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杜工部秋興八首·其八

作者:李寄 朝代:明代

次杜工部秋興八首·其八原文

卜年八百數逶迤,反覆終當類復陂。

舊日龍髯猶在地,荒陵鵑血好殷枝。

誅奸史筆千年在,梅禍天心一旦移。

白水金刀聞漢讖,雲台願附姓名垂。

詩詞問答

問:次杜工部秋興八首·其八的作者是誰?答:李寄
問:次杜工部秋興八首·其八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次杜工部秋興八首·其八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寄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寄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參考注釋

卜年

占卜預測統治國家的年數。亦指國運之年數。《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晉 劉琨 《勸進表》:“三葉重光,四聖繼軌。惠澤侔於 有虞 ,卜年過於 周氏 。”《舊唐書·郭子儀傳》:“中興之功,旬月可冀,卜年之期,永永無極矣。”參見“ 卜世 ”。

百數

猶言上百個。《呂氏春秋·精諭》:“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從蜻游,蜻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前後左右盡蜻也。”《史記·蕭相國世家》:“今雖亡 曹參 等百數,何缺於 漢 ?” 晉 劉琨 《勸進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

用百來計算。《呂氏春秋·原亂》:“三君死,一君虜,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數。”《漢書·藝文志》:“至 元始 中,徵天下通國小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

逶迤

蜿蜒曲折;拐來拐去

山路逶迤

匍匐逶迤。——《文選·劉峻·廣絕交論》

逶迤退食。——《後漢書·楊秉傳》

五嶺逶迤騰細浪。——毛 * 《長征》

反覆

亦作“ 反復 ”。 1.重複再三;翻來覆去。《易·乾》:“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義:“反復,重復踐行之意。”《孟子·萬章下》:“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後漢書·陳蕃傳》:“言及反覆,誠辭懇切。” 殷夫 《放腳時代的足印》詩:“春給我一瓣嫩綠的葉,我反覆地尋求著詩意。”

(2).變化無常。《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反覆。” 朱熹 集傳:“反覆,傾側無常之意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和親》:“反復無信,百約百叛。” 宋 蘇軾 《罷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詩之四:“歲月如宿昔,人事幾反覆。” 明 王瓊 《雙溪雜記》:“故世道反覆,相尋亦無一定。” 陳白塵 《大風歌》第五幕:“當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時,我等大都說他是反覆亂臣?”

(3).翻轉,顛倒。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往者天嘗在下,地嘗在上,反覆顛倒。”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夫 莊周 安知有毀譽哉!彼蓋不勝天下之顛倒反覆於名實者,故激而為是言耳。”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音律》:“調得平仄成文,又慮陰陽反覆。”

(4).傾覆;傾動。《戰國策·趙策二》:“欲反覆 齊國 而不能。”《文選·班固<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 李善 註:“反覆,猶傾動也。”

(5).動盪,動亂。《後漢書·伏湛傳》:“遭時反覆,不離兵凶。” 宋 李綱 《議迎還兩宮札子》:“宗社顛危,天下反覆。” 清 顧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將反覆,故出此書示臣鵠。”

(6).來回;往返。《後漢書·耿弇傳》:“我至 長安 ,與國家陳 漁陽 、 上谷 兵馬之用,還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數十日。”《陳書·周文育傳》:“﹝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里。” 唐 羅隱 《芳樹》詩:“春夏作頭,秋冬為尾,循環反覆無終已。” 宋 曾鞏 《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 鞏 辭不能,書反復至五六,辭不獲。”《西遊記》第二八回:“乘龍福老,往來必定皺眉行;跨鶴仙童,反覆果然憂慮過。”

(7).再三考慮;再三研究。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沉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 宋 蘇舜欽 《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續資治通鑑·宋哲宗紹聖元年》:“願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輕事改易。”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傳》,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粵 土司之地,漢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反覆。”原註:“舉一字而誦,皆成句,無不押韻,反覆成文也。 李 公《詩格》有此二十字詩。” 郭紹虞 校釋引《冰川詩式》所舉一例為:“碧天臨逈閣,晴雪點山屏。夕煙侵冷箔,明月歛閒亭。”並謂“此二十字,連環讀,反覆成詩四十首”。

(9).修辭格之一。用同一語句,反覆申說,以表現強烈情感的修辭手法。《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萬章上》:“ 子產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以上例句都採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山反覆而參錯,水遶灌而縈薄。” 明 馮夢龍 《掛枝兒·送別》:“那瓦兒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舊日

