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因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慧因寺原文

金粟如來是慧雲,迥超緣覺與聲聞。

猶嫌靈運為饒舌,孟顗精勤底足雲。

詩詞問答

問:慧因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慧因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慧因寺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九

參考注釋

金粟如來

佛名。即 維摩詰 大士。維摩,意為淨名。《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 金粟 來儀” 李善 注引《發跡經》:“ 浄名大士 是往古 金粟如來 。” 唐 白居易 《內道場永讙上人就郡見訪善說<維摩經>臨別請詩因以此贈》:“正傳 金粟如來 偈,何用 錢塘 太守詩?” 清 龔自珍 《露華》詞:“是 金粟如來 ,好相曾現。”

慧雲

佛教語。智慧之雲,喻佛法若大雲覆被一切眾生。《法華經·藥草喻品》:“慧雲含潤,電光晃耀。” 南朝 梁 蕭統 《講解將畢賦三十韻》:“因茲闡慧雲,欲使心塵伏。”

迥超

亦作“逈超”。1.遠遠超過。 宋 蘇軾 《寄周安孺茶》詩:“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

(2).謂高絕。 清 曹寅 《北院鶴》詩:“四鶴不同致,翛然神逈超。”

緣覺

佛教語。梵語Pratyeka-buddha。舊譯為辟支佛,意譯為緣覺,也作獨覺。一般謂出於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於無佛世,觀外緣而無師自悟者為獨覺。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九之三:“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悟,名為獨覺。” 唐 呂岩 《敲爻歌》:“聲聞緣覺冰消散,外道修羅縮項驚。” 唐 希運 《傳心法要》卷四:“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依佛家無常說,應該講遷,現在反講不遷,正是針對聲聞緣覺執著無常不懂得真正的意義者而言。”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運為

猶作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教子》:“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奬,應訶反笑。” 唐 施肩吾 《春日美新綠詞》:“天公不語能運為,驅遣 羲和 染新緑。”

饒舌

滔滔不絕多嘴多舌地、毫無效果地講話

王趣駕參禮,行修默然,但云:“延壽饒舌。”——《吳越備史》

精勤

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 郗愔 信道,甚精勤。”《西遊記》第九六回:“三乘妙法甚精勤,一二沙門皆一樣。”

詩詞推薦

慧因寺原文_慧因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