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端上人游江西

作者:釋妙聲 朝代:元代

送端上人游江西原文

大江之西風氣殊,山川脈絡連衡巫。

豫章傑出鬥牛墟,作鎮楚越開雄都。

九江匡廬最崷崒,五老離立朝香爐。

遠公自是天下士,道德高風形畫圖。

馬駒踏人應奇讖,禪源流注四海隅。

靈蹤尚留窣堵石,濁水如見摩尼珠。

無為上人東海客,駿氣不受人招呼。

聿來求我欲贈語,浮杯徑渡彭蠡湖。

我生塊獨處空谷,欲往不可心煩紆。

子當努力事撣討,莫學凡子安甌臾。

秋風初見洞庭雁,落月更聽楓橋烏。

行哉行哉慎勿疏,向來人物何代無。

詩詞問答

問:送端上人游江西的作者是誰?答:釋妙聲
問:送端上人游江西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釋妙聲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妙聲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虞韻

參考注釋

大江

(1) 大的江

(2) 中國的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龜蛇鎖大江。——毛 * 《菩薩蠻·黃鶴樓》

風氣

(1) 風尚習氣,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

(2) 風度。一個表現自己的行為或風度

有產階級的教育和社會風氣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脈絡

(1) 中醫對動脈和靜脈的統稱

(2) 比喻條理或頭緒

(3) 維管植物的維管系統

連衡

即“連橫”。戰國時張儀遊說六國共同侍奉秦國。與“合縱”(合從)相對

外連衡而斗諸侯。——漢· 賈誼《過秦論》

豫章

古書上記載的一種樹名。有的記載說即今之樟樹

楩楠豫章。——《墨子·公輸》

傑出

有出眾的才能、成就(傑出的戰士)

鬥牛

挑逗牛與牛或牛與人相鬥

作鎮

鎮守一方。《文選·張衡<西京賦>》:“澶漫靡迤,作鎮於近。” 劉良 註:“澶漫靡迤,寬長貌。言此原陵為國之近鎮。” 晉 潘岳 《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藩岳作鎮,輔我京室。” 唐 劉禹錫 《代謝平章事表》:“處論道具瞻之地,當總戎作鎮之權。”

楚越

楚國 和 越國 。喻相距遙遠。《莊子·德充符》:“ 仲尼 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 楚 越 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成玄英 疏:“ 楚 越 迢遞,相去數千。”《文選·盧諶<贈劉琨詩>》:“爰造異論,肝膽 楚 越 。” 李善 註:“ 高誘 《淮南子》注曰:‘肝膽,喻近也; 楚 越 ,喻遠也。’” 唐 李白 《寄遠》詩之八:“坐思行嘆成 楚 越 ,春風玉顏畏銷歇。” 清 張惠言 《水調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詞:“百年復幾許?慷慨一何多…… 楚 越 等閒耳,肝膽有風波。”

雄都

險要雄偉的城邑。 唐 王勃 《夏日登韓城門樓寓望序》:“ 秦 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 明 唐順之 《點蒼山歌贈雪屏趙考功》:“昔日不毛今雄都,山中鷄犬散不取。” 郭沫若 《訪鞍鋼》詩:“ 馬鞍山 下有雄都,階級精神展畫圖。”

匡廬

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後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吳國倫 《鄱陽湖》詩:“欲向 匡廬 臥白雲, 宮亭 水色晝氤氳。” 魯迅 《熱風·估<學衡>》:“ 匡廬 峨眉 ,山也,則曰紀游,采硫訪碑,務也,則曰日記。” 林伯渠 《廬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廬山韻》:“ 匡廬 勝境都爭識,流水高山特逞奇。”參見“ 匡俗 ”。

崷崒

見“ 崷崪 ”。

五老

(1).神話傳說中的五星之精。《竹書紀年》卷上:“率 舜 等升 首山 ,遵河渚,有五老游焉,蓋五星之精也。” 唐 駱賓王 《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故得河浮五老,啟赤文於帝期。” 清 吳偉業 《戲贈》詩:“仙家五老話驂鸞, * 圖經掌上看。”

(2). 宋 杜衍 、 馮平 、 王渙 、 畢世長 、 朱貫 等五位老人的合稱。 清 錢謙益 《崇禎庚午中秋日敬次杜正獻公原韻》:“舊德至今傳五老,豐碑何用視三桓。”參見“ 五老會 ”。

