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齋卷為邵文斌作

作者:張達 朝代:元代

君子齋卷為邵文斌作原文

卜地結華構,夙昔嚴興居。

諒哉成德士,秉心恆晏如。

棄置塵俗累,玩守聖賢書。

斯文未墜地,小大任卷舒。

自匪不器資,焉能識幾微。

篇章契道真,觴酌陶情娛。

晞髮暴暘谷,漱齒臨清渠。

放意橫八區,俛仰貴不渝。

德業日已崇,庶用復其初。

允矣君子與,廓然霄壤俱。

詩詞問答

問:君子齋卷為邵文斌作的作者是誰?答:張達
問:君子齋卷為邵文斌作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張達的名句有哪些?答:張達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元音遺響卷九

參考注釋

卜地

(1).選擇居地。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唐 虞 卜地, 夏 殷 封國, 古公 營城 周雒 。” 唐 皇甫冉 《送竇叔向》詩:“卜地會為鄰,還依 仲長 室。”

(2).特指選擇葬地。 唐 劉言史 《北原情》詩之三:“卜地起孤墳,全家送葬去。” 宋 岳珂 《桯史·望江二翁》:“﹝ 陳國瑞 ﹞嘗為其母卜地,青烏之徒輻集,莫適其意。”參見“ 卜吉 ”。

華構

亦作“ 華搆 ”。壯麗的建築物。 晉 陸雲 《歲暮賦》:“悲山林之杳藹兮,痛華構之丘荒。” 南朝 梁元帝 《隱居先生陶弘景碑》:“朱楊鬱起,華搆方崇。” 宋 蘇軾 《柏堂》詩:“忽驚華構依巖出,乞與佳名到處傳。”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衣內出火》:“先是蓄油紙千番於樓上,年久,火出油贉,連雲華構,頃刻煨燼。”

夙昔

(1).前夜。《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 李善 注引《廣雅》:“昔,夜也。” 南朝 齊 謝朓 《在郡臥病呈沉尚書》詩:“良辰竟何許,夙昔夢佳期。”按,夙,一本作“ 宿 ”。

(2).泛指昔時,往日。 漢 桓寬 《鹽鐵論·箴石》:“故言可述,行可則。此有司夙昔所願覩也。” 唐 權德輿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馬跡山見寄》詩:“遠郊有靈峯,夙昔棲真仙。”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八:“離居日久,病身不能動,求如夙昔相聚講習之樂,寧可得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然數百年來,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幾,大都萍水偶逢,煙雲倏散,夙昔笑言,亦多不記憶。”

(3).朝夕。《後漢書·張衡傳》:“共夙昔而不貳兮,固終始之所服也。”按,《文選》引作“夙夜”。

興居

指日常生活。猶言起居。 晉 葛洪 《抱朴子·至理》:“食飲有度,興居有節。” 宋 秦觀 《與蘇公先生簡》:“去冬伏奉所賜教,旋又 李獻甫 過此,甚得興居之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 封 亦惻惻,訊 十一娘 興居。”

德士

宋 溫州 人 林靈素 ,少從浮屠學,苦其師打罵,改當道士。後以方術為 宋徽宗 所寵,“欲廢釋氏以逞前憾”,請改僧為德士。 徽宗 採納其建議,遂於 宣和 元年正月下詔廢佛。 宋 費袞 《梁溪漫志·改德士頌》:“ 宣和 庚子,改僧為德士,一時浮屠有以違命被罪者。”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政和 間, 林靈素 主張道教,建議以僧為德士,使加冠巾,其意以釋氏為出其下耳。 臨川 饒德操 ,時棄儒為僧,作《德士頌》四首。其一云:‘德士舊來稱進士,黃冠初不異儒冠。種種是名名是假,世人誰不被名謾。’”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廢佛氏》:“除佛之禁,莫酷於 元魏 太武帝 ……又次,則 宋 宣和 中除佛教,改佛為大覺金仙,佛寺為神霄宮,僧加冠簪為德士,其事皆 徽宗 獨斷。”參閱《宋史·徽宗紀四》。

