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倪濤少府

作者:洪芻 朝代:宋代

贈倪濤少府原文

君從淮上來,手持阿髯詩。

塵埃欣拂拭,得此帶經倪。

珠璧豈投暗,按劍有餘悲。

願保青雲姿,勿嘆黃綬卑。

太山駐翠輦,行草封禪儀。

漢皇儻借問,潤色非君誰。

我非國僑賢,慚負延陵知。

縞帶敢虛辱,贈言當紵衣。

詩詞問答

問:贈倪濤少府的作者是誰?答:洪芻
問:贈倪濤少府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上來

(1) 從低處到高處

跳上來了

抬上來了

(2) 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趨近於某處。帶名詞時,動詞和“上來”中間一般不能加“得、不”

又圍上來一群人

(3) 表示人員或事物隨動作由較低部門(層)到較高部門(層)

你是什麼時候調上來的

(4) 表示成功地完成某一動作。動詞和“上來”中間常加“得、不”。動詞限於“說、唱、學、答、背、叫、念”等少數幾個

究竟為什麼,我也說不上來

(5) 表示狀態發展,兼有範圍逐漸擴大的意思。形容詞限於“熱、涼、黑”等少數幾個

暖氣片慢慢熱上來了

塵埃

(1) 飛揚的塵土

塵埃傳播病菌

(2) ;比喻污濁的東西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唐· 杜甫《兵車行》

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蒙世俗之塵埃。

拂拭

撣去或擦去塵土

珠璧

(1).珍珠與璧玉。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沙礫無量,而珠璧甚尠;鷹隼屯飛,而鸞鳳罕出。” 錢鍾書 《管錐編·太平廣記·錢可通神》:“賄賂必以其道……否則叱爾嗟來,乞人不屑,珠璧而暗投焉,反致案劍相眄耳。”

(2).喻指皎潔的光輝,光亮。 唐 李善 《上<文選注>表》:“伏惟陛下經緯成德,文思垂風。則大居尊,耀三辰之珠璧;希聲應物,宣六代之雲英。” 宋 陸游 《雲門溪上獨步》詩:“泉響珮環鳴暗壑,月明珠璧散疏林。”

(3).比喻珍貴之物。 宋 蘇軾 《近以月石硯屏獻范子功》詩:“故將屏硯送兩 范 ,要使珠璧棲窗櫺。” 明 胡侍 《真珠船·文選》:“ 漢 魏 六朝,文風最盛,士率能言,其採擇所遺,亦多珠璧, 唐 以來,鮮能企及。”

按劍

以手撫劍。預示擊劍之勢。《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唐 李白 《古風》之五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 清 戴名世 《<闕里紀言>序》:“吾儒之徒皆為之固其壁壘,樹其旗幟,相與裂眥大呼,按劍操刃於先生,以快彼之心而後已。”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然而,明珠投暗,遭按劍之叱,陳鐘鼓於 魯 庭,爰居弗享也。”

青雲

(1) 比喻高官顯爵

平步青雲

(2) 舊時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

青雲之士

(3) 比喻隱居

形入紫闥,而意在青雲

(4) 天空

黃綬

(1).古代官員系官印的黃色絲帶。《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 唐 劉長卿 《送從弟貶袁州》詩:“名羞黃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銅印黑綬及黃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陳子昂 《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詩:“奈何蒼生望,卒為黃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頎》:“惜其偉才,只到黃綬,故其論家,往往高於眾作。” 明 徐渭 《龕山凱歌》之二:“縣尉卑官祿米微,教辭黃綬著戎衣。”

太山

(1).即泰山。山名。《孟子·梁惠王上》:“挾 太山 以超 北海 ,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2).即泰山。曲名。《文選·嵇康<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 李善 註:“ 曹植 有《太山樑甫吟》。 左思 《齊都賦》注曰:‘《東武》、《太山》,皆 齊 之土風謡歌謳吟之曲名也。’”

(3).即泰山。稱岳父。 元 無名氏 《契約文字》第三折:“謝得你太山做主,我是他嫡親骨血。”

翠輦

飾有翠羽的帝王車駕。《北史·突厥傳》:“ 啟人 奉觴上壽,跪伏甚恭。帝大悅,賦詩曰:‘ 鹿塞 鴻旗駐, 龍庭 翠輦回。’” 唐 李賀 《追賦畫江潭苑》詩之一:“行雲霑翠輦,今日似 襄王 。” 元 虞集 《和馬侍御西山口占》:“岧嶢宮殿水西頭,春日時聞翠輦游。” 清 洪昇 《長生殿·冥追》:“這不是羽蓋飄揚,鸞旌蕩漾,翠輦嵯峨!”

