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教恭和太子世子韻原文
三山瀛海雪濤深,稅駕塵寰一降臨。
鳴鶴在陰元有子,閒雲出岫本無心。
國中調燮多餘暇,筆底經綸自好音。
昨日離筵相接近,情懷戀戀酒頻斟。
詩詞問答
問:應教恭和太子世子韻的作者是誰?答:趙期頤
問:應教恭和太子世子韻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應教恭和太子世子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趙期頤的名句有哪些?答:趙期頤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選元詩卷四十九
參考注釋
三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 《和沉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 曾鞏 《道山亭記》。 元 薩都剌 《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 郭沫若 《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 蕭華 《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
瀛海
浩瀚的大海
雪濤
(1).波濤。 唐 胡曾 《五湖》詩:“東上高山望五湖,雪濤煙浪起天隅。” 宋 楊萬里 《過封建寺下連魚灘》詩之一:“江收眾水赴單槽,石壁當流鬭雪濤。” 元 張雨 《次韻段推官觀潮》:“雪濤捲入白螺杯, 雲夢 吞將 灧預堆 。”
(2).指連綿起伏的深厚積雪。 陳毅 《水晶坡又阻雪》詩:“雪濤冰柱鳥難過, 水晶坡 上蟻旋磨。”
(3).指湯色鮮白的茶水。 宋 陸游 《夢遊山寺焚香煮茗甚適既覺悵然以詩記之》:“毫盞雪濤驅滯思,篆盤雲縷洗塵襟。”
稅駕
猶解駕,停車。謂休息或歸宿。稅,通“ 挩 ”、“ 脫 ”。《史記·李斯列傳》:“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司馬貞 索隱:“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李斯 言己今日富貴已極,然未知向後吉凶,正泊在何處也。”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爾迺稅駕乎 蘅皋 ,秣駟乎 芝田 。” 唐 馬戴 《寄廣州楊參軍》詩:“稅駕 楚山 廣,揚帆 湘水 深。”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才識》:“ 億 嘆而泣曰:‘家本寒素,今富貴驟至,不知稅駕地矣。’”
塵寰
人世間
自此塵寰音信斷
降臨
到來;來臨
夜幕降臨
出岫
(1).出山,從山中出來。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之二》:“當他精光的腳還未踏著 華 土時,恐怕烏雲已在出岫了。”
(2).比喻出仕。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國中
(1).指王城之內。《周禮·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國中。” 孫詒讓 正義:“凡經言‘國中’,並謂王城之中。” 清 姚鼐 《郡縣考》:“ 周 之制,王所居曰國中。” 清 段玉裁 《再與顧千里書論學製備忘之記》:“《周禮》之制,王城方九里,謂之國;城中謂之國中……經文未有謂城外為國中者。”
(2).國內。《史記·吳王濞列傳》:“﹝ 吳王 ﹞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豪友》:“ 長安 富民 王元寳 、 楊崇義 、 郭萬金 等,國中巨豪也。” 清 方苞 《讀齊風》:“ 齊 自 襄公 鳥獸行,下令國中:長女不得嫁,為家主祠,名曰巫兒。”
調燮
(1).猶言調和陰陽。古謂宰相能調和陰陽,治理國事,故以稱宰相。 唐 顏舒 《刻漏賦》:“罷衣裳之顛倒,配皇極而調燮。” 宋 沉遼 《德相送荊公三詩用元韻戲為之》:“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調燮。” 清 蔣士銓 《桂林霜·議恤》:“世掌絲綸,官居鼎鉉,中書慚任調燮。”
(2).調養;調理。 金 朱之才 《臥病有感二十韻》:“齒髮久已疏,又復失調燮。” 宋 陸游 《冬夜作短歌》:“衣裘視寒暖,日夜自調燮。” 清 朱之瑜 《與板矩書》之一:“臺兄英年暢遂,精研調燮之理,何為亦有此恙?”
筆底
猶筆下。 唐 劉禹錫 《答樂天見憶》詩:“筆底心無毒,杯前膽不豩。” 柯靈 《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懂得他們性格中最細微的部分時,人物才能在作家筆底活起來。”
經綸
(1) 整理過的蠶絲
(2) 比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藝文類聚·吳均·與朱元思書》
大展經綸
滿腹經綸
(3) 借指抱負與才幹
自好
自以為美好。《莊子·天下》:“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自愛;自重。《孟子·萬章上》:“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朱熹 集註:“自好,自愛其身之人也。”《韓非子·顯學》:“立節參民,執操不侵,怨言過於耳必隨之以劍,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自好之士。”《漢書·賈誼傳》:“頑頓亡恥,奊詬亡節,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次即束身自好,優遊卒歲,以自處於朝隱。”
昨日
昨天
離筵
(1).餞別的宴席。 唐 杜甫 《奉送蘇州李二十五長史文之任》詩:“客間頭最白,惆悵此離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離筵已散,再留戀應無計。” 劉國鈞 《餞春詞》:“離筵惆悵日西斜,客舍留青轉自嗟。”
(2). 唐 代新進士在 曲江 舉行的宴會。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宴名》:“大相識……關醼(此最大宴,亦謂之離筵)。”參見“ 離會 ”。
相接
(1).交接,相交。《禮記·聘義》:“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
(2).連續;連線。《楚辭·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憂相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及 雲 之論 機 ,亟恨其多,而稱清新相接,不以為病;蓋崇友於耳。”
(3).猶迎接。《東周列國志》第二三回:“ 衛文公 燬 遠遠相接。”
情懷
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
暢舒情懷
戀戀
(1).顧念。《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酒失》:“伏願少垂舊惠,戀戀故人,無任憂悸感切之至!”
(2).依依不捨。亦指依依不捨之情。《後漢書·何進傳》:“惟受恩累世,今當遠離宮殿,情懷戀戀。” 唐 裴鉶 《傳奇·陶尹二君》:“吾與子邂逅相遇,那無戀戀耶?”《西湖佳話·白堤政跡》:“今聞我去,你看山色依依,尚如不捨;鳥聲戀戀,宛若留人。” 冰心 《六一姊》:“戀戀的挨著她坐著,無聊的注目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