秉心

持心。《詩·鄘風·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漢書·楚元王劉交傳》:“論議正直,秉心有常。”《舊唐書·德宗紀下》:“而秉心匪彝,自底不類。” 明太祖 《封劉基誠意伯誥》:“秉心堅貞,懷才助朕。”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雖謂秉心貞正,感動幽靈,亦未必不然也。”

晏如

安定;安寧;恬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與世無營,神氣晏如。”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內外清謐,朝野晏如。” 宋 范仲淹 《君以民為體賦》:“君惠則其民晏如。” 清 沉欽圻 《除夕書事》詩:“入夜四壁清,此心真晏如。”

棄置

扔在一邊,廢棄

一個棄置的香菸盒

俗累

世俗的牽累;煩冗的雜務

出家人怎會有這么多的俗累呢?

霄轡一永矣,俗累從此休。——南朝梁·沈約《東武吟行》

賢書

語本《周禮·地官·鄉大夫》:“鄉老及鄉大夫羣吏獻賢能之書於王。”賢能之書,謂舉薦賢能的名錄,後因以“賢書”指考試中式的名榜。 宋 洪适 《回傅解元狀》:“造牓外臺,占賢書而獨步。”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汪徐相仇》:“ 汪 歸應試,即以是年登賢書。” 清 趙翼 《外孫金皋京闈發解喜賦》:“喜聽星郵報,賢書捷鹿鳴。”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弱冠幸登賢書,南宮屢次報罷,幸而獲售,已近中年。”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溫文爾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墜地

(1) 嬰兒剛生下來

呱呱墜地

(2) 物體落地

戒指墜地

(3) 比喻衰落

家聲墜地

大任

重任,重要職務。《左傳·成公十六年》:“國有大任,焉得專之。” 杜預 註:“大任,謂元帥之職。”《北齊書·神武帝紀下》:“少能劇飲,自當大任,不過三爵。”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公聽視機警,受大任舉重若輕。”

卷舒

(1).捲起與展開。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元 龍輔 《龍輔女紅餘志·玳瑁屏》:“陽文張玳瑁屏風,黃金為屈膝,長七尺,廣二丈,可以卷舒。”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葉子戲》:“凡文字有備檢用者,捲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

(2).猶進退;隱顯。 漢 劉向 《列女傳·王章妻女》:“君子謂 王章 妻知卷舒之節。” 唐 韓愈 《遣興聯句》詩:“ 蘧 寧 知卷舒, 孔 顏 知行藏。” 元 劉祁 《歸潛堂記》:“蓋君子之道以時卷舒,得其時不進為固,失其時而強進為狂。”

捲縮和伸展。《淮南子·原道訓》:“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遂兮洞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高誘 註:“卷舒,猶屈伸也。”

不器

不象器皿一般。意謂用途不局限於一個方面。《禮記·學記》:“大道不器。” 鄭玄 註:“謂聖人之道,不如器施於一物。”《論語·為政》:“君子不器。”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後用以稱讚人的全才。 唐 顏真卿 《京兆尹兼中丞杜公墓誌》:“在家必聞,既藴睦親之志;所居則化,多稱不器之能。” 元 同恕 《送曹侍郎仕開》詩:“陸駕舟航嗟不器,秋霜春露見能時。”

幾微

(1) 細微;細小

幾微之差

(2) 徵兆;跡象

篇章

(1) 指篇幅與章節。比喻卓越的成績與貢獻

歷史的新篇章

(2) 常指作品

文學篇章

道真

謂道德、學問的真諦。《漢書·劉歆傳》:“黨同門,妬道真。” 顏師古 註:“妬道藝之真也。”《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王研精墳典,耽味道真,文雅煥炳,朕甚嘉之。” 宋 王十朋 《次韻皇子建王題明遠樓》:“炳煥瞻宸盡,沉潛味道真。” 清 顧炎武 《贈蕭文學企昭》詩:“俗流好《鄭》《衛》,淫詞親自狎,用以扶道真,十無一二合。”

