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瀾閣原文
四庫鈔書蕆次第,因之絜矩到南邦。
班傭此實官帑發,盧徑彼殊眾力扛。
袞鉞必公慎取捨,淄澠細辨斥蒙厖。
范家天一於斯近,幸也文瀾乃得雙。
詩詞問答
問:題文瀾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文瀾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文瀾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江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六
2. 壬寅秋以四庫全書分弆文淵文溯文源文津四閣者已次第就蕆因思江浙為人文淵藪宜令廣布流傳敕發內帑雇覓書手再繕全書三分安置揚州之文匯金山之文宗及此杭州之文瀾三閣俾東南士子得就近觀摩並有旨令不必靳固準願鈔寫者鈔寫但不可致錯亂遺失以昭我國家藏書美備教思無窮之至意
參考注釋
四庫
我國古代宮廷藏書的地方,分庫收藏經、史、子、集四部類圖書
次第
依一定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之一)》
次第花開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南邦
南國;南方。《詩·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定 申伯 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漢 焦贛 《易林·復之大畜》:“南邦大國,鬼魅滿室。讙聲相逐,為我行賊。” 元 揭徯斯 《送也速答兒赤序》:“國家臣妾萬邦,南邦為一,餘六十年而教化不興,風俗日壞,奸宄屢作者,任法律而務財用也。”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南邦存亡呼吸, 向 ( 向榮 )軍既不能援, 陳金綬 盛保 所帶官軍,尚不知行抵何處。” 劉師培 《文說·宗騷篇》:“考其職掌,是屬清廟之官,列彼禮文,半雜南邦之典。”
官帑
國庫;國庫里的錢財。 元 盧琦 《惠安道中》詩:“ 龍山 兵火後,百里總蕭疎。官帑需新賦,公田索舊租。” 明 唐順之 《建陳渡石橋記》:“其財取諸願助之家,而不費官帑之一錢;其力取諸傭食之夫,而不勞公徭之一卒。”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回是拚命尊 孔 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動搖起來,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書籍來了。”
眾力
(1).眾人之力。《書·湯誓》:“ 夏王 率遏眾力,率割 夏 邑。”《管子·君臣下》:“故智者假眾力以禁強虐,而暴人止。” 唐 杜甫 《石犀行》:“修築隄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元 方回 《秋大熱上七里灘》詩:“一檣合眾力,至數十輩俱。”
(2).特指兵力。《南史·張暢傳》:“ 彭城 眾力雖多,軍食不足。”《宋書·殷孝祖傳》:“時普天同逆……鹹欲奔散。 孝祖 忽至,眾力不少,並傖 楚 壯士,人情於是大安。”
袞鉞
謂褒貶。古代賜袞衣以示嘉獎,給斧鉞以示懲罰,故云。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袞鉞中嚴於筆削,絲綸下逮於兜離。” 梁啓超 《上鄂督張制軍書》:“上畏昊天之視聽,下思良史之袞鉞,則亡羊補牢,今猶可及。”
公慎
公正謹慎。 唐 陳子昂 《座右銘》詩:“從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
取捨
採取或捨棄;選擇
取捨得當
淄澠
(1). 淄水 和 澠水 的並稱。皆在今 山東省 。相傳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則難以辨別。《戰國策·齊策六》:“黃金橫帶而馳乎 淄 澠 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呂氏春秋·精諭》:“ 孔子 曰:‘ 淄 澠 之合者, 易牙 嘗而知之。’” 清 吳偉業 《贈松江別駕日照安肇開》詩:“二水 淄 澠 杯酒合,三山樓觀畫圖裝。”
(2).比喻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渾然千里, 淄 澠 一亂。” 倪璠 註:“喻當時貴賤混亂,盡被擄辱矣。”《舊唐書·馬懷素傳》:“或古書近出,前志闕而未編;或近人相傳,浮辭鄙而猶記。若無編録,難辨 淄 澠 。” 清 阮元 《與友人論古文書》:“ 元 嘗取以置之兩 漢 書中誦之擬之, 淄 澠 不能同其味,宮徵不能壹其聲,體氣各殊,弗可強已。”
天一
(1).謂與天合而為一。《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註:“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
(2).星名。《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張守節 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鬭,知人吉凶者也。”
(3).神名。《史記·封禪書》:“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太一 ’。”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曰:“ 天一 、 太一 , 北極神 之別名。”
(4).太歲的別名。《廣雅·釋天》:“天一……太歲也。”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太歲考上》“論太歲之名有六名異而實同”。
於斯
同“ 於此 ”。《楚辭·漁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嘗從事於斯矣。”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 漢 之得材,於斯為貴。” 南朝 梁 任昉 《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
文瀾
文章的波瀾。 明 何景明 《六子詩·邊太常貢》:“芳詞灑清風,藻思興文瀾。” 趙朴初 《悼郭沫若同志》詩:“ 殷 契深功探史闕, 屈 騷妍演壯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