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寺原文
尋盡雲山發興多,稍知蘭若在岩阿。
不以姬姜棄憔悴,杖藜聊復一來過。
詩詞問答
問:延福寺的作者是誰?答:李彭
問:延福寺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延福寺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李彭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彭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歌韻
參考注釋
雲山
(1).雲和山。 南朝 梁 吳均 《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詩:“雲山離晻曖,花霧共依霏。”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雲起 太華山 ,雲山共明滅。” 宋 蘇舜欽 《無錫惠山寺》詩:“雲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
(2).高聳入雲之山。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雲山萬里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詩:“西塞雲山遠,東風道路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既而 秋圃 揭換壁紙,又得數詩……又一首曰:‘咫尺樓窗夜見燈,雲山似阻幾千層。’”
(3).遠離塵世的地方。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南朝 梁 江淹 《蕭被侍中敦勸表》:“臣不能遵煙洲而謝 歧伯 ,迎雲山而揖 許由 。” 胡之驥 註:“ 阮嗣宗 《勸晉王牋》曰:‘臨滄洲而謝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許由 。’” 唐 元稹 《修龜山魚池示眾僧》詩:“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元 劉因 《贈狂道士》詩:“得意雲山是處過,逢人對酒即高歌。”
發興
(1).發兵興師。《漢書·嚴助傳》:“ 閩越 復興兵擊 南越 。 南越 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而上書以聞。上多其義,大為發興,遣兩將軍將兵誅 閩越 。”
(2).發生;興起。《三國志·魏志·劉廙傳》“ 廙 上疏謝曰” 裴松之 注引《劉廙別傳》:“以為長史皆宜使小久,足使自展。歲課之能……課之皆當以事,不得依名。事者,皆以戶口率其墾田之多少,及盜賊發興,民之亡叛者,為得負之計。” 馮自由 《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我國今日學界最缺乏者為教科書,教育會發興之始,即欲以此自任。”
(1).激發意興。 南朝 宋 鮑照 《園中秋散》詩:“臨歌不知調,發興誰與歡。”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詩之二:“客身逢故舊,發興自林泉。” 金 元好問 《孟州夾灘飲承之御史家》詩:“美酒禁愁得,芳梅發興饒。”
(2).指助興。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四折:“妖嬈,向前些,高歌一曲,與先生髮興。”
蘭若
寺廟,即梵語“阿蘭若”的省稱
蘭若山高處,煙霞障幾重。——杜甫《謁真諦寺禪師》
岩阿
山的曲折處。 漢 王粲 《七哀詩》:“山崗有餘映,巖阿增重陰。”《文選·潘岳<河陽縣作>詩之二》:“川氣冒山嶺,驚湍激巖阿。” 呂良 註:“巖阿,山曲也。” 宋 歐陽修 《伊川獨游》詩:“巖阿誰可訪,興盡復空還。” 清 許承欽 《石竺山》詩:“坐想洪荒初,神 禹 未開鑿,汎濫沒巖阿,雲巢棲海若。”
不以
(1).不為,不因。《禮記·表記》:“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不用;不靠。《孟子·離婁上》:“ 離婁 之明, 公輸子 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宋 曾鞏 《上歐蔡書》:“故其言無不信聽,卒能成 貞觀 太平,刑置不以,居 成 康 上。”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勝,不獨立吸引注意。”
(3).無論;不管。《資治通鑑·後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應嚴密,不以其日;或異日聽於閤門奏牓子,當盡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雖有牙符而無織成聖旨者,不以何人,並勿啟,違者處死。”
姬姜
(1). 春秋 時, 周 王室姓 姬 , 齊 國姓 姜 ,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為貴族婦女之稱。《左傳·成公九年》:“雖有 姬 姜 ,無棄蕉萃。” 杜預 註:“ 姬 姜 ,大國之女。蕉萃,陋賤之人。” 漢 班固 《西都賦》:“游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 姬 姜 。”
(2).稱美婦女的宗族。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太夫人族茂 姬 姜 ,仁深聖善。”
(3).泛指美女。《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室無姬姜,門多長者。” 李周翰 註:“姬姜,美女也。”《詩·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唐 孔穎達 疏:“而謂之姬者,以 黃帝 姓 姬 , 炎帝 姓 姜 ,二姓之後,子孫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為婦人之美稱。”《舊唐書·宦官傳序》:“飾姬姜狗馬之玩,外言不入,惟欲是從。” 宋 葉適 《懷遠堂》詩:“盤筵化蒲莧,歌舞諱姬姜。”
憔悴
(1) 黃瘦;瘦損
憔悴孤虛。——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形容憔悴
憔悴了許多
(2) 枯萎;凋零
花有點憔悴
(3) 困頓
漂淪憔悴。——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生民憔悴
(4) 煩惱
何苦將錢去買憔悴,白折了五百兩銀子,又送了五條性命。——《二刻拍案驚奇》
杖藜
(1).謂拄著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莖堅韌,可為杖。《莊子·讓王》:“ 原憲 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唐 杜甫 《暮歸》詩:“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宋 蘇軾 《鷓鴣天》詞:“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護國 《贈張駙馬斑竹柱杖》詩:“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 宋 秦觀 《寧浦書事》詩之五:“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
一來
(1).來一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晉 楚 將平,諸侯將和, 楚王 是故昧於一來。” 唐 白居易 《贈曇禪師》詩:“五年不入 慈恩寺 ,今日尋師始一來。”《宋史·卓行傳·巢谷》:“ 蘇軾 責 黃州 ,與 谷 同鄉,幼而識之,因與之游。及 軾 與弟 轍 在朝, 谷 浮沉里中,未嘗一來相見。”
(2).常與“二來”、“三來”等連用,列舉理由或目的。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四折:“一來慶賀功勞,二來犒賞孩兒。”《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一來曉得姐姐的心事,二來見 鳳生 靦覥,心裡也有些喜歡,要在裡頭撮合。”《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咱一來是為行好,二來也怕髒了我的店。” 朱自清 《給亡婦》:“你常生病,卻總不開口,掙扎著起來;一來怕擾我,二來怕沒人做你那分兒事。”
(3).謂某種動作或情況的出現。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不記得怎么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 巴金 《家》七:“他自己把心關著,唯恐別人看見他的秘密,你想,這樣一來別人怎好跟他接近?” 老舍 《正紅旗下》十:“到端午、中秋、重陽,大家若是都作些詩,喝點黃酒,有多好呢!哼,那么一來,天下準保太平無事了!”
(4).蒙語ire的音譯。“來了”之意。《華夷譯語》等作“亦列”。 明 黃元吉 《流星馬》第二折:“通事見正旦云:‘也七阿媽薩一來四。’”參閱 方齡貴 《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