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閣臣駐藏值軍興,方伯命兼蜀省仍。
匯報秋收九分勝,敬因農稔一心增。
不區滿漢同宣力,實慰旰宵各獻能。
民弗知兵欣足食,捷占士飽馬胥騰。
詩詞問答
問:《四川總督孫士毅奏報通省收成九分有餘詩以志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蒸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七十六
2. 去歲因廓爾喀侵擾後藏不得不用兵聲討而川省轉運 * 軍餉最關
參考注釋
閣臣
明 清 大學士的別稱。大學士入閣辦事,故稱。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閣臣兼掌部院,非舊規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國初沿 明 舊制,閣臣例不兼經筵。” 清 吳敏樹 《書謝御史》:“明日,上語閣臣:‘朕少時聞 謝御史 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
軍興
(1).謂徵集財物以供軍用。《周禮·地官·旅師》“平頒其興積” 漢 鄭玄 註:“縣官徵聚物曰興,今雲軍興是也。”
(2).指戰時的法令制度。《漢書·雋不疑傳》:“﹝ 暴勝之 ﹞以軍興誅不從命者,威振州郡。” 顏師古 註:“有所追捕及行誅罰,皆依興軍之制。”《後漢書·章帝紀》:“有不到者,皆以乏軍興論。” 李賢 註:“軍興而致闕乏,當死刑也。”
(3).軍事行動的開始。《商君書·墾令》:“而命其商人自給甲兵,使視軍興。”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一:“選壯軍興不為用,坐狂朝論無由陪。”《清史稿·禮志六》:“是時軍興,死事揚烈者踵起。”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匯報
綜合材料向上級(或民眾)報告
匯報工作
秋收
秋季收穫農作物。也指秋天所收穫的農作物
秋收大忙季節
今年的秋收比去年強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齊心;同心
萬眾一心
宣力
效力;盡力。《後漢書·楊琁傳論》:“若夫數將者,並宣力勤慮,以勞定功。”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鼎食萬鍾,宣力之弘報也。”《金史·阿鄰傳》:“﹝ 阿鄰 ﹞幼時嘗入宮, 熙宗 見而奇之曰:‘是兒他日必能宣力國家。’” 清 端方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然今日 中國 官制,實未整備,苟實行改革,則所須添置之新署,不知凡幾。為國宣力,何患無途。” 林紓 《致蔡元培書》:“蓋今公為 民國 宣力,弟仍 清 室舉人,交情固在,不能視若冰炭。”
旰宵
見“ 旰食宵衣 ”。
獻能
推薦有才能的人。《國語·晉語九》:“夫事君者……諫過而賞善,薦可而替否,獻能而進賢,擇材而薦之。”
知兵
通曉軍事。《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 論 武信君 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宣和遺事》後事:“ 女真 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哉?”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欲得知兵謀國之士,錯置職方,以參預帷幄之寄。”
足食
(1).食糧豐足。《孫子·九地》:“掠於饒野,三軍足食。” 晉 傅玄 《陳要務疏》:“夫家足食,為子則孝,為父則慈,為兄則友,為弟則悌,天下足食則仁義之教可不令而行也。” 明 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陸梳山居家制用》:“其有田少而用廣者,但當清心儉素,經營足食之路。”參見“ 足食足兵 ”。
(2).足夠吃,足夠食用。《左傳·宣公十二年》:“聞 晉 師既濟,王欲還,嬖人 伍參 欲戰。令尹 孫叔敖 弗欲,曰:‘昔歲入 陳 ,今茲入 鄭 ,不無事矣。戰而不捷, 參 之肉其足食乎?’” 晉 皇甫謐 《高士傳·老萊子》:“ 老萊子 亦隨其妻至於 江 南而止曰:‘鳥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