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德曾掄長,一心亦有端。
雖雲本皆具,可識欲從難。
疏易義猶著,逸詩語豈謾。
舜因樂取大,回致末由嘆。
克已祛非禮,同人應所安。
況居元首貴,敢棄讜言寒。
九仞虧當戒,片長納必殫。
遐思虞夏積,景仰意遑寬。
詩詞問答
問:《賦得從善如登(得難字八韻會試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寒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十
2. 得難字八韻會試題
參考注釋
四德
封建禮教指婦女應尊從的四種德行,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四德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齊心;同心
萬眾一心
疏易
亦作“疎易”。猶粗率,輕率。 唐 杜牧 《上池州李使君書》:“僕之所稟,闊略疎易,輕微而忽小。”《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五年》:“雖嘉蹇諤之忠,難逃疏易之責。”
詩語
詩的語言。《漢書·禮樂志》:“其威儀足以充目,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故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論其數而法立。” 宋 劉攽 《和楊十七傷蘇子美》:“窮途詩語尤慨慷,暮年筆法加豪逞。” 郭沫若 《我的作詩的經過》:“詩語的定型反覆,是受著 華格訥 歌劇的影響。”
末由
無由。《論語·子罕》:“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讀之閎肆沉雄,浩乎 司馬 之氣矣。而左規右矩,一字增損末由也。” 魯迅 《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時輪金剛法會募捐緣起》中有這樣的句子:‘……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非禮
(1).不合禮儀制度。《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越石父 免於羈束,未旋踵而責以非禮,善窺其合而已矣。” 清 譚嗣同 《仁學》七:“ 湘 人士……方自以為巍巍然尊,任我以非禮施設,而莫余敢止。”
(2).指違禮之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素娥 ﹞正色峻拒曰:‘與官人無緣,安得為非禮!’”
同人
(1) 舊時稱在同一單位工作的人或同行業的人。又作“同仁”
(2) 也稱志同道合的人
告同人曰。——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元首
(1) 頭
元首股肱
(2) 君主
凡昔元首。——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當承元首之明。——宋· 司馬光《謝門下侍郎表》
(3) 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讜言
正直之言,直言。《漢書·敘傳上》:“吾久不見 班生 ,今日復聞讜言!” 顏師古 註:“讜言,善言也。”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滎陽鄭氏墓志銘》序:“不數月,讜言直聲,動於朝廷。”
九仞
六十三尺。一說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極高或極深。《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孔 傳:“八尺曰仞。” 陸德明 釋文:“七尺曰仞,一雲八尺曰仞。”《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趙岐 註:“軔,八尺也。” 唐 黃滔 《景陽井賦》:“沒地無慙,顧九仞之深可匿。” 宋 葉適 《何倫秀才親喪不能舉》詩:“何當深九仞,更與崇四尺。” 郭沫若 《謝陳代新》:“說了一句外行話,敵對者會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遐思
長遠的思念或指逾時空的遐想,奇思幻想
遐思冥想
虞夏
指 有虞氏 之世和 夏 代。《禮記·表記》:“ 虞 夏 之質, 殷 周 之文,至矣。”《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 后稷 ,以服事 虞 夏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虞 夏 文章,則有 皋陶 六德。”
景仰
敬佩尊重;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