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譽卿尉通城

作者:周孚 朝代:宋代

送周譽卿尉通城原文

別君所畦槐,忽已蔭檐瓦。

三年望歸船,老屋勤掃灑。

只今十日款,信是天所假。

朝粳語已麋,夜燭醉還灺。

兒童互窺覘,有客如此寡。

觀君豈癯仙,鬢蒼面如赭。

不應酸寒債,亦復似東野。

匆匆從此去,孰是知音者。

折腰易斗粟,吾輩計亦下。

我場無良苗,何由縶君馬。

詩詞問答

問:送周譽卿尉通城的作者是誰?答:周孚
問:送周譽卿尉通城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周孚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孚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馬韻

參考注釋

檐瓦

一種製成比正常尺寸略寬以有助於屋頂末端的砌合的瓦片

老屋

舊屋;舊居。 宋 趙抃 《書院》詩:“久雨藏書蠧,風高老屋斜。”《花月痕》第九回:“白髮高堂遊子夢,青山老屋故園心。”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嘴裡默誦那《太上感應篇》,心裡便覺得已不在 上海 而在故鄉老屋那書齋。” 魯彥 《釣魚》:“我們的老屋在這村莊的中央,一邊是橋,橋的兩頭是街道,正是最熱鬧的地方。”

掃灑

見“ 掃灑 ”。

亦作“ 掃灑 ”。1.沖洗;灑水掃地。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造此劍之時, 赤堇之山 破而出錫, 若耶之溪 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後漢書·趙孝傳》:“亭長先時聞 孝 當過,以有長者客,掃灑待之。” 宋 蘇洵 《上皇帝書》:“刀鋸之餘,必無忠良,縱有區區之小節,不過闈闥掃灑之勤,無益於事。”

(2).喻用武力平定廓清。 唐 韓愈 《進撰平淮西碑文表》:“伏惟 唐 至陛下,再登太平,剗刮羣姦,掃灑疆土,天之所覆,莫不賓順。” 唐 杜牧 《郡齋獨酌》詩:“腥羶一掃灑,兇狠皆披攘。”

只今

如今;現在。 唐 李白 《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吳王 宮裡人。” 宋 陳師道 《春懷示鄰里》詩:“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清 李國宋 《朝天宮感懷》詩:“自昔鼎成龍已去,只今松老鶴還飛。” 郭沫若 《雄師百萬挽狂瀾》詩:“只今雙喜大臨門,‘七一’佳期水庫成。”

十日

(1).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齒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 羿 斃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堯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女於此時若食日,雖食八九無饞名。”參見“ 十日並出 ”。

(2).十乾所表示的日子。《周禮·春官·馮相氏》:“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預 註:“甲至癸。”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窮六十,其將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時,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為歷。”

兒童

年紀小於少年的幼孩

兒童相見不相識。——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窺覘

(1).暗中察看;探察。《韓非子·備內》:“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慠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刼君弒主也。”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廬州老兵》:“方五鼓,直宿老兵起,望廳上已有燈燭,即屏間窺覘,乃 安老 據案治事。” 明 唐順之 《答曾石壙總制書》:“彼於地利既熟,知其何路為險;而於我兵,且窺覘其何路為虛。”

(2).覬覦。 宋 柳師尹 《王幼玉記》:“我髮委地,寶之若金玉,他人無敢窺覘,於子無所惜。”《明史·鄒緝傳》:“漠北降人,賜居室,盛供帳,意欲招其同類也。不知來者皆懷窺覘,非真遠慕王化,甘去鄉土。”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癯仙

(1).隱居山澤的術士。 宋 蘇軾 《余與李廌方叔相知久矣作詩送之》:“歸家但草凌雲賦,我相夫子非癯仙。”

(2).骨姿清瘦的仙人。指梅花。 宋 陸游 《射的山觀梅》詩之二:“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那有此癯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回:“凝情待久,無限恨、癯仙知否?”

不應

(1).不回響;不應和。《墨子·旗幟》:“當應鼓而不應,不當應而應鼓,主者斬。”《荀子·正論》:“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應。《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 去 齊 ,宿於 晝 ,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几而臥。”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儘夫人問當,夫人説話,不應一句。” 清 王韜 《淞隱漫錄·陳霞仙》:“女力勸之納簉室,生終不應,曰:‘百歲歡娛,能有幾何,豈可使他人間之哉!’”

