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謝儒冠服草萊,殘經重抱到燕台。
只愁錯認文園病,特覬金莖賜露來。
詩詞問答
問:《丘近夫應博學宏詞之舉口占贈別》的作者是誰?答:朱用純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朱用純的名句有哪些?答:朱用純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灰韻
2. 張潛之、潘道根輯《國朝崑山詩存》卷二
參考注釋
冠服
(1).帽子和衣服。古代服制,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別。《後漢書·任光傳》:“ 漢 兵至 宛 ,軍人見 光 冠服鮮明,令解衣,將殺而奪之。”《宋史·輿服志四》:“ 隋 唐 冠服,皆以品為定。蓋其時官與品輕重相準故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兄王伯王》:“ 仁宗 即位,還 熺 ( 晉定王 濟熺 )冠服及王號。” 葉聖陶 《線下·馬鈴瓜》:“從甬道走來兩個冠服的人與六七個書吏,我也不知道那兩個是什麼官。”
(2).指官吏。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戍將夢被追至一所,有冠服坐殿上,呼戍將至庭下。”
草萊
(1).猶草莽。雜生的草。《南史·孔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翦。” 宋 葉適 《代人上書》:“奪農人牛具,犁伐之地,草萊隨長。” 清 周亮工 《介壽以胡彥遠見慰札子相示卻寄》詩:“一畝田中盡草萊,旅堂經歲不曾開。”
(2).指荒蕪之地。《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 * 好墾草萊。”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凡草萊,初闢而為露田園池者,多連阡陌,雖不躬耕,得特專利五十年,期盡而鬻之,程以十年。”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只要兩三年內 宛 洛 稍得安定,人民來歸,草萊漸開,人懷保家之心,士無飢餒之憂,則中原大局可定, 宛 洛 一帶也就固若金湯了。”
(3).猶草野。鄉野;民間。《漢書·蔡義傳》:“臣 山 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眾。” 宋 范仲淹 《舉張問孫復狀》:“右臣伏覩赦書節文,應天下懷材抱器,或淹下位,或滯草萊,委逐處具事聞奏。” 清 李漁 《風箏誤·議婚》:“蒼天不負奇才,拔英雄自草萊。”
(4).布衣。平民。《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草萊樂業,守屏稱事。” 張銑 註:“草萊謂山野採樵之人也,守屏謂州牧也。”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 清 孫枝蔚 《覽古》詩之六:“用人限資格,何以服草萊?”
燕台
(1).指 戰國 時 燕昭王 所築的黃金台。故址在今 河北省 易縣 東南。相傳 燕昭王 築台以招納天下賢士,故也稱賢士台、招賢台。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後作為君主或長官禮賢之典。 唐 李白 《江上答崔宣城》詩:“謬忝 燕臺 召,而陪 郭隗 蹤。” 金 元好問 《即事呈邦瑞》詩:“明日 燕臺 傳盛事,坐中賓客盡名流。” 明 陳所聞 《玉交枝·寄平湖沉海曙》曲:“再休嗟明珠暗投,正 燕臺 把千金駿求。”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用其韻》:“三品席珍虛鹿幣,千金市骨上 燕臺 。” 唐 高適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題詩 碣石館 ,縱酒 燕王臺 。” 唐 高駢 《留別彰德軍從事范校書》詩:“匹馬東歸羨知己, 燕王臺 上結交新。” 唐 李商隱 《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此時聞有 燕昭臺 ,挺身東望心眼開。”
(2).指 冀 北一帶。 唐 祖詠 《望薊門》詩:“ 燕臺 一望客心驚:簫鼓喧喧 漢 將營。” 明 何景明 《送馬公順視學湖南》詩之一:“同是 燕臺 舊遊客,可堪相見又相違。” 陳毅 《聞八路軍大捷》詩:“抗 日 旌旗戰局開,大軍東出薄 燕臺 。”
(3).指幕府。 唐 李商隱 《梓州罷吟寄同舍》:“長吟遠下 燕臺 去,惟有衣香染未銷。” 馮浩 箋註:“ 燕臺 ,指幕府……言我惟懷府公之德,別無閒情牽繞也。” 唐 黃滔 《南海幕和段先輩送韋侍御赴闕》:“魏闕別當飛羽翼, 燕臺 獨且占風流。” 南唐 李中 《和胊陽載筆魯裕見寄》:“ 燕臺 多事每開顏,相許論交淡薄間。”
錯認
錯誤地分辨、認識。《唐律疏議·雜律·錯認良人為奴婢》:“諸錯認良人為奴婢者,徒二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無名子謗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 顏標 作 魯公 。”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仲仙 詞有‘悔當初錯認你心同竝蒂蓮,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文園病
漢 司馬相如 曾任 孝文園 令,“常有消渴疾”。因此稱病閒居。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後遂以“文園病”指消渴病。 宋 賀鑄 《羅敷歌》詞之二:“ 河陽 官罷文園病,觸緒蕭然。” 明 唐順之 《贈宜興張醫》詩之二:“獨抱文園病,逢君試一談。” 清 曹寅 《懷高澹人學士》詩:“易痼文園病,曾分蕭寺燈。”亦作“ 文園病渴 ”、“ 文園渴病 ”。 清 宋琬 《書成伾嵐年兄異夢卷》詩:“苕榮入夢事偏奇,蕭瑟文園病渴時。” 吳虞 《謝素卿自灌縣寄雪梨兼呈玉叔》詩之四:“甘芳也抵金莖露,解得文園渴病無?”
金莖
(1).用以擎承露盤的銅柱。《文選·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李善 註:“金莖,銅柱也。”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五:“ 蓬萊 高闕對 南山 ,承露金莖霄漢間。”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香飄玉鼎晴煙細,日照金莖麗影移。”
(2).指承露盤或盤中的露。 明 葉憲祖 《碧蓮繡符》第五折:“潑陽烏放威剛此時,渴病爭如是。傾將石髓流,勝卻金莖賜。” 清 姚弘緒 《送閻荊州終養歸中州》詩:“霞觴味並金莖賜,綵袖香從玉殿分。” 清 金農 《東岡臥病》詩:“久別金莖分草露,頓忘碧海守蹄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