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題原文
孔子惡佞者,子魚以佞傳。
使之治宗廟,衛祀賴以延。
祝史貴正辭,鮀也何有焉。
才取適其用,德難期其全。
論人可知世,如矢愛昔賢。
詩詞問答
問:偶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偶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
參考注釋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 * 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子魚
鯔魚的別名。 宋 王得臣 《麈史·詩話》:“ 閩 中鮮食最珍者,所謂子魚者也。長七八寸,闊二三寸許,剖之子滿腹,冬月正其佳時。 莆田 迎仙鎮 乃其出處。” 宋 梅堯臣 《和答韓子華餉子魚》:“南方海物難具名,子魚珍美無與並。” 宋 葉適 《送王通判》詩:“水有子魚山荔枝,借我箸食前籌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鯔魚》:“鯔,色緇黑,故名。 粵 人訛為子魚。”一說,為稻田中魚。《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 三國 魏 曹操 《四時食制》:“ 郫縣 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宗廟
(1) 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專用房屋
宗廟之祟。——《戰國策·齊策四》
(2) 又
先王之宗廟。
(3) 又
立宗廟於薛。
(4) 王室國家的代稱
宗廟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傳》
宗廟之事。——《論語·先進》
(5) 又
宗廟會同。
祝史
(1).祝官、史官的合稱。《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孔穎達 疏:“祝官、史官正其言辭,不欺誑鬼神,是其信也。”《國語·周語上》:“ 內史過 從至 虢 , 虢公 亦使祝史請土焉。” 韋昭 註:“祝 應 史 嚚 。”
(2).司祭祀之官。《左傳·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國北。” 孔穎達 疏:“祝史,掌祭祀之官。” 唐 李頎 《與諸公游濟瀆泛舟》詩:“玄冥掌陰事,祝史告年豐。”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三:“ 林 至廟齋宿,是夜,龍降於祝史 歐陽均 肩。” 清 唐孫華 《春日病中雜詠》之三:“靈氣何用謀蓍策,祝史無煩凟鬼神。”
正辭
(1).端正言辭。《易·繫辭下》:“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漢 蔡邕 《郭泰碑》:“若乃砥節礪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隱括足以矯時。”《明史·左良玉傳》:“ 良玉 疾已劇,至 九江 ,邀總督 袁 繼鹹 入舟中,袖中出密諭,雲自皇太子,劫諸將盟, 繼鹹 正辭拒之。”
(2).正式文辭。《孔叢子·公儀》:“ 子思 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於人者,雖非其正辭,然猶不失其意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郊祀必洞於禮,戎事必練於兵,田穀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然後標以顯義,約以正辭。”
(3).正直、嚴正的言辭。《鶡冠子·能天》:“聖人知其所極,正辭者惠物者也。” 陸佃 註:“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謂之正辭。”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頃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恆被謗訕之誅。遂使羣下結口,莫圖正辭。”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取適
尋求適意。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夏涼寒燠,隨時取適。” 唐 岑參 《漁父》詩:“竿頭釣絲長丈餘,鼓栧乘流無定居。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唐 杜甫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詩:“式瞻北鄰居,取適南巷翁。”
論人
評論人。 唐 韓愈 《送石處士序》:“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 河 決下流而東注。” 明 黃淳耀 《吾師錄·恕物》:“故曰論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 魯迅 《書信集·致蕭軍》:“ 中國 的論客,論事論人,向來是極苛酷的。”
選拔人才。論,通“ 掄 ”。《墨子·所染》:“故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官。” 孫詒讓 間詁引 高誘 曰:“論猶擇也。”
可知
見“ 可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