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聞砧原文
雨過江村漾晚晴,錚錚木石作秋聲。
羈人正念寒衣薄,何處敲霜到月明。
詩詞問答
問:秋夜聞砧的作者是誰?答:江禹奠
問:秋夜聞砧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秋夜聞砧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庚韻 出處:御選明詩卷一百十二
參考注釋
過江
(1).過 長江 。特指 西晉 和 北宋 王室東渡事。《晉書·王導傳》:“過 江 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 新亭 飲宴。”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過 江 初,拜官,輿飾供饌。”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自過 江 來,或有思京饌者,命倣傚製造,終不如意。”
(2).指代 東晉 。 清 沉德潛 《<古詩源>例言》:“ 越石 景純 ,聯鑣接軫;過 江 末季,挺生 陶公 。” 清 王士禛 《讀史雜感》詩之一:“過 江 名義共推 袁 , 宋 室孤臣念愍孫。”
晚晴
(1).謂傍晚晴朗的天色。 南朝 梁 何遜 《春暮喜晴酬袁戶曹苦雨》詩:“振衣喜初霽,褰裳對晚晴。” 唐 高適 《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詩:“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 明 唐寅 《題畫》詩:“草閣吟秋倚晚晴,雲山滿目夕陽明。”
(2).比喻晚年處境優裕。《新民晚報》1987.2.24:“他呢,笑談白頭逢盛年,人間重晚晴。”
錚錚
(1) 金屬撞擊聲
錚錚然擲地作金石聲
(2) 比喻剛正;堅貞
錚錚鐵骨
(3) 比喻聲名顯赫,才華出眾
名響錚錚
木石
(1).樹木和山石。《孟子·盡心上》:“ 舜 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 唐 杜甫 《水會渡》詩:“霜濃木石滑,風急手足寒。” 明 魏學洢 《核舟記》:“ 明 有奇巧人曰 王叔遠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指木頭與石頭。《三國志·魏志·劉馥傳》:“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為戰守備。”《紅樓夢》第十六回:“其山樹木石雖不敷用, 賈赦 住的乃是 榮府 舊園,其中竹樹山石以及亭榭欄桿等物,皆可挪就前來。”
(3).比喻無知覺、無感情之物。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四:“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周書·文帝紀上》:“縱使木石為心,猶當知感;況在生靈,安能無愧!”《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 王世名 身穿囚服,一見兩大尹即稱謝道:‘多蒙兩位大人曲欲全 世名 一命, 世名 心非木石,豈不知感恩。’” 魯迅 《集外集拾遺·兩封通信(復魏孟克)》:“我不是木石,倘有人給我一拳,我有時也會還他一腳的。”
(4).指刑具。《晉書·王坦之傳》:“時卒士 韓悵 逃亡歸首,雲‘失牛故叛’,有司劾 悵 偷牛,考掠服罪。 坦之 以為 悵 束身自歸,而法外加罪,懈怠失牛,事或可恕,加之木石,理有自誣,宜附罪疑從輕之例,遂以見原。”
(5).指山水畫。 宋 陸游 《游昭牛圖》詩:“ 游昭 木石師 李唐 ,畫牛乃自其所長。”
(6).指宮室等建築工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 徐充容 ﹞諫曰:‘ 玉華 ( 太宗 所造 玉華宮 )創製……終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豈無煩擾之弊?’”《元史·武宗紀一》:“以 中都 行宮成,賞官吏有勞者……死於木石及病沒者,給鈔有差。”
(7).枳椇子的別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草木》:“枳椇子,一名樹蜜,一名木餳,實形拳曲,花在實外,味甜美如餳蜜,一名白石,一名白實,一名木石,一名木實。一名枳椇。”
秋聲
指秋天裡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落葉聲、蟲鳥聲等。 北周 庾信 《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唐 劉禹錫 《登清暉樓》詩:“ 潯陽江 色潮添滿, 彭蠡 秋聲雁送來。” 明 吳甡 《雜興》詩:“空林何歷歷,落葉盡秋聲。”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龍泉寺 邊的深林叢樹時時送出秋聲,一陣一陣蕭蕭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離別。”
人正
即人元。 夏 歷的歲首。 漢 班固 《 * 通·三正》:“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 夏 為人正,色尚黑。”
寒衣
冬天禦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褲等
就居求寒衣。——《資治通鑑·唐紀》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月明
(1).月光明朗。 唐 白居易 《崔十八新池》詩:“見底月明夜,無波風定時。” 元 袁士元 《和嵊縣梁公輔夏夜泛東湖》:“小橋夜靜人橫笛,古渡月明僧喚舟。”《水滸傳》第九回:“兩個教頭在月明地上交手。”
(2).指月亮;月光。 唐 李益 《從軍北征》詩:“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向月明看。” 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一出:“白苹紅蓼緑簑衣,青海灘頭一釣磯。只恐夜靜水寒魚不餌,滿船空載月明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