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正月二十七日)原文
達曙濃陰集霰來,須臾剪水落毰毸。
階頭氣暖溶溶化,牆角風寒旋旋堆。
裝絮卻先柳眼放,驅蝗都喜麥心培。
御園燈景才方過,萬樹銀花此重開。
詩詞問答
問:雪(正月二十七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雪(正月二十七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雪(正月二十七日)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六
2. 正月二十七日
參考注釋
達曙
猶達旦。 清 大汕 《海外紀事》卷四:“蛟鼉潛寐不知醒,達曙忽睹三高崧。”
須臾
(1) 片刻
須臾不可離
(2) 一會兒
須臾,蛇不見了。——《三國演義》
水落
(1).水位下降。《爾雅·釋詁下》“汱、渾、隕,墜也” 晉 郭璞 註:“汱、渾,皆水落貌。” 唐 劉長卿 《浮石瀨》詩:“石橫晚瀨急,水落寒沙廣。” 宋 蘇軾 《題南溪竹上》詩之一:“陂塘水落荷將盡,城市人歸虎欲行。” 沉從文 《新景與舊誼·新湘行記》:“正當深冬水落時,邊沿許多部分都露出一堆堆石頭。”
(2).方言。檐溝。 茅盾 《三人行》一:“從早上起,又是濛濛的細雨。檐前洋鐵水落琮琮地響,調子很柔軟。”
毰毸
形容羽毛披散
暖溶溶
形容溫暖宜人。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煖溶溶玉酩,白冷冷似水,多半是相思淚。” 元 喬吉 《揚州夢》第二折:“煖溶溶脂粉隊,香馥馥綺羅叢,端的是紅遮翠擁。” 明 晏振之 《醉扶歸·秋思》套曲:“困騰騰漸把翠鬟低,煖溶溶不覺香肩靠。”
牆角
相鄰牆壁的交角
風寒
(1).冷風寒氣。《墨子·節用上》:“其為宮室何?以為冬以圉風寒,夏以圉暑雨。” 三國 魏 嵇康 《與阮德如》詩:“君其愛德素,行路慎風寒。”
(2).風邪和寒邪。中醫謂為致病的兩個因素。亦指因感受冷風寒氣引起的病。《素問·玉機真藏論》:“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不過冒點風寒,一發散就好了。” 周立波 《蓋滿爹》:“ 蓋滿爹 感受了風寒,病倒了,躺在鄉政府的秘書的床上。”
(3).農曆十一月的別稱。 唐 韓愈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須知節候即風寒,幸及亭午猶妍暖。”
旋旋
(1).緩緩。 唐 韓偓 《有矚》詩:“晚涼閒步向江亭,默默看書旋旋行。” 元 薩都剌 《游西湖》詩之二:“少年豪飲醉忘歸,不覺湖船旋旋移。”《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貶雲南傳(別集)》:“黃昏救到三更後,旋旋蘇省轉還魂。” 清 褚人穫 《堅瓠五集·燕京酒肆》:“勸人飲酒,旋旋吹橫竹。”
(2).陸續;逐漸。 宋 范仲淹 《與中舍書》:“且於諸房更求先代官告文書,並三哥自傳聞事,亦旋旋抄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虎杖》:“﹝虎杖﹞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
(3).迴環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翠仙》:“言次,婢嫗連衿臂,旋旋圍遶之。”亦指團團而轉。 趙朴初 《柳營曲》:“看掌中輕舉翩翩,驚足尖急奏旋旋。”
頻頻。 唐 顧況 《焙茶塢》詩:“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柳眼
早春初生的柳葉如人睡眼初展,因以為稱。 唐 元稹 《生春》詩之九:“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宋 周邦彥 《蝶戀花·柳》詞:“愛日輕明新雪後,柳眼星星,漸欲穿窗牖。”《南宮詞紀·皂羅袍·閨怨》套曲:“柳眼新青浮動,漸千絲萬縷,染畫春工。”《紅樓夢》第七八回:“驚柳眼之貪眠,釋蓮心之味苦。” 陳三立 《寓園春集和伯純》:“枿根釋雪痕,柳眼碎煙纈。”
御園
即御苑。 唐 李紳 《憶春日曲江後許至芙蓉園》詩:“春風上苑開桃李,詔許看花入御園。” 清 厲鶚 《東城雜記·富景園》:“ 武林 城東曰 東園 者, 宋 御園也。”參見“ 御苑 ”。
才方
(1).甫,始。 宋 范仲淹 《奏議尹洙轉官》:“遷在鈐轄 安後 之上,才方半年,若就徐待制,又遷在部署 狄青 之上。”
(2).副詞。剛才。《秦並六國平話》卷下:“才方來到, 始皇 勑問:‘ 湘君 何神?’”
(3).副詞。方才,方始。 元 劉時中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本日交昏入庫府,直至起解時才方取。”《元典章·戶部四·嫁娶》:“理合斷付先夫。卻緣 楊福一娘 與 陳千十二 成親已及十年, 陸千五 並不曾爭告到官。直至 大德 元年正月日內於路迎見 楊福一娘 ,將本婦奪去,才方陳告。”
猶方才。 宋 朱熹 《苦雨詩》:“仰訴天公雨太多,纔方欲住又滂沱。”《元典章·兵部三·使臣不得騎馬入酒肆》:“或看探親知人等直至打禁鐘時後,纔方回站。” 明 孟稱舜 《死裡逃生》第三出:“纔方黑窣里見個人慌忙從那邊跑去。”
銀花
(1).白色的忍冬花,供藥用。《新唐書·地理志五》:“ 睦州 新定郡 土貢:文綾、簟、白石英、銀花、細茶。”《人民日報》1973.2.6:“這一年,共用工二百二十八個,採回蟲草、川貝、木通、銀花……等中草藥一百六十多種。”
(2).鏤銀作的花。 唐 白居易 《題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韻》:“錦額簾高卷,銀花盞慢巡。”《舊唐書·東夷傳·倭國》:“﹝婦人﹞束髮於後,佩銀花,長八寸,左右各數枝,以明貴賤等級。”《 * 詞話》第一回:“頭戴著一頂萬字頭巾,上簪兩朵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