(3).見“ 五老峰 ”。

離立

(1).並立。《禮記·曲禮上》:“離立者,不出中間。” 孔穎達 疏:“又若見有二人併立,當己行路,則避之;不得輒當其中間出也。”《後漢書·皇后紀上·桓帝鄧皇后》:“若並時進見,則不敢正坐離立,行則僂身自卑。” 唐 杜甫 《四松》詩:“別來忽三歲,離立如人長。” 仇兆鰲 註:“兩相麗之謂離。”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千人離立,跂望顏色。” 清 黃景仁 《詩評·七則》:“二 鼂 宗 蘇 參 黃 ,其沉峻刻鍊處,又公然有離立之勢。”

(2).像鳳一樣地站立。《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丹刻翬飛,輪奐離立。” 李善 注引《春秋元命苞》:“火離為鳳。” 呂延濟 註:“離,鳳也。”

香爐

燒香用的器具,尤指用於宗教儀式中吊在鏈子上擺動的有蓋香爐

遠公

晉 高僧 慧遠 ,居 廬山 東林寺 ,世人稱為 遠公 。 唐 孟浩然 《晚泊潯陽望廬山》詩:“嘗讀 遠公 傳,永懷塵外蹤。” 宋 梅堯臣 《訪礦坑老僧》詩:“莫貰 遠公 酒,余非 陶令 賢。” 清 秦朝釪 《消寒詩話》四一:“ 遠公 置酒, 佛印 燒豬,真正名士,佛亦當少恕。”

自是

(1) 自然是

眾人見他如此無禮,自是憤憤不平

(2) 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從此

天下士

才德非凡之士。《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唐 高適 《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清 方文 《訪孫豹人不遇因題其壁》詩:“ 虞翻 天下士,知己無一人。”

道德

(1)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 合乎道德的

高風

(1).強勁的風。 漢 劉向 《九嘆·遠遊》:“遡高風以低佪兮,覽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贈崔侍郎》詩:“高風摧秀木,虛彈落驚禽。” 清 吳偉業 《清風使節圖》詩:“豫章夾日吟高風,歲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強風。 唐 杜甫 《向夕》詩:“深山催短景,喬木易高風。”

(3).指秋風。《太平御覽》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風(秋風)曰商風、素風、淒風、高風、涼風、激風、悲風。”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斜日當軒蓋,高風卷旆旌。” 師尹 註:“高風,八月風也。” 明 劉基 《淡黃柳·台城秋夜》詞:“高風淅淅,翻動林梢敗葉。”

(4).高尚的風操。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序》:“覩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北史·王羆王思政等傳論》:“運窮事蹙,城陷身囚,壯志高風,亦足奮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孫鍾元先生時居薊門九十二歲》詩:“ 邵 許 高風遠尚存,傳經一代又 蘇 門。” 徐遲 《黃山記》一:“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5).高雅的藝術風格。 宋 梅堯臣 《次韻答王景彝聞余月下與內飲》:“呼我作卿方舉酒,更煩佳句賞高風。”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十二:“ 東坡 謂書至於 顏 柳 而 鍾 王 之法益微,詩至於 李 杜 而 魏 晉 以來高風絶塵亦少衰矣。”

(6).美善的風教、政績。 唐 韋應物 《始至郡》詩:“昔賢播高風,得守媿無施。” 宋 蘇軾 《杭州與莫提刑啟》:“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簡上,肅高風於列郡,浹厚德於齊民。” 清 林則徐 《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憶昔 文翁 以《詩》《書》治 蜀 ,而 揚 馬 之瑋製以興; 何武 用儒術進賢,而 龔 唐 之高風克劭。”

畫圖

圖畫(多用於比喻)

這些詩篇構成了一幅農村生活的多彩的畫圖

馬駒

馬的幼畜,尤指一歲以下的小馬

禪源

禪門的根本道理。 唐 宗密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源諸詮集》者,寫録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故都題此名也。禪是 天竺 之語,具雲禪那, 中華 翻為思維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流注

(1).流入;貫注。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漾水》:“ 漾水 出 崑崙 西北隅,而南流注於 醜塗之水 。” 唐 呂岩 《憶江南》詞:“丹田流注氣交通,耆老反嬰童。” 梁啓超 《<變法通議>自序》:“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炭吸養,刻刻相續,一日千變,而成生人。” 艾青 《雙尖山》詩:“鳥兒唱著,唱著,唱著,歌聲里流注著熱情。”

