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堂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太古堂原文

堂據金山陰,磴道頗幽阻。

憑高緣俯虛,江景豁入睹。

庭中一古梅,因之名太古。

我往梅開才,我來梅謝久。

因悟菀與枯,翻掌無定所。

枯恆菀每慚,萬事堪絜矩。

詩詞問答

問:太古堂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太古堂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三

2. 謂往江浙經此

參考注釋

山陰

山坡背陰的一面;山的北側

磴道

登山的石徑。 南朝 宋 顏延之 《七繹》:“巖屋橋構,磴道相臨。” 唐 袁郊 《甘澤謠·懶殘》:“忽中夜風雷,而一峯頽下,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攔。” 元 揭傒斯 《尋舍弟將至東牢宿野店》詩:“入雲攀磴道,落日及村墟。”《明史·禮志一》:“臺高三尺有奇,周以石欄,陟降為磴道。”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巖洞窈窕,磴道紆折。” 郭沫若 《訪泰山雜詠·萬松亭遇雨》:“磴道千尋盡, 碧霞 鐵瓦紅。”

幽阻

(1).奧深險阻。亦指奧深險阻之地。 漢 傅毅 《雅琴賦》:“歷嵩岑而將降,睹鴻梧於幽阻。”《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乃分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元年》:“ 浙 東山海幽阻,可以計取,難以力攻。”

(2).幽深偏僻。 南朝 宋 謝靈運 《答范光祿書》:“山澗幽阻,音塵闊絶,忽見諸讚,嘆慰良多。” 宋 葉適 《奉賦德修西充大夫成都新園詠歸堂》之一:“誓言違市朝,卜宅近幽阻。”

憑高

登臨高處。 唐 李白 《天台曉望》詩:“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 渤 。” 前蜀 韋莊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詩:“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苦吟。” 明 劉基 《念奴嬌·紅樹》詞:“憑高凝睇, 赤城 相去不遠。”

亦作“ 憑高 ”。憑藉高處。 清 黃鷟來 《回瀾閣》詩:“河流此日望迴瀾,傑閣憑高縱大觀。” 清 黃鷟來 《文選樓懷古》詩:“不用凴高嘆陳跡,江山文藻自長存。”

太古

最古老的時代

翻掌

(1).比喻輕易迅速。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奇遇》:“須知執戟郎,滅 楚 封 齊 ,勳業如翻掌。”

(2).比喻翻來覆去。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枕又閒,衾又涼,睡不著,如翻掌。”

(3).比喻反覆無常。 明 邵璨 《香囊記·說親》:“世路多磨障,人事如翻掌。” 明 陳所聞 《賀新郎·題李明府如真逸我閣》套曲:“自古仙人愛樓居,任他世事如翻掌。”

定所

固定的住所、居處。 唐 戴叔倫 《海上別薛舟》詩:“自應無定所,還似欲相隨。” 宋 歐陽修 《玉樓春》詞:“朱闌夜夜風兼露,宿粉棲香無定所。”《儒林外史》第八回:“窮途流落,那有定所?”《三俠五義》第六八回:“劣兄出去閒游,毫無定所。”

萬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萬事如意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詩詞推薦

太古堂原文_太古堂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