過去的日子;從前;往日

舊日並無深交

龍髯

亦作“ 龍髥 ”。1.龍之須。《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 黃帝 。 黃帝 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 黃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黃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其弓曰烏號。”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嶠 《汾陰行》:“自從天子向 秦關 ,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 鼎湖 龍髯安可攀?” 清 顧炎武 《謁欑宮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駒隙之難留;涉路三千,望龍髯而愈遠。” 清 葉方藹 《授職翰林學士感恩述懷》詩:“身離牛口驚還在,夢挽龍髥恨不廻。”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而 文宗 顯皇帝 ,復為 英 法 聯軍所迫,北狩 熱河 , 鼎湖 一去,龍髯不返。”

(2).帝王之須。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玉座塵消硯水清,龍髯不動綵毫輕。”

(3).喻松葉;松。 唐 李賀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

鵑血

傳說杜鵑啼聲悽苦,晝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來,故稱。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清 王夫之 《讀<指南集>》詩之一:“鵑血春啼悲 蜀 鳥,鷄鳴夜亂度 秦 關。” 清 徐吳念 《石門蔡貞女辭》:“三月鵑血帶啼痕,清操直欲凌冰霜。”參見“ 鵑魂 ”。

史筆

(1).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 蜀 境,首懸 吳 闕,猶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鄭善果非正人論》:“史臣謂 鄭善果 幼事賢母,長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驗之,見史筆之失。”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古史筆多緣飾》:“古今所謂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筆之緣飾,欲為後代美談耳。”

(2).指修史之筆。《晉書·文苑傳·曹毗》:“既登 東觀 染史筆,又據太學理儒功。” 明 宋濂 《吳公行狀》:“他時執史筆者,尚有考於斯焉。”

(3).指執史筆之人,史官。 唐 韓愈 《石君墓志銘》:“故相國 鄭公 餘慶 ,留守 東都 ,上言 洪 可付史筆。”

(4).史家記敘史實的筆法。 唐 岑參 《佐郡思舊遊》詩:“史筆眾推直,諫書人莫窺。”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余謂 劉 有史學,無史筆。”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史筆和文學之筆,應該分別開。”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陽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時代指君主的意願

(4) 擺軸

一旦

(1) 不確定的時間

一旦工作完成,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一旦山陵崩。——《戰國策·趙策》

一旦為將。——漢·劉向《列女傳》

一旦不能有(指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占有這些珍寶)。——唐·杜牧《阿房宮賦》

一旦異於今日…必致失所。——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一旦運窮。——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一旦抵罪。——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一旦事變。——清·周容《芋老人傳》

(2) 一天之間,表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

毀於一旦

白水

(1).《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 白水 !” 楊伯峻 註:“‘有如 白水 ’即‘有如 河 ’,意謂 河 神鑒之,《晉世家》譯作‘ 河 伯視之’是也。”後遂用作誓詞,表示信守不移。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四:“謂予不信,鑒時人皦日之辭;弗與同心,如 文公 ( 晉文公 )白水之誓。” 太平天囯 楊秀清 《果然忠心》詩之三:“個個披肝盟白水,人人瀝膽矢丹心。” 劉師培 《文說》:“以‘青雲’為得志,以‘白水’為誓詞。”

(2).泛指清水。 晉 潘岳 《在懷縣作》詩之二:“白水過庭激,緑槐夾門植。” 唐 杜甫 《寄常徵君》詩:“白水青山空復春,徵君晚節傍風塵。” 清 黃景仁 《舟中詠懷》:“白水寒較明,昏霧薄將凝。” 華山 《陣地春節散記》:“去年這時候才樂呢:白水燉豬肉,還沒開鍋就要出發。”

(3).白開水的簡稱。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魯貴 :[端起杯子,對 四鳳 ]這是白水,小姐![潑在地上] 魯四鳳 :[冷冷地]本來是白水,沒有茶。”

