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日德州觀燈火原文
燕九過應燈火收,何當繼照賞陵州。
疆連日翼陳宜聽,幼挈老扶來不謀。
西漆南油齊屬目,緣竿走索訝纏頭。
吾民樂即吾心樂,紀載從他故事留。
詩詞問答
問:正月廿日德州觀燈火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正月廿日德州觀燈火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正月廿日德州觀燈火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八
參考注釋
九過
九種過失。
燈火
泛指亮著的燈燭
何當
(1).猶何日,何時。《玉台新詠·古絕句一》:“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心近,何當暫忘。” 唐 李商隱 《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 郁達夫 《奉懷》詩:“何當剪燭 江 南墅,重試清談到夜分。”
(2).猶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詩:“聞説 唐生 子孫在,何當一為問窮通?” 宋 蘇軾 《龜山辯才師》詩:“何當來世結香火,永與名山供井磑。”
(3).猶安得,怎能。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詩:“帝鄉北近日, 瀘口 南連蠻。何當遇 長房 ,縮地到京關。” 宋 王安石 《次韻答陳正叔》之二:“何當水石他年住,更把韋編靜處開。” 清 錢謙益 《玉堂雙燕行送劉晉卿趙景之兩太史謫官》詩:“何當鳴梧比丹鳳,且願銜花效黃雀。”
(4).猶何況。 唐 王昌齡 《江上聞笛》詩:“不知誰家子,復奏 邯鄲 音,水客皆擁棹,空霜遂盈襟。羸馬望北走,遷人悲 越 吟。何當邊草白,旌節 隴 城陰。” 宋 蘇軾 《無題》詩:“年光與時景,頃刻互衰變。何當血肉身,安得常強健!” 明 陳所聞 《金落索·閨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靈藥,風雨何當憶故人?”
(5).猶合當,應當。 唐 杜甫 《畫鷹》詩:“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純》詩:“明時正欲精蒐選,榮路何當力薦延。”京劇《雁門關》第一場:“決勝千里辨輸贏,單注著 黃巢 今日何當敗。”
(6).猶何嘗。 晉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連日
連續幾天
連日下雪
扶來
亦作“ 扶徠 ”。亦作“扶犁”。傳說為 伏羲 樂名。《通典·樂一》:“ 伏羲 樂曰《扶來》,亦曰《立本》。” 宋 羅泌 《路史·後紀三·炎帝上》:“乃命 邢天 作《扶犂》之樂,制《豐年》之詠。” 羅苹 註:“扶犂,一作‘扶來’,即 伏羲 之《鳳來》。來、犂古同音爾。” 宋 羅泌 《路史·後紀一·太昊》:“長離徠翔,爰作荒樂,歌《扶徠》,詠網罟,以鎮天下之人。” 羅苹 註:“《扶徠歌》,即《鳳來》之頌,乃 神農 之《扶犂》也。扶、鳳,來、犂,音相同爾。” 明 張居正 《答應天撫院書》:“不肖鄙朴不文,亦宜歌《扶徠》,頌盛德,以為觴侑。”
不謀
(1).不商量。《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文選·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三千景附,八百不謀。” 李善 註:“不謀同辭,不期同時,一朝會 武王 於郊下者八百諸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會有買妾者,急貨之。妻以其不謀故,罪 柴 ,益遷怒女,詬駡益毒。”
(2).不謀求。《書·盤庚中》:“汝不謀長,以思乃災,汝誕勸憂。”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十二:“忠臣率志,不謀其報。”
(3).不合,不符。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以注說改正文例》:“ 段玉裁 氏曰……以上諸條,皆因先用注説改正文,又用已改之正文改注,於是字與義不謀,上與下不貫矣。”
西漆
產於西方的漆。漆實可采蠟,燃以照明。 南朝 梁簡文帝 《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 安息 ,蠟出 龍川 。” 明 夏完淳 《寒燈賦》:“酌南油而輝滿,燃西漆而光懸。”
屬目
同“矚目”,注視
緣竿
古代百戲雜技中的爬竿節目。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曹西士上竿詩》:“赴鎮之日,朝紳置酒以餞,適有呈緣竿伎者。” 清 翟灝 《通俗編·俳優》:“《文選·西京賦》:‘ 都盧 尋橦。’注引《漢書音義》:‘ 都盧 體輕善緣。’此即今緣竿戲也。”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白須老臣的講道,矮胖侏儒的打諢,王是早已聽厭的了;近來便是走索、緣竿、拋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戲,也都看得毫無意味。”
走索
走繩
纏頭
(1) 指古代藝人把錦帛纏在頭上作裝飾
(2) 演畢,客人贈藝人的錦帛;後作為送給藝人禮物的通稱
五陵少年爭纏頭。——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3) 回族人以白布包頭
民樂
民間的音樂
紀載
即“記載”
或有紀載。——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未有紀載。——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故事
(1) 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奉行故事
虛應故事
(2)
(3) 掌故,典故
(4) 舊事,先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宋· 蘇洵《六國論》
(5) 用作講述的事情,凡有情節、有頭有尾的皆稱故事
民間故事
英雄故事
(6) 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主題的情節,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