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純素鑒歌原文
純素大鼻漢鏡式,規圜其徑逾一尺。
吉金背弗事雕幾,海馬蒲萄祛藻飾。
千年出土青綠湛,香奩誰用未可識。
抑為班乎伴紈扇,辭輦深宮耀芳則。
抑為燕乎啄王孫,爭艷椒塗妒合德。
由來一例照蛾眉,賢否天淵彼自隔。
鏡乎鏡乎付不知,豈待妍媸對顏色。
詩詞問答
問:漢純素鑒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漢純素鑒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四
參考注釋
純素
純粹而不雜;純樸。《莊子·刻意》:“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 成玄英 疏:“純精素質之道,唯在守神。”《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郎中溫雅,器識純素。” 呂向 註:“純素,謂與眾不雜。” 宋 司馬光 《石昌言哀辭》:“ 昌言 為人純素忠謹,望之儼然。”
漢鏡
漢 代的銅鏡。 漢 鏡有圓形、方形。紐多作半球形。正面磨光,背面鑄有幾何形圖案或神人禽獸等。 東漢 中期,出現浮雕的畫像,造形精美。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一:“為了作為到過 沙市 的紀念,我花了一塊錢買了一面 漢 鏡。”
規圜
亦作“ 規圓 ”。1.用圓規校之使其圓。語本《周禮·考工記·輪人》:“是故規之以眡其圜也。”《漢書·律曆志上》:“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
(2).圓,渾圓。 宋 文天祥 《和曹倅岩山賦別》:“曉巖雲壁立,晚棹浪規圓。” 陳毅 《初游青島》詩:“羣山海中峙,遠島似規圓。”
徑逾
謂抄近路而越過堤渠。
一尺
(1).表度量。十寸為一尺。《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水滸傳》第八四回:“原來那 天山勇 ,馬上慣使漆抹弩,一尺來長鐵翎箭,有名喚做一點油。”
(2).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韓詩外傳》卷七:“ 子貢 曰:‘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 賜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 漢 趙曄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市吏於是與 子胥 俱入見王, 王僚 恠其狀偉,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 唐 孟郊 《秋懷》詩之三:“一尺月透戶,仡栗如劍飛。”
金背
明 代錢鈔名。制錢背面以金塗之,故名。 明 張居正 《請停止輸錢內庫供賞疏》:“節奉聖旨,錢式照 嘉靖 通寶,鑄金背一萬四千錠,火漆六千錠。”《明史·食貨志五》:“時所鑄錢有金背,有火漆……姦偽倣傚,盜鑄日滋,金背錢反阻不行。” 清 談遷 《棗林雜俎·錢爐》:“ 南京 嘉靖 間鑄錢,其背或以金塗之,民間曰金背錢。”
雕幾
亦作“ 雕璣 ”。刻畫漆飾成凹凸花紋。《禮記·少儀》:“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秣。” 孔穎達 疏:“車不雕幾者,幾,謂沂鄂;不雕畫漆飾以為沂鄂。” 陳澔 集說:“雕,刻鏤之也;幾,漆飾之畿限也。”《孔子家語·問禮》:“車不雕璣,器不彤鏤。”
彫幾:刻繪文采之幾。諸侯祭祀時設。《周禮·春官·司几筵》:“諸侯祭祀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右彫幾。” 孫詒讓 正義:“彫者,漆而刻畫為文。”
海馬
(1).海里的小型魚類。頭似馬頭,故名。也稱龍落子,是一種名貴的中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海馬》﹝集解﹞引 陳藏器 曰:“海馬出 南海 ,形如馬,長五六寸。”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海馬》﹝集解﹞引《聖濟總錄》:“海馬,雌者黃色,雄者青色。” 明 徐元 《八義記·權作熊掌》:“更有海蝦海羓,海里出的海馬。”
(2).海象的別稱。參見“ 海象 ”。
(3).指青蛙。《中國諺語資料·農諺》:“七九六十三,人行道上把衣袒,九九八十一,海馬跳出青水泥。”
蒲萄
(1).見“ 葡萄 ”。
(2).古代駿馬名。
藻飾
(1).修飾;裝飾。《晉書·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唐 劉禹錫 《楚望賦》:“熙熙藹藹,藻飾羣形。”《明史·吳廷舉傳》:“衣敝帶穿,不事藻飾。”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四日》:“牆上藻飾精美,山上古宮,此其僅存者矣。”
(2).修飾文詞。 晉 葛洪 《抱朴子·黃白》:“且此內篇,皆直語耳,無藻飾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 莊周 雲‘辯雕萬物’,謂藻飾也。” 柯靈 《香雪海·訪問秋瑾的鄉親》:“她的詩不假藻飾,可是感情磅礴,豪氣逼人。”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出土
(1) 從土裡挖出來
出土文物
(2) 小苗從土裡長出來
青綠
(1).青色的衣服和綠色的衣服。《漢書·成帝紀》:“青緑民所常服,且勿止。”
(2).青色的印綬和綠色的印綬。 唐 韓愈 孟郊 《會合聯句》:“朝紳鬱青緑,馬飾曜珪珙。” 錢仲聯 集釋引 孫汝聽 曰:“青緑謂青綬緑綬。”
(3).深綠色。《紅樓夢》第三回:“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多高青緑古銅鼎。”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面上塗金如新,背青緑斑駁,古色可愛。”
(4).即綠色。 艾蕪 《回家》:“在一批青綠的農作物中,伏著幾間灰褐色的茅屋。”
香奩
亦作“ 香匳 ”。 1.雜置香料的匣子。《周書·藝術傳·姚僧垣》:“靈上唯置香奩,每日設清水而已。” 唐 薛能 《送浙東王大夫》詩:“香匳扃鳳詔,朱篆動龍坑。”
