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院讓道人房與朱仲潛探梅

作者:呂天策 朝代:宋代

原文

春工未仲閒桃李,偏向梅花先著意。

鉛華不御見真色,香密染衣冰琢蕊。

舊遊頗念秦郎中,夢裡五年如歷指。

叫呼連索酒澆春,尚想橫瓶枕花底。

今年梅侶更何人,我狂罵坐初不嗔。

風流端的美無度,攜手錯疑君姓秦。

往來百匝將重趼,鳥道縈盤封碧蘚。

團枝凍蕊未全蘇,已見橫斜照清淺。

曉來霽色釀春風,金須漸吐香蒙茸。

開遲政恐有遺恨,未破君家宮錦紅。

詩詞問答

問:《乾明院讓道人房與朱仲潛探梅》的作者是誰?答:呂天策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呂天策的名句有哪些?答:呂天策名句大全

注釋

1. 明張袞嘉靖《江陰縣誌》卷一九

參考注釋

春工

春季造化萬物之工。 唐 張碧 《遊春引》詩之三:“萬匯俱含造化恩,見我春工無私理。” 宋 柳永 《剔銀燈》詞:“何事春工用意,繡畫出,萬紅千翠。” 元 姚燧 《新水令·冬怨》套曲:“梅花一夜漏春工,隔紗窗暗香時送。” 明 楊慎 《雁來紅賦》:“茲微生兮秋穎,乃借榮於春工。”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爭榮鬥豔、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偏向

不正確的傾向,多指掌握政策過左或過右,或在幾項工作中只注重某一項

梅花

(1) 梅樹的花

(2) 〈方〉∶臘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齋志異·促織》

鉛華

用來化妝的鉛粉

御見

謂后妃為皇帝所御幸。《周禮·天官·九嬪》“以時御敘於王所” 漢 鄭玄 註:“凡羣妃御見之法,月與后妃其象也,卑者宜先,尊者宜後。女御八十一人當九夕,世婦二十七人當三夕,九嬪九人當一夕,三夫人當一夕,後當一夕。亦十五日而徧雲,自望後反之。”《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後無寵,希御見,唯 張倢伃 最幸。”《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後 陰後 漸疎,每當御見,輒辭以疾。”《後漢書·皇后紀下·桓思竇皇后》:“ 延熹 八年, 鄧太后 廢,後以選入掖庭為貴人,其冬,立為皇后,而御見甚稀,帝所寵唯采女 田聖 等。”

真色

猶言本色。 宋 張先 《少年游·井桃》詞:“銀瓶素綆,玉泉金甃,真色浸朝紅。”《高子遺書·語》:“ 文公 聖賢而豪傑者也,故雖以豪傑之氣概,終是聖賢真色; 文成 豪傑而聖賢者也,故雖以聖賢學問,終是豪傑真色。”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寫真》:“丹青女易描,真色人難學。”

染衣

僧人穿著黑色染的緇衣,因以“染衣”指出家為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磔迦國》:“是時王家舊僮,染衣已久,辭論清雅,言談贍敏。” 明 宋濂 《妙果禪師塔銘》:“師常勵學徒云:‘凡薙髮染衣,當洞明諸佛,心宗行解……方不被生死陰魔所惑。’”參見“ 染服 ”。

舊遊

從前遊玩過

重歷舊遊令我思緒萬千

郎中

(1) 中醫醫生

(2) 對他人親隨的敬稱

兄長,這幾位郎中,是張都監相公處差來取你。——《水滸傳》

(3) 官名。清朝六部以下設司,司設長官郎中

(4) 宮廷的侍衛

歷指

拶指。舊時一種酷刑。以繩穿五根小木棍,套入手指用力緊收。歷,通“ 櫪 ”。《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歷指,關指。”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二:“ 蔡 有家難, 郭 為證佐,至受官刑,交臂歷指,口無二辭。”

叫呼

亦作“ 叫嘑 ”。亦作“ 叫謼 ”。1.呼喊;呼叫。《淮南子·兵略訓》:“喜怒而合四時,叫呼而比雷霆。”《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二月,蠻以雲梁、鵝車四面攻,士叫謼。”《新唐書·陳子昂傳》:“春作無時,何望有秋?彫甿遺噍,再罹艱苦,有不堪其苦,則逸為盜賊,揭梃叫嘑,可不深圖哉!”

(2).指稱呼。 清 李漁 《巧團圓·得妻》:“只為他錯投胎,把娘來叫呼。致令我莽報德,借伊來償補。”

(3).指譏笑。《後漢書·荀韓鍾等傳論》:“ 漢 自中世以下,閹豎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矯絜放言為高。士有不談此者,則芸夫牧豎已叫呼之矣。” 李賢 註:“叫呼,譏笑之也。”

索酒

詞牌名。一百零四字,仄韻。 宋 曹勛 自度曲,自注為四時景物須酒之意,故名。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罵坐

