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皆與時行,吾斯未能信。
士子有當憂,憂在不如舜。
至哉伊洛傳,為發前聖蘊。
先儒固所師,未暇窮詁訓。
詩詞問答
問:《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四》的作者是誰?答:姚樞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姚樞的名句有哪些?答:姚樞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參考注釋
與時
追逐時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 好廢舉,與時轉貨貲。” 裴駰 集解:“與時,謂逐時也。”
士子
(1).男子的美稱,多指年輕人。《詩·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毛 傳:“偕偕,強壯貌。士子,有王事者也。” 鄭玄 箋:“朝夕從事,言不得休止。”
(2).士大夫官僚階層。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孔稚珪違制啟假事》:“臣聞禁憲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觸網斯及。蓋所以崇威闡法,下肅上尊。”
(3).學子;讀書人。《北齊書·辛術傳》:“ 天保 末, 文宣 嘗令 術 選百員官,參選者二三千人, 術 題目士子,人無謗讟,其所旌擢,後亦皆致通顯。” 唐 杜甫 《別董頲》詩:“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明 葉憲祖 《鸞鎞記·催試》:“今當大比之年,士子們紛紛上京應舉。” 魯迅 《朝花夕拾·五猖會》:“賽會雖然不象現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
(4).豪門士族的子弟。《文選·沉約<恩倖傳論>》:“且士子居朝,鹹有職業。雖七葉珥貂,見崇 西漢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東方朔 為黃門侍郎,執戟殿下。郡縣掾吏,並出豪家;負戈宿衛,皆由勢族。非若晚代分為二塗者也。” 李善 註:“二塗謂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賤職,庶族不涉清階。” 劉良 註:“晚代謂 魏 晉 也。士與人異品雜用,故云二塗。”
(5).將士家的子弟。《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帝輒優文答報”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曰:“是後大發士息,及取諸國士。 植 以近前諸國士息已見發,其遺孤稚弱,在者無幾,而復被取,乃上書曰:‘……國有士子,合不過五百人,伏以為三軍益損,不復賴此。’”
有當
猶言有定數。《楚辭·九歌·大司命》:“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
適合;合宜。 魯迅 《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惟歷史殊特,異乎 歐 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應遠據前史,更立新圖,確有本抵,庶幾有當。”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伊洛
(1).亦作“ 伊雒 ”。 伊水 與 洛水 。兩水匯流,多連稱。亦指 伊 洛 流域。《國語·周語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韋昭 註:“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嶺 。 禹 都 陽城 , 伊 洛 所近。”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 伊 洛 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唐 杜甫 《北征》詩:“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澠池》詩:“我昔初官便 伊 洛 ,當時意氣尤驕矜。” 清 葉襄 《禹陵》詩:“泉源留儉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學。參見“ 伊洛之學 ”。
前聖
古代聖賢。《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漢 班固 《東都賦》:“夫大 漢 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由數朞而創萬代。蓋六籍所不能談,前聖靡得言焉。”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粲粲 元道州 ,前聖畏後生。”
先儒
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先儒所傳,皆不其然。”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先儒解釋皆云: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辨經》:“先儒所見,適與前人暗合,而非有所祖述。”《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匡超人 道:‘……此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 匡子 之神位”。’ 牛布衣 笑道:‘先生,你此言誤矣!所謂“先儒”者,乃已經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稱呼?’”
未暇
謂沒有時間顧及。 漢 張衡 《東京賦》:“因 秦 宮室,據其府庫,作 洛 之制,我則未暇。” 漢 劉楨 《雜詩》:“馳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 鏡機子 曰:﹞‘此餚饌之妙也,子能從我而食之乎?’ 玄微子 曰:‘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閒哉!”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如右所言,大抵關於種類,而於情偽得失,未暇論也。”
詁訓
(1).解釋古語。《後漢書·桓譚傳》:“博學多通,徧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 李賢 注引《說文》:“詁,訓古言也。” 唐 楊炯 《<王勃集>序》:“於是編次《論語》,各以羣分,窮源造極,為之詁訓。” 郭沫若 《集外·<管子集校>敘錄》:“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張嵲 《讀管子》一文最見功力,其文雖不足四百字,而詁訓精確,洞見閫奧。”
(2).古語的意義。 晉 郭璞 《<爾雅>序》:“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 宋 歐陽修 《尹源字子漸序》:“君之名 源 ,而字 子淵 。夫源發於淵,深且止也,於詁訓不類,又無所表發其名之美,甚非稱。” 清 曾國藩 《書<學案小識>後》:“ 惠定宇 、 戴東原 之流,鉤研詁訓,本 河間獻王 實事求是之旨,薄 宋 賢為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