(2).中醫外科病名。為多發性深部膿瘍。以其流竄無定,隨處可生,故名。由於邪毒稽留在肌肉筋骨裡面,以致血氣不能正常流行而發生。初起漫腫疼痛、無頭,皮色不變,日久皮膚透紅一點,成膿熟則潰,易斂,但往往一處未愈,他處又起。《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流注》:“流注原有證數般,濕痰瘀風汗後寒,發無定處連腫漫,潰近骨節治難痊,此證本由脾胃弱,留結肌肉骨筋間。” 葉聖陶 《火災·悲哀的重載》:“大的是前年亡故的,頸間生了‘流注’,竟醫不好了。”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靈蹤

(1).指佛的莊嚴妙相。 唐 王勃 《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由是 鹿園 層敞,象教旁流,宣妙奬於希夷,范靈蹤於顯晦。” 五代 齊己 《題玉泉寺》詩:“勝景飽於閒採拾,靈蹤銷得正思量,時移兩板成塵跡,猶掛吾師舊影堂。”

(2).指神靈。 劉師培 《文說·宗騷》:“ 荊楚 之俗,敬天明鬼,故《神女》作賦,《山鬼》名篇,仰古賢於 彭鹹 ,弔靈蹤於 河伯 。”

(3).指僧道的足跡。 唐 孟郊 《送蕭鍊師入四明山》詩:“靜言不語俗,靈蹤時步天。” 南唐 李中 《贈東林白大師》詩:“ 虎溪 久駐靈蹤,禪外詩魔尚濃。”

(4).借指僧道足跡所履之處。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之一:“大小三峯次 九華 ,靈蹤今盡屬 何 家。”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我聞名山洞府三十六,一一靈蹤紀真籙。”

(5).猶墨寶。寶貴的墨跡。 唐 李商隱 《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伊人秉茲圖,顧眄擇所從,而我何為者,開顏捧靈蹤。”

(6).敬稱道士的手跡。 清 厲鶚 《次韻顧丈月田以羅浮竹葉符見贈》:“淋漓太平符,糾繆龍蛇繞,至今留靈蹤,葉葉出意表。”

窣堵

見“ 窣堵波 ”。

摩尼珠

寶珠。 晉 法顯 《佛國記》:“﹝ 師子國 ﹞多出珍寳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 唐 杜甫 《贈蜀僧閭丘師兄》詩:“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 宋 蘇軾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東南山水相招呼,萬象入我摩尼珠。” 元 顧瑛 《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詩:“又若摩尼珠,躍出驪龍湫。”

無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3) 不要,不用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上人

(1) 舊時尊稱僧人

(2) 佛教稱德行高尚的人

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3) 指職位高的統治者

(4) 上等人

農工商賈勞苦營生,非上人之所為

(5) 〈方〉∶指父母或祖父母

(6) 凌駕於他人之上

海客

(1) 經常出海航行之人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2) 居無定所的江湖人

駿氣

宏大的氣勢。《南齊書·張融傳》:“振駿氣以擺雷,飛雄光以倒電。”

招呼

(1).用言語、手勢或其他方式招引、呼喚。 唐 趙嘏 《十無詩寄桂府楊中丞》:“東省南宮興不孤,幾因詩酒謬招呼。” 宋 蘇軾 《新釀桂酒》詩:“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老殘遊記》第二十回:“派人到省城裡招呼個大戲班子來,並招呼北柱樓的廚子來,預備留 老殘 過年。”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一章:“我在屋子裡招呼了一聲,他竟沒有聽見。”

(2).招附;招撫。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七》:“ 肜 乃思所以離間二寇,以分其勢。招呼 鮮卑 ,示以財利。”《三國志·蜀志·諸葛誕傳》:“後 毌丘儉 、 文欽 反,遣使詣 誕 ,招呼 豫州 士民。”

(3).用言語、點頭、招手、行禮等方式表示問候。《老殘遊記》第二回:“這一羣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 老孫頭 接二連三地跟從 元茂屯 出來的趕車的招呼,問長問短,應接不停。”

(4).照料;關照;照管。《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我想著受主子恩典,又招呼了你這么大,撂下走了,天良何在?”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我跟車間的姐妹說一聲,有啥動靜,她們會來招呼你的。” 李季 《五月端陽》三四:“幾十里路上請醫生,全村人招呼著一個傷員。” 趙樹理 《小經理》:“你慢慢養著吧,不要著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暫且招呼幾天!”

(5).接待;應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侄少爺來到,本該要好好的招呼;因為老爺今日出門……等老爺回來時,再請少爺來罷。” 葉紫 《行軍掉隊紀》五:“這山坳里十多家店家,就只有他家的生意興盛。招呼好,飯菜好,並且還能夠保險客人平安。”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二章:“ 劍平 的職務是站立櫃檯招呼顧客。”

(6).扶持;抬舉。 趙樹理 《李有才板話》九:“ 小元 他原來是你們招呼起來的人,只要 恆元 一倒,還有法子叫他變過來。”

贈語

猶贈言。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團組織的教導,教師的囑咐,媽媽的叮嚀,同學們的臨別贈語,又記取了多少?”