觴酌

(1).亦作“ 觴勺 ”、“ 觴杓 ”。飲酒器。《韓非子·十過》:“食器雕琢,觴酌刻鏤,白壁堊墀,茵席雕文。” 漢 劉向 《說苑·反質》:“繒帛為茵縟,觴勺有彩為飾,彌侈。”《宋書·禮志四》:“ 晉景帝 之於 世祖 , 肅祖 之於 孝武 ,皆傍尊也,親執觴杓。”

(2).指飲酒。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四:“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 駒父 以奉命行事,日惟觴酌。” 清 孫枝蔚 《送方聖羽還山》詩之一:“臨行當有贈,一言勸觴酌。”

陶情

(1).怡悅情性。 唐 賈島 《和劉涵》:“陶情惜清澹,此意復誰攀。” 宋 王安石 《寄李士寧先生》詩:“渴愁如箭去年華,陶情滿滿傾榴花。”《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 廷章 ﹞對 王翁 道:‘表妹之疾,是抑鬱所致,常須於寬敞之地,散步陶情,更使女伴勸慰,開其鬱抱,自當勿藥。’” 清 洪昇 《長生殿·偷曲》:“逞風魔少年逸興,借曲中妙理陶情。”

(2).謂男女歡會調情。 元 張可久 《一枝花·攜美人湖上歸》套曲:“想當年 小小 ,問何處卿卿。 東坡 才調, 西子 娉婷,總相宜千古留名。咱兩個謾相邀此地陶情。” 清 嚴虞惇 《艷囮》:“ 明 萬歷 之末,上倦於勤,不坐朝,不閲章奏,輦下諸公亦泄泄沓沓。然間有陶情花柳者,一時教坊婦女,競尚容色,投時好以博貲財。”《何典》第六回:“那男子並無怕懼,反喝道:‘我公子在此陶情作樂,你是甚么野鬼,敢來閒多管!’”

晞髮

曬發使乾。常指高潔脫俗的行為。《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 鹹池 ,晞女髮兮陽之阿。” 晉 陸雲 《九愍·行吟》:“朝彈冠以晞髮,夕振裳而濯足。” 宋 蘇軾 《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詩:“艤舟北岸何時渡?晞髮東軒未肯忙。” 清 屈大均 《登浴日亭》詩:“誰與同晞髮,蒼涼若木東。”

暘谷

古稱日出之處。《書·堯典》:“分命 羲仲 ,宅 嵎夷 ,曰 暘谷 ,寅賓出日。” 孔 傳:“暘,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稱 暘谷 。” 孔穎達 疏:“日所出處,名曰暘明之谷。”《淮南子·墬形訓》:“ 暘谷 、 榑桑 在東方。” 漢 張衡 《東京賦》:“左瞰 暘谷 ,右睨 玄圃 。”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六:“洪柯百萬尋,森散覆 暘谷 。” 譚作民 《噩夢》詩:“波翻浪沸 暘谷 迷, 田橫 五百淚如雨。”

放意

(1).縱情;恣意。《文子·自然》:“至於神和,游於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變,而形於絃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此不傳之道也。” 晉 陶潛 《詠二疏》:“放意樂餘年,遑恤身後慮。” 宋 曾鞏 《南源莊》詩:“吾能放意游八極,此興久與前賢附。”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十一:“荷鋤久不厭,放意棲林表。”

(2).放心,不牽掛。《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爺開懷,娘放意,哥寬心,嫂莫慮。”《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你若到了家鄉,倘有便人,託他捎個書信到 薛婆 處,也教奴家放意。”《再生緣》第六二回:“堪放意,可寬心,眼見良緣有得成。”

