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懷原文
曠懷何所成,惋憤雄心生。
力學厲粹精,中和見性情。
道脈接周程,張朱擷其英。
剝復辨分明,乾建卜元亨。
孝弟切躬行,惻隱非沽名。
義重利維輕,防意乃如城。
聖賢即莫京,黽勉無將迎。
守謙而持盈,長此質穆清。
詩詞問答
問:書懷的作者是誰?答:楊仲玉
問:書懷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庚韻
參考注釋
曠懷
豁達的襟懷。 唐 白居易 《酬楊八》詩:“君以曠懷宜靜境,我因蹇步稱閒官。” 宋 陸游 《龜堂獨酌》詩:“曠懷與世元難合,幽句何人可遣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自志》:“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託曠懷,痴且不諱。”
何所
何處。《史記·孝武本紀》:“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處處。”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聽我語:我所思兮在何所?”
惋憤
怨恨憤慨。 宋 蘇軾 《策斷三》:“貴為將相,而不免囚徒之恥,宜其有惋憤鬱結而思變者,特未有路耳。”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焦仲卿》詩,有數病……其後府吏與母永訣,回身入房,此時不知幾為徘徊,幾為惋憤,而詩之 * ,甚是草草。”
雄心
壯志;求勝之心
雄心勃勃
力學
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研究能和力以及它們與固體、液體及氣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中和
(1) 使中和
用酸中和鹼
(2)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
酸鹼中和
見性
佛教語。謂悟徹清淨的佛性。《壇經·般若品》:“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明 李贄 《答鄧石陽書》:“若人能空之,則不得謂之太虛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學者專以見性為極則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鎖閉三年併五載,試他見性與明心。”
道脈
猶道統。 元 戴良 《哭汪遯齋二十四韻》:“儒言存道脈,野趣任天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接 洙 泗 之淵源,擬荷千秋之擔。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顏元 《存學編·上太倉陸桴亭先生書》:“庶幾衍道脈於不墜,續真宗於不差。”
剝復
《易》二卦名。坤下艮上為剝,表示陰盛陽衰。震下坤上為復,表示陰極而陽復。後因謂盛衰、消長為“剝復”。《宋史·程元鳳傳》:“極論世運剝復之機。” 清 王韜 《泰西立約不足恃》:“然倚伏之機,剝復之理,本無定局。” 嚴復 《原強》:“物強者死之徒,事窮者勢必反,天道剝復之事,如反覆手耳。” 李大釗 《國民之薪膽》:“或者盛衰剝復之幾,此暫見之小波瀾,正為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之因緣。”
分明
(1) 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元亨
猶言大通,大吉。《易·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王弼 註:“應天則大,時行無違,是以元亨。” 孔穎達 疏:“以有此諸事,故大通而元亨也。”《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荷天衢以元亨,廓宇宙而作京。” 張銑 註:“元,大;亨,通。……言 漢氏 賴天道大通,開宇宙而作為京室。” 李鏡池 《周易通義·乾》:“元亨約同於大吉。元,大也。亨,通也。”
孝弟
亦作“ 孝悌 ”。1.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朱熹 集註:“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聞禮義行而刑罰中,未聞刑罰行而孝悌興也。”《新唐書·孝友傳贊》:“聖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陳亮 《祭林聖材文》:“孝悌稱於宗族鄉黨,慈愛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漢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祿 道:小弟遠遊,父母兄長跟前,有失孝悌,專為著幾分微利,以致如此。”《紅樓夢》第六三回:“禮部見當今隆敦孝弟,不敢自專,具本請旨。”
(2).指孝弟者。《漢書·董仲舒傳》:“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
(3). 漢 代鄉官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漢書·韓延壽傳》:“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後漢書·明帝紀》:“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 * 。” 李賢 註:“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勸導鄉里,助成風化也。” 宋 蘇軾 《策問》之二:“古者有勸農之官、力田之科,與孝弟同。而自 漢 以來,率用戶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為帝者,享祀宗廟時稱“孝弟”。《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稱孝弟, 真宗 稱孝子,大行皇帝稱孝孫。”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孝弟》:“古人惟子孫稱孝,《詩》‘綏予孝子’、‘孝孫徂位’,皆廟中之稱,後代以弟承兄,則有稱孝弟者。”
躬行
身體力行;親身實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惻隱
見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沽名
獵取名譽。《後漢書·逸民傳序》:“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唐 聶夷中 《胡無人行》:“男兒徇大義,立節不沽名。”《清史稿·仁宗紀》:“二十三年戊寅春正月戊申,特詔 松筠 勿沽名市惠,以保桑榆。” 魯迅 《書信集·致楊霽雲》:“驚服之下,率爾宣揚,這其實還是當初沽名的老手段。”
重利
(1) 高利
重利放債
(2) 以利為重
商人重利輕別離。——白居易詩
(3) 看重錢財
重利輕義
聖賢
聖人與賢人的合稱;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黽勉
(1) 勉力;努力
黽勉同心。——《詩·邶風·谷風》
伏乞黽勉,並候捷音。——清· 黃世仲《洪秀全演義》
(2) 另見 měng
將迎
(1).送往迎來。《莊子·知北游》:“ 顏淵 問乎 仲尼 曰:‘ 回 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 回 敢問其游。’ 仲尼 曰:‘……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負心二十載,於今廢將迎。” 清 吳偉業 《送舊總憲龔孝升出使廣東》詩:“獨有飄零老 伏生 ,不堪衰白困將迎。”
(2).迎接。 宋 范成大 《次韻許季韶水鄉席上》:“解慍風來如故舊,催詩雨作要將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劉夫人》:“婦已遣人將迎,遂與俱去。”
(3).逢迎;迎合。《宋書·徐爰傳》:“殿省舊人,多見罪黜,惟 爰 巧於將迎,始終無迕。” 明 歸有光 《王母孫孺人墓志銘》:“祖母性嚴厲,鮮當其意。先母能委曲將迎,常得其懽心。”
(4).將養;保養。《列子·湯問》:“不待殺戮而夭,不待將迎而壽。”
守謙
保持謙遜的態度。《晉書·張祚傳》:“先公累執忠節,遠宗 吳會 ,持盈守謙,五十餘載。” 明 趙良 《器械賦》:“其取進也每迎前以啟路,其守謙也常處下而翹容。”
持盈
保守成業。語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國語·越語下》:“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韋昭 註:“持,守也。盈,滿也。”《後漢書·蔡邕傳》:“心恬澹於守高,意無為於持盈。”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然持盈之術,古所難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俾後御民者鹹知懍朽索,戒持盈。”
穆清
(1).指天。《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 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 宋 劉攽 《<東漢書>刊誤》:“穆清,天也。”
(2).指清和之氣。 三國 魏 曹丕 《迷迭香賦》:“隨廻風以搖動兮,吐芬氣之穆清。” 明 方孝孺 《上巳約友登南樓》詩:“景風生穆清,佳趣溢魚禽。”
(3).謂太平祥和。 漢 蔡邕 《釋誨》:“夫子生穆清之世,秉醇和之靈。”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天下穆清,明君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