亦作“罵座”。亦作“罵坐”。漫罵同座的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劾 灌夫 罵坐不敬,繫居室。” 宋 蘇軾 《會客有美堂周邠長官以詩見寄因和》之一:“頗憶呼盧 袁彥道 ,難邀駡坐 灌將軍 。” 清 黃宗羲 《陳夔獻五十壽序》:“里中有以駡坐自喜,勝流多為所絀。” 清 蒲松齡 《灌仲孺論》:“獨是粗莽駡座,識者短其無術。” 李光 《感事寄秋葉用原韻》:“駡座人惟贏一死,叫閽客亦悞三生。”

風流

(1) 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 才華出眾,自成一派,不拘泥於禮教

是真名士自風流

(3) 放蕩不羈

如此風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響的婚禮

(4) 具有 * 特點或 * 上得到滿足

風流小說

(5) 風俗教化

風流篤厚,禁罔疏闊。——《漢書·刑法志》

(6) 遺風,流風餘韻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 風度;儀表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 杜甫《詠懷古蹟》

(8) 風韻,多指好儀態

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紅樓夢》

端的

(1) 果真;確實;果然

(2) 究竟

端的方管營、差撥兩位用心。——《水滸傳》

(3) 又

他端的從哪兒來?

(4) 底細;緣由;詳情

我一問起,方知端的

(5) ——“端的”多見於早期白話

無度

無節制,沒有限度

無度不丈夫

飲食無度

攜手

手拉手

攜手並肩

錯疑

因誤會而生疑。《紅樓夢》第二八回:“話説 林黛玉 只因昨夜 晴雯 不開門一事,錯疑在 寶玉 身上。”

往來

(1) 去和來

往來種作。——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往來視之。——唐· 柳宗元《三戒》

往來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往來而不絕。——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2) 交往;過從

老死不相往來。——《史記·貨殖列傳》

誠欲往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3) 交往的人

往來無白丁。——唐· 劉禹錫《陋室銘》

重趼

見“ 重繭 ”。

鳥道

只有鳥才能飛越的路,比喻狹窄陡峻的山間小道

縈盤

猶縈迴。 唐 李白 《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剌灘》詩:“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 唐 杜甫 《龍門閣》詩:“危途中縈盤,仰望垂線縷。” 元 張翥 《范寬山水》詩:“憶昔往尋 剡中 山, 南明 天姥 相縈盤。”

碧蘚

(1).青苔。 唐 李商隱 《重過聖女祠》詩:“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花月痕》第十回:“西北角疊石為山,蒼藤碧蘚,斑駁纏護。”

(2).指綠竹。 唐 權德輿 《崔君墓志銘序》:“築室於 毗陵 ,疏清流,蔭碧蘚,樹藝偃仰,有終焉之志。”

(3).喻霉斑。 唐 杜甫 《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夜宇照爇薪,垢衣生碧蘚。” 仇兆鰲 註:“碧蘚,猶今人言衣服霉斑。”

斜照

(1) 光線斜著照射

(2) 斜陽;夕陽

清淺

(1).謂清澈不深。 南朝 宋 謝靈運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苹蓱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宋 王安石 《蒲葉》詩:“蒲葉清淺水,杏花和暖風。” 明 王問 《自山中泛湖歸》詩:“川塗風浪平,沿流弄清淺。” 田漢 《江漢漁歌》第五場:“ 大別山 頭掛夕陽, 月湖 清淺翻鴛鴦。”

(2).淺顯;不深奧。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中:“ 宋 豫章 太守 謝瞻 ……詩,其源出於 張華 。才力苦弱,故務其清淺,殊得風流媚趣。”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 元 白 自清淺, 劉 陸 但恣肆。”

(3).指銀河。 唐 李白 《游太山》詩之六:“舉手弄清淺,誤攀 織女 機。” 王琦 註:“《古詩》:‘河漢清且淺。’” 唐 孟郊 《古意》詩:“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曉來

天亮時。 唐 杜甫 《偪側行贈畢四曜》:“曉來急雨春風顛,睡美不聞鐘鼓傳。” 宋 王安國 《清平樂》詞:“ 小憐 初上琵琶,曉來思遶天涯。” 明 王守仁 《夜宿天池月下聞雷》詩之一:“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捲茆屋。”

霽色

一種藍色,與雨後天晴的天空一樣的顏色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蒙茸

蓬鬆;雜亂的樣子

雜花蒙茸

蒙茸山麓。——〔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遺恨

未盡的心愿,未完成的理想,遺憾

吾遺恨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君家

(1).敬詞。猶貴府,您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南史·顏延之傳》:“﹝ 顏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勸君。”

(2).敬稱對方。猶您。《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泰三年》:“我與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鴻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秦樓此日招鳳侶,遣妾每特來執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諧結髮。”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隨儕侶問來因。”

宮錦紅

芍藥品名。花色深紅。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文淵閣芍藥》:“ 宣廟 幸 文淵閣 ,命於閣右築石臺,植澹紅芍藥一本。 景泰 初,增植二本,左純白,右深紅。後學士 李賢 命之以美名:曰‘醉仙顏’,澹紅也;曰‘玉帶’,純白也;曰‘宮錦紅’,深紅也。與眾賦詩,曰《玉堂賞花集》。”

詩詞推薦

乾明院讓道人房與朱仲潛探梅原文_乾明院讓道人房與朱仲潛探梅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