浮杯

(1).古代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集會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飄浮,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叫做“浮杯”,也叫“流觴”。 唐 孟浩然 《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詩:“上巳期三月,浮杯興十旬。” 五代 齊己 《答無願上人書》詩:“必有南遊山水興, 漢江 平穩好浮杯。”

(2).罰飲滿杯酒;滿飲。《文選·潘岳<閒居賦>》:“浮杯樂飲,絲竹駢羅。” 李善 註:“《説苑》曰:‘ 公承不仁 舉大白浮君。’《廣雅》曰:‘浮,罰也。’” 唐 恆超 《辭郡守李公恩命》詩:“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宋 王禹偁 《寄贊寧上人》詩:“若念重瞳欲相見,未妨西上一浮杯。”

彭蠡

鄱陽湖又一名稱,在江西省北部

我生

(1).我之行為。《易·觀》:“六三:觀我生進退。” 孔穎達 疏:“我生,我身所動。” 朱熹 本義:“我生,我之所行也。”

(2).生我者。指母親。《後漢書·崔駰傳》:“豈無 熊僚 之微介兮?悼我生之殲夷。” 李賢 註:“我生,謂母也。”

獨處

獨居

我…愛群居,也愛獨處。——朱自清《荷塘月色》

空谷

空曠幽深的山谷。多指賢者隱居的地方。《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孔穎達 疏:“賢者隱居,必當潛處山谷。”《晉書·龔玄之傳》:“夫哲王御世,必搜揚幽隱。故空谷流縶維之詠,丘園旅束帛之觀。” 宋 蘇軾 《謫居三適·夜臥濯足》詩:“今我逃空谷,孤城嘯鵂鶹。” 鄭澤 《佩忍初來長沙游麓山即席奉贈》詩:“幽蘭散芬芳,搴為空谷酬。”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煩紆

愁悶鬱結。《文選·張衡<四愁詩>之三》:“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李周翰 註:“煩紆,思亂也。” 唐 楊衡 《病中赴袁州次香館》詩:“誰能挹香水,一為濯煩紆。” 宋 秦觀 《贈張潛道》詩:“我欲有所進,生聞勿煩紆。” 清 朱彝尊 《送葉參政映榴督儲楚中》詩:“南魚北有雁,冀慰心煩紆。”

努力

儘量將力量使出來

努力鑽研業務

子安

(1).舊傳 陵陽 子明 釣得白龍,拜而放之。後三年,龍迎 子明 上 陵陽山 。後百餘年,山去地千餘丈,大呼下人令上山半,告言:“谿中 子安 當來問, 子明 釣車在否?”後二十餘年, 子安 死,葬山下,有黃鶴棲其冢樹,鳴呼 子安 。見 漢 劉向 《列仙傳·陵陽子明》。 唐 李白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詩:“白龍降 陵陽 ,黃鶴呼 子安 。”參見“ 子明 ”。

(2).傳說中的仙人。《南齊書·州郡志下》:“ 夏口城 據 黃鵠磯 ,世傳仙人 子安 乘黃鵠過此上也”

甌臾

甌與臾。比喻地面窪陷不平之處。《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 楊倞 註:“甌、臾,皆瓦器也。 揚子云 《方言》云: 陳 、 魏 、 鄭 、 宋 之間,謂罃為臾。甌臾謂地之坳坎如甌臾者也。”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流丸自向甌臾止,但笑蚍蜉撼樹狂。”

秋風

秋天的風

初見

初次會見 ;初次面見

初見魯迅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楓橋

橋名。在 江蘇省 蘇州市 閶門 外 寒山寺 附近。本稱 封橋 ,因 唐 張繼 《楓橋夜泊》詩而相沿作 楓橋 。 唐 張祜 《楓橋》詩:“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 楓橋 。” 清 趙翼 《西岩齋頭自鳴鐘分體得七古》:“何須 景陽 催曉妝,豈但 楓橋 驚夜泊。” 龐樹柏 《舟中夜聞笛聲》詩:“夢回何處數聲笛,卻憶 楓橋 半夜鐘。”

來人

送取東西來的人,帶信人

收條請交來人帶回

詩詞推薦

送端上人游江西原文_送端上人游江西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