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四首·其二原文
飲馬洞庭闊,連營笳吹聞。
南人知象主,漢表失鄱君。
斑竹祠邊水,蒼梧野外雲。
何時真下瀨,一試習流軍。
詩詞問答
問:雜感四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雜感四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雜感四首·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七
參考注釋
飲馬
(1).給馬喝水。《左傳·襄公十七年》:“ 衛 孫蒯 田於 曹 隧,飲馬於 重丘 ,毀其瓶。”《太平御覽》卷 * 二引《璅語》:“ 晉 治氏 女徒病,棄之。 舞嚚 之馬僮飲馬而見之。”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九:“第二天, 小王 邀 趙玉林 去找 郭全海 ,在 李 家的井邊,碰到了他,他正在飲馬。”
(2).謂使戰爭臨於某地;通過戰爭擴大疆土至某地。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子 北,師次於 郔 。 沉尹 將中軍, 子重 將左 子反 將右,將飲馬於 河 而歸。”《史記·秦本紀》:“ 德公 元年,初居 雍城 大鄭宮 ,以犧三百牢祠 鄜畤 。卜居 雍 ,後子孫飲馬於 河 。” 唐 沉下賢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郭公墓誌》:“ 代宗 初, 犬戎 飲馬 昆明 ,至於御溝。”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飲馬 揚子江 ,觸處見將才。”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連營
(1).紮營相連。《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帝聞 備 兵東下,與 權 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北史·宇文護傳》:“ 護 連營漸進,屯軍 弘農 。”
(2).指連綿不絕的營寨。 唐 李白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詩:“ 函谷 絶飛鳥, 武關 護連營。” 清 王省山 《秣陵紀事》詩:“沿江數十里,連營高壘起。”
(3).星名。《晉書·天文志上》:“貫索九星在其前,賤人之牢也……一曰連營,一曰天牢,主法律,禁暴強也。”
南人
(1).南方人。《論語·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南人,南國之人。” 唐 劉禹錫 《竹枝》詞之一:“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明 陳邦瞻 《宋史紀事本末·文謝之死》:“﹝ 孛羅 等﹞欲使跪, 天祥 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禮,可贅跪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廣賡虞之死》:“ 侍郎 性爽朗,少隨 文端公 居 兩江 久,習染南人風度。” 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據我所見,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
(2). 金 代對 漢 人的稱呼。《金史·輿服志下》:“初, 女直 人不得改為 漢 姓及學南人裝束。”
(3). 元 代對 南宋 人的稱呼。《元史·選舉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 漢 人、南人作一榜。”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克謹》:“台省要官皆北人為之, 漢 人、南人萬中無一二,其得為者不過州縣卑秩,蓋亦僅有而絶無者也。” 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至於 元 ,則人民截然分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漢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為他是最後投降的一夥。”
象主
指 印度 。以其地多象,故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序論》:“故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閒異術,服則橫巾右袒,首則中髻四垂,族類邑居,室宇重閣。” 杜甫 《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之四“ 勃律 天西采玉河, 堅昆 碧盌最來多” 清 錢謙益 註:“象主, 印度國 也。”
漢表
猶天表,天外。《水滸傳》第四回:“嵯峨仿佛接天關,崒嵂參差侵漢表。”《四遊記·玉帝設宴會群臣》:“ 長生 入園中,果見其樹,毫光衝漢表,紫霧入雲霄。”
斑竹
也叫“湘妃竹”。一種莖部有紫褐斑點的竹子,用於製作筆桿、拐杖及飾物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毛 * 《七律·答友人》
野外
離居民點較遠的地方
在野外工作的地質學家
何時
(1).什麼時候。表示疑問。《楚辭·九辯》:“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乾?”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寄書 龍城 守,君驥何時秣?”《宋史·岳飛傳》:“或問:‘天下何時太平?’”
(2).什麼時候。表示時間難以確定。 劉大白 《石下的松實》詩:“一棵松樹,落下許多松實;不知何時,被壓著一塊大石。”
下瀨
(1). 漢 代將軍名號。《漢書·南粵傳》:“故歸義 粵 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將軍,出 零陵 ,或下 離水 ,或抵 蒼梧 。”
(2).指水軍。 唐 李嶠 《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作》詩:“尚想 江陵 陣,猶疑下瀨師。” 唐 張仲素 《漲昆明池賦》:“獱獺呈形,有類於文身之俗;鳧鷖亂響,如習乎下瀨之師。”
(3).指下瀨船。 清 吳偉業 《桃核船》詩:“ 漢 家水戰習 昆明 , 曼倩 偷來下瀨橫。”詳“ 下瀨船 ”。
習流
(1).水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 吳 。” 司馬貞 索隱謂習流為“流放之罪人,使之習戰,任為卒伍,故有二千人。”然 徐天祐 《吳越春秋注·勾踐伐吳外傳》以為“ 笠澤 之戰, 越 以三軍潛涉,蓋以舟師勝,此所謂習流,是即習水戰之兵。” 顧炎武 《日知錄·史記注》亦以“習流謂士卒中之善泅者別為一軍。《索隱》乃曰流放之罪人,非也。”今從後說。亦謂熟習水性。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彼鋸牙而鉤爪,又巡 江 而習流。” 清 貝青喬 《咄咄吟》:“新募餘皇慣習流,分成偏伍聚江頭。”
(2).今從後說。亦謂熟習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