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莊生語逍遙,元子稱漫浪。
此身如土梗,雕刻不成樣。
何心解賓戲,猶欲避官謗。
默默難具論,幽愁浩盈望。
詩詞問答
問:《與李深梁山泊分韻得輕風生浪遲五首·其四》的作者是誰?答:劉跂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漾韻
參考注釋
生語
(1).梗直的話。 唐 韓愈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諸公貴人既志得,皆樂熟軟媚耳目者,不喜聞生語,一見輒戒門下以絶。”
(2).新的詞語。 宋 葉適 《太府少卿福建運判李公墓志銘》:“公文出新意,作生語,緻密簡雅,無刻露之態。”
(3).生造的詞語。 魯迅 《三閒集·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新文學興起以來,未忘積習而常用成語如我的和故意作怪而亂用誰也不懂的生語如創造社一流的文字,都使文藝和大眾隔離。”
逍遙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元子
(1).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書·微子之命》:“王若曰:猷, 殷王 元子。”《詩·魯頌·閟宮》:“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於 魯 。” 朱熹 集傳:“叔父, 周公 也。元子, 魯公 伯禽 也。”《儀禮·士冠禮》:“天子之元子猶士也。” 鄭玄 註:“元子,世子也。”
(2).泛指長子。 唐 元稹 《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 翰 ,國朝左侍極兼宰相 信 之玄孫, 臨汝 令 秘 之元子, 魏 出也。”
漫浪
放縱而不受世俗拘束。《新唐書·元結傳》:“公之漫其猶聱乎?公守著作:不帶笭箵乎?又漫浪於人間,得非聱齖乎?” 宋 歐陽修 《自敘》詩:“余本漫浪者,茲亦漫為官。” 明 吳承恩 《祭卮先生文》:“ 承恩 , 淮海 之豎儒也,迂疎漫浪,不比數於時人。”
土梗
泥塑偶像。亦以喻輕賤無用。《戰國策·趙策一》:“夜半,土梗與木梗鬭。”《莊子·田子方》:“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成玄英 疏:“自覺所學,土人而已,逢雨則壞,並非其物。”《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視若游塵,遇同土梗。” 李善 註:“游塵土梗,喻輕賤也。” 唐 杜甫 《雷》詩:“真龍竟寂寞,土梗空俯僂。” 宋 葉適 《<徐斯遠文集>序》:“視榮利如土梗,以文達志,為後生法。” 清 戴名世 《與弟書》:“五經二十一史,今之視為土梗,而天下幾無讀書者矣。”
雕刻
在金屬、木材、石頭等上面刻出圖形、裝飾
不成
——作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或揣度的語氣,常與“難道”、“莫非”等詞相呼應
老五不在這兒,莫非又下廠去了不成
心解
心中領會。《禮記·學記》“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漢 鄭玄 註:“學不心解,則忘之易。”《隋書·經籍志一》:“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轉疎,無復師資之法。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 明 李贄 《答耿中丞論淡書》:“是以古之聖人,終其身於問學之場焉,講習討論,心解力行,以至於寢食俱廢者,為淡也。”
官謗
因居官不稱職而受到的責難和非議。《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齊侯 使 敬仲 為卿。辭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南齊書·王僧虔傳》:“吾衣食周身,榮位已過,所慙庸薄無以報國,豈容更受高爵,方貽官謗邪!” 宋 秦觀 《辭史官表》:“以蕞爾不勝任之材,處灼然非所居之地,必招官謗,上累恩私。”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陸放翁年譜>小引》:“方憂官謗,又辱詔追。半道遣行,雖嘆棲遲之薄命;頻年省記,要為比數於諸公。”
默默
不說話、不出聲的樣子
具論
詳細討論。 唐 孔穎達 《周易論·論誰加經字》:“但緯文鄙偽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九六之數,內外承乘之象,入經別釋,此未具論也。” 宋 秦觀 《寄題傅欽之草堂》詩:“出處士所重,其微難具論。”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後例》:“《荀子》此文,傳寫舊有錯誤,余作《諸子平議》已訂正之,茲不具論。”
幽愁
憂愁;暗愁。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愁,一本作“ 情 ”。 明 李贄 《祭無祀文》:“而後天下始無幽愁之鬼矣,而豈無謂也哉!”
盈望
猶滿目。《楚辭·大招》:“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老樹渾苔,橫枝未葉,青春肯誤芳約張翥《東風第一枝 憶梅》
- 耿耿抱私戚,寥寥獨掩扉
- 階前春色長苔斑,避俗常聞晝掩關陳堯佐《寄書上人》
- 明月峨進賢,飛霞粲朝服戴栩《送袁著作守徽州》
- 秀句清圓掩百家,錦心幽思定餐霞廖行之《和張王臣郊遊韻三首》
- 風林如惜別,摵摵暮聲哀晁公溯《去通義按刑漢嘉至中岩師伯渾臨別於此因成二》
- 鄭谷有樵蘇,歸來要腰斧
- 河影暗吹雲夢月,花聲閒落洞庭風曹唐《萼綠華將歸九疑留別許真人》
- 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 只一片、春光澹宕顧隨《賀新郎 前闋詞意未盡再賦》
![與李深梁山泊分韻得輕風生浪遲五首·其四原文_與李深梁山泊分韻得輕風生浪遲五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