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鳶原文
東風才轉律,得氣著鞭先。
畫作乘鸞女,居然跨鶴仙。
六裳憐瘦骨,瓊佩逐哀弦。
何事層霄去,仍留一線牽。
詩詞問答
問:紙鳶的作者是誰?答:牛燾
問:紙鳶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紙鳶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牛燾的名句有哪些?答:牛燾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東風
(1) 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風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得氣
(1).謂得以逞其志氣。 漢 晁錯 《募民實塞疏》:“欲立威者,始於折膠,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2).謂適合節氣、時令。 漢 班固 《答賓戲》:“得氣者蕃滋,失時者零落。”
(3).中醫學名詞。即針感。指針刺穴位後,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素問·離合真邪論》:“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
畫作
猶畫成。 唐 杜甫 《畫鷹》詩:“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宋 蘇軾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詩之二:“那將春蚓筆,畫作風中柳。”
乘鸞女
指傳說中的 秦穆公 女 弄玉 。相傳 弄玉 與其夫 蕭史 乘鸞鳳飛升而去。後人常用此故事作扇面畫題材。 南朝 梁 江淹 《擬班婕妤詠扇》詩:“紈扇如圓月,出自機中素,畫作 秦王 女,乘鸞向煙霧。” 唐 劉禹錫 《團扇歌》:“上有乘鸞女,蒼蒼網蟲徧。” 宋 葉夢得 《賀新郎》詞:“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上有乘鸞女。” 明 陳子龍 《古意和舒章》詩:“本為清風多,非愛乘鸞女。”亦作“ 乘鸞子 ”。 宋 蘇軾 《和張耒高麗松扇》詩:“猶勝 漢 宮悲 婕妤 ,網蟲不見乘鸞子。”參見“ 乘鸞 ”。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這么重的擔子,他居然挑著走了二十里
跨鶴
(1).乘鶴,騎鶴。道教認為得道後能騎鶴飛升。 宋 林景熙 《簡衛山齋》詩:“何當躡飛珮,跨鶴青雲端。” 清 褚人穫 《堅瓠八集·徐仙》:“縣丞 卓津 題《卜運算元》詞云:‘流水小灣西,晚坐孤亭靜,不見高人跨鶴歸,風水搖清影。’”
(2).用作逝世的婉辭。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六篇:“已而父母皆在府衙中跨鶴仙去。”參見“ 丁令威 ”。
(3).見“ 跨鶴揚州 ”。
瘦骨
(1).謂馬的肢體強壯而不肥。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馬》詩:“胡馬 大宛 名,鋒稜瘦骨成。”
(2).指瘦弱的身軀。 唐 陸龜蒙 《記事》詩:“瘦骨倍加寒,徒為厚繒纊。” 清 納蘭性德 《昭君怨》詞:“瘦骨不禁秋,總成愁。” 清 陳夢雷 《東行口占》之二:“瘦骨可堪邊地苦,敝裘寧耐朔風寒。”
瓊佩
亦作“ 瓊珮 ”。玉制的佩飾。《楚辭·離騷》:“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晉 陸機 《日出東南隅行》:“金雀垂藻翹,瓊珮結瑤璠。” 唐 韋應物 《黿頭山神女歌》:“陰深靈氣靜凝美,的礫龍綃雜瓊珮。” 清 黃鷟來 《馮公澤先生招看紅梅漫成長句》:“又疑帝子列華宴,霞裾瓊珮光參錯。”
見“ 瓊佩 ”。
哀弦
亦作“ 哀絃 ”。 1.悲涼的弦樂聲。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氣含芳。” 唐 杜甫 《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哀絃繞白雪,未與俗人操。” 宋 張先 《惜雙雙·溪橋寄意》詞:“斷夢歸雲經日去,無計使哀絃寄語。” 鄭振鐸 《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有良心的作家們﹞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發出同樣的哀弦促節的歌聲來。”
(2).喻指可憐的妻子。 林紓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難,大喪甫除,哀絃中斷。”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層霄
(1).高空。 晉 庾闡 《遊仙詩》之三:“層霄映紫芝,潛澗汎丹菊。” 唐 李白 《大獵賦》:“彼層霄與殊榛,罕翔鳥與伏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東上入石峽,峽兩峰中剖,上摩層霄,裂罅相距不及丈。” 鄭澤 《讀鈍庵紅薇感舊記作》詩:“金風吹素節,陰曀幔層霄。”
(2).指雲氣。 宋 蘇軾 《西江月·頃在黃州》詞:“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一線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 *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悞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後剛回一線春。”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