山 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和傅岩叟香月韻》:“根老大,穿坤軸。枝夭嫋,蟠龍斛。”《紅樓夢》第五十回:“何處梅花笛?誰家碧玉簫?鰲愁坤軸陷,龍斗陣雲銷。”

遐陬

邊遠一隅。《宋書·謝靈運傳》:“內匡寰表,外清遐陬。” 宋  陸游 《會慶節賀表》:“臣跡滯遐陬,心馳魏闕。” 清  趙翼 《樹海歌》:“ 禹 刊 益 焚所不到,剩作叢箐森遐陬。”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標籤:晷

詩詞推薦

九月十有二日途經趙州小憩柏林寺閱殿壁吳道子畫水舊跡召扈蹕文臣梁詩正等刻晷聯吟禁用水部字原文_九月十有二日途經趙州小憩柏林寺閱殿壁吳道子畫水舊跡召扈蹕文臣梁詩正等刻晷聯吟禁用水部字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