八區

(1).八方;天下。《漢書·揚雄傳下》:“天下之士,雷動雲合,魚鱗雜襲,鹹營於八區。” 顏師古 註:“八區,八方也。” 晉 左思 《詠史》詩之四:“悠悠百世後,英名擅八區。” 宋 王安石 《寓言》詩之十一:“行失幾席間,惡名滿八區。”

(2).指 漢 代的八宮院。《漢書·外戚傳·孝成班倢伃》“為倢伃,居 增成舍 ” 唐 顏師古 註:“後宮有八區, 增成 第三也。”按,八區為 昭陽 、 飛翔 、 增成 、 合驩 、 蘭林 、 披香 、 鳳凰 、 鴛鸞 。見 漢 張衡 《西京賦》。

(3).泛指宮院。 南朝 梁簡文帝 《與蕭臨川書》:“八區內侍,厭直御史之廬。”

俛仰

亦作“ 俛卬 ”。1.低頭抬頭。《墨子·節用中》:“俛仰週遊威儀之禮,聖王弗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鴻》:“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

(2).指身體的屈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脅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

(3).升降。《淮南子·原道訓》:“是故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俛仰。” 高誘 註:“俛仰猶升降。”

(4).形容時間短暫。《莊子·在宥》:“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漢書·晁錯傳》:“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宋 蘇軾 《徐州賀河平表》:“未有收狂瀾於既潰,復故道於將堙,俛仰而成,神速若此。”

(5).俯視和仰望。 明 歸有光 《周弦齋壽序》:“俛仰今昔,覽時事之變化,人生之難久長如是,是不可不舉觴而為之賀也。”

(6).應付;周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言敢近舍明公遠希 嵇 阮 ” 南朝 梁 劉孝標 注引 晉 鄧粲 《晉紀》:“ 伯仁 儀容弘偉,善於俛仰應答,精神足以蔭映數人。” 宋 秦觀 《陳偕傳》:“嘻,今老矣,顧家貧無以給衣食之奉,聊復俛仰於其間,至於得失精粗,不復經意也。”《明史·高穀胡濙王直傳贊》:“皆力持正議,不隨眾俛仰,故能身負碩望。”

不渝

不改變。《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捨命不渝。” 毛 傳:“渝,變也。” 南朝 梁 劉孝標 《廣絕交論》:“風雨急而不輟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好逑傳》第十八回:“節義以不渝為奇,而不渝於曖昧之時為更奇。” * 《在高棉王國會議和國民議會聯席會議上的講話》:“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國友好合作,是 中國 堅守不渝的外交政策。”

德業

德行與功業。《後漢書·楊震傳》:“自 震 至 彪 ,四世太尉,德業相繼。” 唐 杜甫 《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詩:“大府才能會,諸公德業優。”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一》:“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業不進者,無不由於自是而自大。” 方東樹 《答葉博求論古文書》:“ 周 秦 及 漢 ,名賢輩出,平日立身,各有經濟德業。”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廓然

(1) 形容空曠寂靜的樣子

四顧廓然

(2) 靜靜地

廓然獨居

霄壤

(1).天和地,天地之間。 元 張養浩 《得子強也書詩以答之》:“緬思霄壤間,實與逆旅均。” 明 沉鯨 《雙珠記·京邸敘親》:“羨名傾霄壤,靈異動君王。”

(2).比喻相去極遠,差別很大。《隸釋·漢石經論語殘碑》 宋 洪适 釋:“觀遺經字畫之妙,非 蔡中郎 輩不能為,以 黃初 後來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渙》:“常為《惆悵詩》十三首……膾炙士林。在晚 唐 諸人中,霄壤不侔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而兄弟前後,成敗霄壤,後起者勝,孰知其故。” 梁啓超 《新民說》十一:“夫同在 東亞 之地,同為 黃 族之民,而何以一進一不進,霄壤若此。”

詩詞推薦

君子齋卷為邵文斌作原文_君子齋卷為邵文斌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