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歹原文
安樂窠修真好避乖。翠林巒金碧樓台。
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
詩詞問答
問:唐兀歹的作者是誰?答:賈仲名
問:唐兀歹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唐兀歹是什麼體裁?答:散曲
注釋
1. 押灰韻 出處:元曲選 金安壽 第四折
參考注釋
安樂
安寧快樂
回歸故里,度過老年的安樂生活
修真
道教謂學道修行為修真。 唐玄宗 《送道士薛季昌還山》詩:“洞府修真客, 衡陽 念舊居。”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敘畫》:“畫人物必分貴賤氣貌、朝代衣冠。釋門有善功方便之顏,道像具修真度世之范。”《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其次者修真煉性,吐故納新,築坎離以延年,煮鉛汞以濟物。”
避乖
猶避難。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二折:“如今那友人門下難投託,因此上安樂窩中且避乖,倒大來悠哉。” 元 無名氏 《雁門關》第一折:“若説俺朝野公卿,無一箇將相之才,因此上萬乘君向西 蜀 避乖,誰曾見這一場興衰。” 元 徐再思 《殿前歡·觀音山眠松》曲:“老蒼龍,避乖高臥此山中。”
林巒
(1).樹林與峰巒。泛指山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唐 王昌齡 《山行入涇州》詩:“林巒信回惑,白日落何處。” 宋 朱熹 《休庵》詩:“別嶺有精廬,林巒亦幽絶。” 明 皇甫沖 《維摩寺雨坐》詩:“林巒忽不見,但聞山澗響。” 清 汪懋麟 《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風景憐殊俗,林巒想故關。”
(2).指隱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贈參寥子》詩:“長揖不受官,拂衣歸林巒。”
金碧
(1).金和玉。《後漢書·烏桓傳》:“婦人至嫁時乃養髮,分為髻,著句決,飾以金碧。”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序:“故玄黃經緯之辨,金碧沉浮之殊,僕以為亦合其美並善而已。”
(2).金黃和碧綠的顏色。 唐 羅鄴 《上陽宮》詩:“深鎖笙歌巢燕聽,遙瞻金碧路人愁。” 宋 蘇軾 《雍秀才畫草蟲八物·鬼蝶》詩:“雙眉卷鐵絲,兩翅暈金碧。” 清 杜岕 《報恩寺塔燈歌》:“共推此塔天下少,金碧丹青壯麗殊。” 聞一多 《紅燭·李白之死》:“又有瓊瑤的軒館同金碧的台榭。”
(3).金馬、碧雞。《文選·陸機<演連珠>》:“金碧之巖,必辱鳳舉之使。” 劉孝標 注引《漢書》:“或言 益州 有 金馬 碧雞 之神,可醮而致。” 唐 陳子昂 《送殷大入蜀》詩:“ 蜀 山金碧地,此地饒英靈。”參見“ 金馬碧雞 ”。
(4).指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
樓台
(1) 〈方〉∶涼台
(2) 較高的台榭,泛指樓(多用於詩詞戲曲)
近水樓台
納頭
低頭。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四折:“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儒林外史》第八回:“只見屋角頭走過一個人來,見了二位,納頭便拜下去。”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一幕:“ 阿蓋 在 梁王 與 段功 談話之間,久已不勝其羞澀,經此一問,滿臉漲得通紅,一納頭向寺門跑去。”
一覺
(1).睡醒。後亦稱一次睡眠為一覺。《列子·周穆王》:“西極之南隅,有國焉……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覺。”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人之身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竟亦何校。”《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安老爺 心中有事,天還沒亮,一覺醒在枕上,聽得遠寺鐘敲,沿村雞唱。”
(2).謂全力以赴。 明 無名氏 《女學士》第三折:“想當日 周 朝文武聖明君,一覺的安社稷,定乾坤。”
回光
(1).迴旋晃動的光。 南朝 梁元帝 《古意詠燭詩》:“花中燭,焰焰動簾風;不見來人影,迴光持向空。”
(2).日落時,由於反射作用,天空發生短時光亮的現象。 許地山 《黃昏後》:“直等到西方底回光消滅了,他才立起來,一手挾著樂器,一手牽著女兒,從園裡慢慢地走出來。”泛指物體反射出的亮光。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四:“眼前亂投書籍報章的散影,及小鏡的回光。”
(3).迷信指離軀遠遊之神魂返歸軀殼。《英烈傳》第四回:“長老也出了天門,與伽藍拱手而別,便迴光到自己身上。”
入玄
謂達到玄妙的境界。《二刻拍案驚奇》卷二:“緑窗相對無餘事,演譜推敲思入玄。”
暢好是
真是;正是。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三折:“兀的是誰家一個匹夫,暢好是膽大心麄。”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哎喲,勿勿勿,暢好是冷得來奇怪。” 清 洪昇 《長生殿·聞樂》:“恰纔的追涼後雨困雲淹,暢好是酣眠處粉膩黃黏。”
也波
襯詞。無義。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一折:“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 明 康海 《村里迓鼓·春遊》套曲:“調愈精,聽轉清,歌情曲盡景中情,丹崖翠壁音相應。再也波聽,渾疑鼓瑟下湘靈。” 清 蔣士銓 《香祖樓·懷驛》:“離別情如何,征袍上一樣淚痕多。想家人也波,念家鄉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