行草

(1).介於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字型。 宋 蘇軾 《郭熙畫秋山平遠》詩:“為君紙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 明 趙宧光 《金石林緒論》:“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縱體, 孫過庭 《書譜》之類皆是也。” 陳衍 《元詩紀事·沉貴》:“﹝ 溫日觀 ﹞酒酣興發,以手潑墨,然後揮筆,迅於行草,收拾散落,頃刻而就。”

(2).行書與草書的並稱。 唐 張懷瓘 《六體書論》:“ 子敬 不能純一,或行草雜糅,便者則為神會之間,其鋒不可當也。” 宋 陸游 《作字》詩:“整整復斜斜,翩如風際鴉。書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原書》:“由 秦 分而變 漢 分,自 漢 分而變真書,變行草,皆人靈不能自已也。”

封禪

封禪(封祀,封巒,封岳,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漢皇

(1). 漢 朝皇帝。《晉書·皇甫謐傳》:“ 醫和 顯術於 秦 晉 , 倉公 發祕於 漢 皇。”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 周穆 八荒意, 漢 皇萬乘尊。”

(2).借指 唐 朝皇帝。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漢 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借問

敬辭,用於向別人詢問事情;請問

借問酒家何處有?

潤色

修飾文字,使有文采

乃增損而潤色之。——蔡元培《圖畫》

國僑

即 春秋 鄭 大夫 公孫僑 。 僑 字 子產 , 穆公 之孫。父 公子發 ,字 子國 ,以父字為氏,故又稱 國僑 。 晉 陸雲 《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 國僑 殞 鄭 ,邦無竽笙。”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趙衰 以文勝從饗, 國僑 以修辭扞 鄭 。” 范文瀾 註:“ 子產 修辭扞 鄭 。” 明 唐順之 《建陳渡石橋記》:“夫橋樑,王政之所有事也。徒杠缺而 國僑 致譏,川梁隳而 單公 以剌,然特語夫長民者耳。”參見“ 子產 ”。

慚負

亦作“慙負”。羞慚;慚愧辜負。《後漢書·樊宏傳》:“無功享食大國,誠恐子孫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慙負黃泉。” 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謝賜御筵表》:“方次舊聞,已叨優禮,省循非稱,慚負失容。” 嚴復 《送沉濤園備兵淮揚》詩:“誰言死後無窮感,慚負先生遠到期。”

延陵

(1).古邑名。 春秋 吳 邑,公子 季札 因讓國避居(一說受封)於此。故址在今 江蘇 常州市 。《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 ,終身不入 吳 國。” 何休 註:“ 延陵 , 吳 下邑。”《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札 封於 延陵 。”

(2).借指 季札 。 漢 王粲 《贈文叔良》詩:“ 延陵 有作, 僑 肸 是與。” 宋 范仲淹 《吳岩寺》詩:“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節老乾坤。” 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你雖是 王莽 虛謙,我當做 延陵 真讓。”參見“ 延陵季子 ”。

(3). 漢成帝 陵。《漢書·成帝紀》:“﹝ 綏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 延陵 。”

(4).指 漢成帝 。《漢書·元後傳》:“行道之人為之隕涕,況於陛下,時登高遠望,獨不慙於 延陵 乎!”

(5).複姓。 南朝 宋 有 延陵蓋 。見《宋書·謝晦傳》。

縞帶

(1).猶縞紵。 唐 韓愈 《縣齋讀書》詩:“投章類縞帶,佇答逾千金。” 前蜀 韋莊 《再用前韻和薛先輩見寄》:“既聞留縞帶,詎肯擲蓍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跋》:“宛乎縞帶之歡,允矣敦槃之盛,此交際之可記者也。”參見“ 縞紵 ”。

(2).白色生絹帶。樸質之衣飾。泛指學子之服。《禮記·玉藻》:“居士錦帶,弟子縞帶。” 孔穎達 疏:“弟子縞帶者,用生縞為帶,尚質也。” 清 鈕琇 《<觚賸>自序》:“初垂縞帶,便學長吟。”

(3).用以比喻雪或河流。 唐 韓愈 《詠雪贈張籍》:“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盃。” 元 許謙 《西山萬象亭》詩:“百里江流縈縞帶,滿城居室比魚鱗。”

虛辱

謂空承美意。 唐 李商隱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詩:“固慚非 賈誼 ,惟恐後 陳琳 。前席驚虛辱,華樽許細斟。” 宋 錢愐 《錢氏私志》:“上悅甚,令左右宮嬪各取領巾裙帶或團扇手帕求詩……人人得其歡心,悉以進呈。上云:‘豈可虛辱,須與學士潤筆。’遂各取頭上珠花一朵,裝公幞頭簪。” 宋 黃庭堅 《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雖然嘉惠敢虛辱,煮泥續尾成大軸。”

贈言

臨別給朋友留下的忠告或鼓勵的話

臨別贈言

紵衣

苧麻所織之衣。《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聘於 鄭 ,見 子產 ,如舊相識。與之縞帶, 子產 獻紵衣焉。” 杜預 註:“ 吳 地貴縞, 鄭 地貴紵,故各獻己所貴,示損己而不為彼貨利。”後用為友朋交誼之典。《後漢書·朱穆傳論》:“若夫文會輔仁,直諒多聞之友,時濟其益,紵衣傾蓋,彈冠結綬之夫,遂隆其好,斯固交者之方焉。” 唐 韋應物 《題從侄成緒西林精舍書齋》詩:“紵衣豈寒御,蔬食非飢療。雖甘巷北單,豈塞青紫耀。”

詩詞推薦

贈倪濤少府原文_贈倪濤少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