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涵虛朗鑒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賦得涵虛朗鑒原文

天水涵虛處,襟懷朗鑒餘。

際空常澹澹,照物祇如如。

目遠隨飛鳥,心閒玩戲魚。

碧猶喜雲斂,紋不藉風舒。

信是得神畫,堪通論政書。

憑闌適幾暇,絜矩每開予。

詩詞問答

問:賦得涵虛朗鑒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賦得涵虛朗鑒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賦得涵虛朗鑒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涵虛

指水映天空。 唐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孕化晨陽吐,涵虛宵象懸。” 明 夏完淳 《觀濤》詩:“涵虛萬頃皆一色,水面隱隱鮫人啼。”

襟懷

胸襟;胸懷;心胸

襟懷坦白

朗鑒

明鏡。 晉 陸機 《君子行》:“朗鑒豈遠假,取之在傾冠。”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遯》:“使夫承蘭風以傾柯,擢清波以遣穢者,若沉景之應朗鑒,方圓之赴規矩。” 唐 李白 《送楊少府赴選》詩:“羣賢無邪人,朗鑒窮清深。”

澹澹

水波蕩漾的樣子

澹澹的湖面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魏· 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如如

(1).佛教語。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如,理的異名。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三:“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壇經·行由品》:“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

(2).佛教語。指永恆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讀禪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宋 蘇軾 《濁醪有妙理賦》:“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語。引申為永存,常在。 唐 賈島 《寄無得頭陀》詩:“落澗水聲來遠遠,當空月色自如如。”《西遊記》第九九回:“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4).恭順儒雅貌。 元 劉致 《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説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明 陳所聞 《雙調玉抱肚·懷李如真》曲:“如如風範,幸龍門當年得攀。” 清 惲敬 《答方九江》:“前過 九江 ,留數日,視署舍如山居,僚屬循循如如,文學掌故,甚善甚善。”

(5).絡繹不絕。《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清 郝懿行 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詞詞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癢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兒里骨轆轆地雷鳴,眼懸懸地專盼著人來請。”

飛鳥

(1).會飛的鳥類。亦泛指鳥類。《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呂氏春秋·功名》:“樹木盛則飛鳥歸之。”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惕飛鳥之跱衡。”

(2).指古代藏鉤遊戲中不固定屬於哪一方的人。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貶誤》:“《風土記》曰:藏鉤之戲,分二曹以校勝負。若人耦則敵對,若奇則使一人為游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名為飛鳥。”

玩戲

(1).開玩笑。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有 王子溶 者,為 浙東 倉司官屬,郡宴必與提舉者同席,陵忽玩戲,無所不至。”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二:“﹝高人逸士﹞溢為小詞而間及於脂粉之間,所謂滑稽玩戲,聊復爾爾者也。” 明 宋濂 《呂府君墓志銘》:“人命至重,豈玩戲具耶?”

(2).演戲;唱戲。《紅樓夢》第五四回:“如今這小戲子又是那有名玩戲的人家的班子,雖是小孩子,卻比大班子還強。”《紅樓夢》第六六回:“他家請了一起玩戲的人,也都是好人家子弟。”

不藉

(1).不憑藉;不依靠。 清 王韜 《淞隱漫錄·三怪》:“ 濟南 李大 ,業負販。捷足善走,自南詣北,往往不藉舟車。”

(2).不顧惜。 唐 布燮 《聽妓洞雲歌》:“ 嵇叔夜 鼓琴飲酒無閒暇;若使當時聞此歌,拋擲《廣陵》都不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你是為人須為徹,將衣袂不藉。”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是得

猶言是好。《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大伯子許多年紀,如今説親,説甚么人是得?”

論政

議論政事。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上在東宮,嘗與諸侍讀並 叔文 論政。”《宋史·張方平傳》:“朕欲卿與 韓絳 共事,而卿論政不同。”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四節:“ 孔子 之論政,雖有所謂大同之世,太平之治,其所雅言者,總不出上天下澤,羣臣大防。”

憑闌

見“ 憑欄 ”。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詩詞推薦

賦得涵虛朗鑒原文_賦得涵虛朗鑒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