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孤懷丘壑里,拓落少人看。
不速三人盍,高歌萬里寒。
野雲籠薄醉,朔氣怯中單。
便索琅玕贈,平生欲語難。
詩詞問答
問:《龍周勩衛仲匡李顯國過吸和軒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何吾騶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寒韻
參考注釋
孤懷
(1).孤高的情懷。 唐 孟郊 《連州吟》:“孤懷吐明月,眾毀爍黃金。” 宋 曾鞏 《回樞密侍郎狀》:“孤懷易感,重誼難忘。” 胡惠生 《贈王亦梅》詩:“世事憑陵劫,孤懷寄落塵。”
(2).獨特的見識。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 班 氏閎識孤懷,不逮 子長 遠甚。” 孫中山 《<民報>發刊詞》:“求其斟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藥者,已不可見,而況夫孤懷閎識,遠矚將來者乎?”
丘壑
(1).山陵和溪谷。 宋 王安石 《九井》詩:“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虛。”
(2).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 清 方文 《廬山詩·白鶴觀》:“時時過 江 來, 廬山 訪丘壑。”
(3).鄉村;幽僻之地。《北史·魏收傳》:“不養望於丘壑,不待價於城市。” 宋 蘇軾 《乞罷學士除閒慢差遣札子》:“臣多難早衰,無心進取,得歸丘壑以養餘年,其甘如薺。”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遊春》:“你既無婚,我亦未娶。即圖同居丘壑,以結姻盟。”
(4).謂隱逸。 南朝 宋 謝靈運 《齋中讀書》詩:“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 金 王若虛 《茅先生道院記》:“予世之散人也,才能無取於人,而功名不切於己,雖寄跡市朝,而丘壑之念未嘗一日忘。” 清 方文 《訪林青仲兄弟》詩之二:“丘壑本繇性,漁樵豈為名。”
(5).喻困境。 宋 范仲淹 《進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與弟寘狀》:“伏望聖慈,特霑一命……使其幼孤,不墮丘壑,亦天地之造也。”
(6).喻深遠的意境。 宋 黃庭堅 《題子瞻枯木》詩:“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世祖御筆》:“上以武功定天下,萬幾之餘,遊藝翰墨,時以奎藻頒賜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 荊 、 關 、 倪 、 黃 輩所不到者。” 清 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而觀其或亭或臺,或牆或石,或竹或樹,半隱半露間,使遊人不覺其觸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斷難下手。”
拓落
(1) 失意;不得志
(2) 形容寬廣
少人
(1).輕視人。《鶡冠子·武靈王》:“少人而自至。” 陸佃 註:“狹人而自以為至。”
(2).少數人。《三國志·魏志·劉劭傳》:“賊眾新至,心專氣鋭。 寵 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進擊,不必能制。”
不速
謂未受邀請而突然來臨。 宋 王安石 《和耿天騭同游定林》詩:“道人深閉門,二客來不速。”《玉嬌梨》第一回:“今早見風日好,恐怕錯過花期,所以約了 蘇老先生 ,不速而至。” 力揚 《射虎者及其家族·白銀》詩:“大家正要磨亮斧頭,去採伐山毛櫸,卻來了兩位不速的尊貴的客人。”參見“ 不速之客 ”。
高歌
放聲歌唱;高唱
高歌猛進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朔氣
寒氣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樂府詩集·木蘭詩》
中單
亦作“中禪”。1.古時朝服、祭服的裡衣。 南朝 齊 王儉 《公府長史朝服議》:“並同備朝服。中單、韋舃率由舊章。”《隋書·禮儀志六》:“公卿以下祭服,里有中衣,即今中單也。”《漢書·江充傳》“ 充 衣紗縠襌衣” 唐 顏師古 註:“若今之朝服中襌也。”
(2).泛指汗衫。《太平御覽》卷四○三引 晉 虞預 《會稽曲錄》:“民有弟用兄錢者,未還之,嫂詣 弘 訴之, 弘 賣中單為叔還錢。”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卷中:“汗衫,蓋三代之襯衣也。《禮》曰中單。 漢高祖 與 楚 交戰,歸帳中,汗透,遂改名汗衫。”
便索
就;就要。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既然夫人不與,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只今日便索告辭。”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小生也去院裡做一番子弟。今日約了朋友弟兄,便索去走一遭也。”《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一到家中,此事便索罷休,悔之何及。”
琅玕
(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漢· 張衡《四愁詩》
(2) 傳說和神話中的仙樹,其實似珠;比喻珍貴、美好之物
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山海經》
(3) 翠竹的美稱
剖劈青琅玕,家家蓋牆屋。——唐· 白居易詩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語難
謂因憤激而出語艱澀,說話不流利。《莊子·說劍》:“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説之。” 陸德明 釋文:“語難,如字。艱難也;勇士憤氣積於心胷,言不流利也。”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環寇之師,殆且十萬,瞋目語難,自以為武人,不肯循法度。頡頏作氣勢,竊爵位自尊大者,肩相磨、地相屬也。” 宋 劉敞 《與吳九論武學書》:“夫縵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按劍而疾視者,此所謂勇力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