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四月廿七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夜雨(四月廿七日)原文

五風十雨吉徵常,五雨尤稱夏令祥。

前此雖沾久晴渴,今茲大霈渥膏洋。

愛聽檐瓦紛鳴瀑,不寐幮紗峭透涼。

明曉受俘午門御,披衾又復願宜陽。

詩詞問答

問:夜雨(四月廿七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夜雨(四月廿七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夜雨(四月廿七日)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七

2. 四月廿七日

參考注釋

五風十雨

語出 漢 王充 《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謂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場雨。後用以形容風調雨順。 宋 楊炎正 《水調歌頭·呈辛隆興》詞:“不道七州三壘,今歲五風十雨,全是太平時。” 元 薩都剌 《雲山圖》詩:“清平海宇無風煙,五風十雨歌豐年。” 明 高啟 《南州野人為吳邑曾令賦》:“五風十雨和氣應,勿遣寸土生蒿蕪。”

吉徵

1.幸運的徵召。《漢書·何並傳》:“郡中亂, 王莽 遣使徵 詡 ,官屬數百人為設祖道, 詡 據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

2.吉祥的徵兆。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無吉徵而自宅,以徵假見難可也。”《晉書·劉聰載記》:“ 張氏 夢日入懷,寤而以告, 元海 曰:‘此吉徵也,慎勿言。’”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寧寺》:“﹝ 王元淵 ﹞夜夢著袞衣,倚槐樹而立,以為吉徵。”

夏令

(1) 夏季

(2) 夏季的節令、氣候

前此

在此以前

較前此之仳離。——《廣東軍務記》

不過前此數法。——清· 洪亮吉《治平篇》

今茲

(1).今此;現在。《詩·小雅·正月》:“今茲之正,胡然厲矣。”《左傳·昭公三年》:“今茲吾又將來賀。” 唐 蕭至忠 《陪幸五王宅》詩:“疇昔王門下,今茲制幸晨。” 明 劉基 《郁離子·天地之盜》:“今茲備矣,而民不言,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

(2).今年。《左傳·僖公十六年》:“今茲 魯 多大喪,明年 齊 有亂。” 杜預 註:“今茲,此歲。”《後漢書·明帝紀》:“昔歲五穀登衍,今茲蠶麥善收。”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茲無有水旱雷雨風火疾疫為災。”

大霈

謂皇帝大施恩澤。多指大赦。 宋 周密 《齊東野語·俞侍郎執法》:“﹝ 俞澂 ﹞以為 * 於異代,既更開國大霈,猶所不赦,況 亮 乎?”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考察破例》:“即 穆宗 登極,大霈言官,無一遺棄。”

檐瓦

一種製成比正常尺寸略寬以有助於屋頂末端的砌合的瓦片

明曉

(1).明達;精通。《後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 穆 明曉占候,乃豫告令百姓徙居高地,故 弘農 人獨得免害。”《南史·孔琳之傳》:“雖醉日居多,而明曉政事。”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 後漢 安帝 永初 五年,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陣、任將帥者。”

(2).明白;清楚。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記事珠》:“ 開元 中, 張説 為宰相,有人惠 説 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韋津誤書死》:“至《段達傳》之作 津 沒於陣,當亦是言陷沒。惟陣字不如《北史》密字之明曉。 溫公 遂作為存沒之沒解,誤謂 津 亡於陣,竟書 津 死。”

(3).指使明白、知道。 宋 蘇轍 《進論·書論》:“及至 湯 武 征伐之際,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曉天下。”

受俘

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儀。舊時封建統治者戰爭勝利後,先行獻俘禮,把所獲俘虜獻於宗廟社稷,再行受俘禮,由皇帝接受戰俘。也叫“受俘馘”。《舊唐書·劉闢傳》:“ 闢 入京城,上御 興安樓 受俘馘。”《清史稿·禮志九》:“翼日,帝御 午門樓 受俘。”

午門

宮城的正門

午門會審

又復

又,再

又復沿河施放雙響。——《廣東軍務記》

詩詞推薦

夜雨(四月廿七日)原文_夜雨(四月廿七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