(3).不符合;不應驗。《韓非子·存韓》:“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願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訓》:“風興雲蒸,事無不應。”

(1).不應該。 宋 蘇軾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懷子由》詞:“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千載難消亡國恨,不應此地著 鴟夷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甄后》:“仙人不應若是。”

(2).不須。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評請序解經詩》:“訓釋雖工君尚少,不應急務世人傳。” 宋 蘇軾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詞:“ 西州 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贈趙子野歌》:“書來不應寄他物,只要秋林一雙笛。”

(3).不是。 宋 黃庭堅 《王立之詩報梅花已落盡次韻戲答》:“定是 沉郎 作詩好,不應春能生許愁。” 宋 陳師道 《十五夜月》詩:“不應明白髮,似欲勸人歸。” 宋 陸游 《九月晦日》詩:“自是老來多感慨,不應蕭瑟為秋風。”

(4).不曾;未嘗。 唐 韓翃 《送客之江寧》詩:“春流送客不應賒,南入 徐州 見柳花。” 宋 晁補之 《洞仙歌·詠菊》詞:“不應夸絶艷,曾妬春華,因甚東君意不到?” 宋 辛棄疾 《新荷葉·再和趙德莊韻》:“細數從前,不應詩酒皆非。”

(5).不知;不顧。 宋 陳師道 《河上》詩:“還家慰兒女,歸路不應長。” 宋 謝薖 《定風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陳虛中》詞:“寂寞江天正雲霧,回顧,不應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詞:“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霜塞遠,橫槊看詩成。”

(6).古代法律名詞。謂非有意犯罪。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四折:“失誤了官身,本該扣廳責打四十,問你一個不應罪名。”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問個不應。”《水滸傳》第三回:“原告人保領回家,鄰佑杖斷有失救應。房主人並下處鄰舍止得個不應。”

酸寒

(1).猶寒酸。 唐 韓愈 《薦士》詩:“酸寒 溧陽 尉,五十幾何耄。” 元 馬致遠 《青衫淚》第一折:“他手裡怎容得這幾個酸寒秀才。” 郁達夫 《春江感舊》詩之四:“佳婦而今歸帝子,腐儒自古苦酸寒。”

(2).引申為菲薄。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雖掾俸之酸寒,要拔貧而為富。” 清 吳資生 《就道錄別》詩:“憐我年半百,得官仍酸寒。”

亦復

(1).也。表示同樣。《後漢書·霍諝傳》:“至於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世說新語·言語》“ 德操 曰”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結構》:“半途而廢者居多,差釐毫而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終不免被吞併,企業界中亦復如此。”

(2).又。《世說新語·德行》“我何顏謝 桓公 ”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一門之內,有忠與孝,亦復何恨!”

東野

複姓

匆匆

急急忙忙的樣子

老栓匆匆走出,給他泡上茶。—— 魯迅《藥》

從此

(1) 從那個時候起

王大伯從此負擔更重了

(2) 從那個地方起或從那個時候起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 知心朋友

折腰

(1) 彎腰行禮,現引申作“傾倒”意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毛 * 《沁園春·雪》

(2) 屈身事人

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梁· 蕭統《文選·陶淵明傳》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斗粟

(1).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糧食。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貨志上二》:“尺縑斗粟,未聞有所增益。” 明 張居正 《答廣中督撫書》:“不用斗粟片甲,而使積年逋寇,皆束手歸降。”

(2).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 漢文帝 劉恆 之弟 淮南厲王 劉長 謀反失敗,被押解去 蜀郡 嚴道縣 ,在路上絕食而死,民間編了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後以“斗粟”譏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晉書·王沉等傳論》:“‘斗粟’興謡,‘踰里’成詠。”《新唐書·吳兢傳》:“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誅,一子以罪謫去,惟 相王 朝夕左右。‘斗粟’之刺,《蒼蠅》之詩,不可不察。” 元 戴表元 《喜友堂賦》:“ 周公 管 蔡 ,不免相兵。兄弟之間,聖賢所難。下至 漢文 , 淮南 斗粟。 魏 邸急語, 唐 宮飛鏃。貴極萬乘,富兼九州。豈曰無家,兄弟為讐。”參見“ 尺布斗粟 ”。

吾輩

我們

何以見得吾輩不能分憂

無良

(1).不善,不好。《書·泰誓下》:“ 受 克予,非朕 文 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舊唐書·宣宗紀》:“比有無良之人,於街市投匿名文書。” 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近二年來,一切無恥無良之事,幾乎無所不有。”

(2).沒有好的。《左傳·桓公八年》:“ 楚 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四達雖平直,蹇步愧無良。” 唐 蕭嵩 《奉和御製左丞相說右丞相璟賜詩》:“荷恩思有報,陳力愧無良。”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君馬

見“ 君馬黃 ”。

詩詞推薦

送周譽卿尉通城原文_送周譽卿尉通城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