(2).婦女妝具。盛放香粉、鏡子等物的匣子。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猗歟彤管,麗矣香奩。” 南唐 李煜 《輓辭》:“玉笥猶殘藥,香匳已染塵。” 宋 賀鑄 《琴調相思引》詞:“賴白玉香匳供粉澤。” 清 陳維崧 《虞美人·詠鏡》詞:“香奩涼鑑蟠金獸,背壓蛟螭鈕。”
(3).借指閨閣。 明 胡應麟 《詩藪·近體中》:“至 吳融 、 韓渥 香奩脂粉, 杜荀鶴 、 李山甫 委巷叢談,否道斯極, 唐 亦以亡矣。” 明 高瑞南 《四聲怨》曲之七:“風風雨雨,香奩寂寞此時情,幾陣心寒枕上聽。” 林紓 《桐城派古文說》:“ 中郎 兄弟,幾以香奩諧笑入文字矣,一墮其樊中,即生魔障。”
未可
不可
紈扇
用細絹製成的團扇
辭輦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游於後庭,嘗欲與倢伃同輦載,倢伃辭曰:‘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 三代 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後因以“辭輦”為稱頌后妃之德的典實。 晉 潘岳 《西征賦》:“壯當熊之忠勇,深辭輦之明智。” 唐 白居易 《昭德王皇后輓歌詞》:“鳳引曾辭輦,蠶休昔採桑。” 唐 許堯佐 《柳氏傳》:“向使 柳氏 以色選,則當熊辭輦之誠可繼。”
深宮
宮禁之中,帝王居住處。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於深宮。” 唐 梁鍠 《長門怨》詩:“空殿看人入,深宮羨鳥飛。” 清 馬鑾 《如姬》詩:“符出深宮人不覺,千秋知己是 夷門 。”亦借指帝王。《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一堂和氣, * 小廉,不但省了深宮無限宵旰之勞,暗中還成全了多少人才,培植了多少元氣。”
王孫
(1) 王爵的子孫
(2) 泛指貴族子孫,古時也用來尊稱一般青年男子
王孫公子
爭艷
競呈美艷。 清 余懷 《板橋雜記·小引》:“攜來 吳 門,一時爭艷,戶外屨恆滿。”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仙樂微聞,名花爭艷。” 茅盾 《子夜》十七:“船面甲板上裝著紅綠小電燈的燈彩,在那清涼的夜色中和天空的繁星爭艷。”
椒塗
(1).用椒泥塗飾的道路。取芳香之意。《文選·曹植<洛神賦>》:“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呂向 註:“椒塗,以椒泥飾道也。” 晉 張協 《七命》:“遡蕙風於衡薄,眷椒塗於瑤壇。”
(2).皇后居住的宮室。因用椒和泥塗壁,故名。《文選·顏延之<宋之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蘭殿長陰,椒塗弛衛,嗚呼哀哉!” 呂向 註:“蘭殿、椒塗,后妃所居也……椒塗,以椒塗室也。”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后哀策文》:“痛椒塗之先廓,哀 長信 之莫臨。” 宋 陸游 《賀皇帝表》:“寳運紹開,椒塗首建。”
(3).指后妃。《舊唐書·則 * 後紀論》:“ 武后 奪嫡之謀也,振喉絶襁褓之兒,葅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 清 趙翼 《題長椿寺九蓮菩薩畫像》詩:“深谷高陵何代無,徽聲終自冠椒塗。”
(4).古地名。《文選·揚雄<解嘲>》:“今大 漢 左 東海 ,右 渠搜 ,前 番禺 ,後 椒塗 。”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 漁陽 之北界。”一本作“陶塗”。
合德
(1).猶同德。 漢 王充 《論衡·譴告》:“天人同道,大人與天合德。” 唐 黃滔 《御試良弓獻問賦》:“乾坤與之而合德,夷夏有之而一貫。”參見“ 合 ”。
(2). 漢 代美女。 趙飛燕 之妹。相傳其膚滑體香,性醇粹,善音辭。為捲髮,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後為 成帝 所幸,謂為溫柔鄉。見《趙飛燕外傳》。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 飛燕 掌上可舞, 合德 膚滑不濡, 文君 眉若遠山, 麗華 名動人主。” 清 朱錫 《幽夢續影》:“水仙……以 西子 為色,以 合德 為香,以 飛燕 為態,以 宓妃 為名,花中無第二品矣。”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一例
一律;同樣
蛾眉
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後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璫滿身,綃縠參差。——唐· 李朝威《柳毅傳》
天淵
高天和深淵相隔極遠,差別極大
天淵之別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妍媸
同“ 妍蚩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四體妍媸,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宋 蘇軾 《影答形》詩:“妍媸本在君,我豈相媚悅。” 清 趙翼 《鄉試屆期分遣兒孫赴試》詩:“科場得失原靡定,文字妍媸要共觀。” 茅盾 《子夜》八:“他( 馮雲卿 )轉臉仔細看著女兒,似乎把想像中的 劉玉英 和眼前的他的女兒比較妍媸。”
顏色
(1) 色彩。光的各種現象(例如紅色、棕色、桃紅色、灰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等),或使人們得以區分在大小、形狀或結構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象
(2) 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
顏色不少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指顏料或染料
(4) 為顏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澤
他的衣服上滿都是那種顏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 白居易《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