(4).水名。源出 湖北省 棗陽市 東 大阜山 ,相傳 漢光武帝 舊宅在此。《文選·張衡<東京賦>》:“乃龍飛 白水 ,鳳翔參墟。” 薛綜 註:“ 白水 ,謂 南陽 白水縣 也, 世祖 所起之處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 孟陽 《七哀》云:‘ 漢祖 想 枌榆 , 光武 思 白水 。’此正對之類也。” 唐 李白 《上雲樂》詩:“ 赤眉 立 盆子 , 白水 興 漢光 。” 王琦 注引《後漢書》:“ 光武 舊宅在今 隨州 棗陽 東南,宅旁二里有 白水 焉,即 張衡 所謂‘龍飛 白水 ’也。”

(5).水名。神話傳說中源出 崑崙山 的一種河流。相傳飲之可以不死。《楚辭·離騷》:“朝吾將濟於 白水 兮,登 閬風 而緤馬。” 王逸 注引《淮南子》:“ 白水 ,出 崑崙之山 ,飲之不死。”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鐸>出世辭》:“唯專制永長,昭蘇非易,況復神馳 白水 ,孰眷舊鄉,返顧高丘,正哀無女。”

金刀

(1).金和刀。古代貨幣。《漢書·食貨志上》:“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 顏師古 註:“金謂五色之金也……刀謂錢幣也。” 唐 孟郊 《投所知》詩:“且將食蘗勞,酬之作金刀。”

(2).“劉”字為卯、金、刀合成,故用以代指 劉 姓。《漢書·王莽傳中》:“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 唐 李商隱 《武侯廟古柏》詩:“ 玉壘 經綸遠,金刀歷數終。”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四》:“ 子大 以詩賀之曰:‘……金刀喜有南鄰翁,曾吹藜燄丹霞峯。’”

(3).剪子。 唐 白居易 《題令狐家木蘭花》詩:“膩如玉指塗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 唐 李遠 《剪綵》詩:“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詩之十五:“婉孌閨中女,素手握金刀。”

(4).武器。指刀劍。 唐 王昌齡 《出塞》詩之二:“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 王闓運 《嚴通政庶母任氏壽頌》:“問 秦中 之故事,惟有卷衣;識行父之公忠,從無衣帛。既而金刀掩曜,桑笄歸里。”

雲台

(1).高聳入雲的台閣。《淮南子·俶真訓》:“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翱翔。” 晉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雲臺之觀者,必閟帶索之歡。” 唐 王勃 《七夕賦》:“君王廼馭風殿而長懷,俯雲臺而自矯。” 宋 張輯 《洞仙歌·代壽張辰川》詞:“問因何五馬,踏月雲臺。秋色里,卻賞煙霞袖手。”

(2). 漢 宮中高台名。 漢光武帝 時,用作召集群臣議事之所,後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沉約 《為武帝與謝朏敕》:“今方復引領 雲臺 ,虛己 宣室 。” 唐 高適 《宋中遇劉書記有別》詩:“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雲臺 。” 宋 范成大 《寄贈泉石使李元直入覲》詩:“諸公上 雲臺 ,一葉渺 湘浦 。”

(3). 漢 宮中高台名。 漢明帝 時因追念前世功臣,圖畫 鄧禹 等二十八將於 南宮雲台 ,後用以泛指紀念功臣名將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報 雲臺 賀,公卿拜壽巵。” 清 洪昇 《長生殿·剿寇》:“擁大將,氣雄哉,合圖畫上 雲臺 。”

(4).山名。在 陝西省 華陰縣 境。即 西嶽 華山 的北峰。古代隱者和道家多居於此。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九:“邀我登 雲臺 ,高揖 衛叔卿 。”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記》:“ 雲臺峯 在 太華山 東北。” 清 厲鶚 《嚴朗屋寫小像為杜子春事索題》詩之二:“ 雲臺峯 頂約驂鸞,杞犬芝童覓最難。”

(5).山名。在 四川省 蒼溪縣 東南,接 閬中縣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蘇省 連雲港市 境內。原為海中小島,稱 郁洲 , 明 代始與大陸相連。山上有水簾洞遺蹟。 李希凡 《雲台小記》:“ 雲台山 屹立在 黃海 之濱……所謂‘花果山’者,只是 雲台 一百多個山頭中的一陵。”

(7).道觀名。 唐 李商隱 《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 錦里 差隣接, 雲臺 閉寂寥。” 馮浩 箋註:“所謂 雲臺觀 也。”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己亥自壽》詞之二:“願 雲臺 任滿,又還因任,賽 汾陽 考。”

姓名

人的姓氏和名字

詩詞推薦

次杜工部秋興八首·其八原文_次杜工部秋興八首·其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