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陳志行寺正

作者:李正民 朝代:宋代

挽陳志行寺正原文

昔日陵陽接俊游,松蘿崇好重綢繆。

青衿共處披黃卷,黑髮相看到白頭。

苕水卜鄰方有志,青山埋玉竟難留。

飄零更覺親朋少,東望新阡涕淚流。

詩詞問答

問:挽陳志行寺正的作者是誰?答:李正民
問:挽陳志行寺正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挽陳志行寺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參考注釋

昔日

以前;往日

用於昔日。——三國蜀· 諸葛亮《出師表》

非昔日之樂。——元、 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陵陽

(1).即 陵陽子明 。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使五帝先導兮,反 太一 而從 陵陽 。”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仙人 陵陽子明 也。”《文選·郭璞<遊仙詩>之六》:“ 陵陽 挹丹溜, 容成 揮玉杯。” 李善 註:“《列仙傳》曰:‘ 陵陽子明 者, 銍鄉 人也,好釣魚,於 涎溪 釣得白魚,腸中有書,教 子明 服食之法。’”

(2).山名。在今 安徽 石台 北。一說在 宣州 城內。相傳為 陵陽子明 得仙之地。《文選·謝朓<郡內登望>詩》:“山積 陵陽 阻,溪流 春穀 泉。” 李善 注引 沉約 《宋書》:“ 陵陽子明 得仙於 廣陽縣 山。”參見“ 陵陽山 ”。

(3).古曲名。《文選·嵇康<琴賦>》:“紹《陵陽》,度《巴人》。” 李善 註:“ 宋玉 《對問》曰:‘既而曰《陵陽》、《白雪》,國中唱而和者彌寡。’” 呂向 註:“《陵陽》、《巴人》,並曲名。”

俊游

見“ 俊游 ”。

亦作“ 俊游 ”。快意的游賞。 宋 秦觀 《望海潮》詞:“ 金谷 俊游, 銅駝 巷陌,新晴細履平沙。” 宋 陸游 《自詠》詩:“三十年前接俊游,即今身世寄 滄州 。” 清 龔自珍 《綺寮怨》詞:“江東俊游今倦,被怨曲撥起情怎禁?”

松蘿

亦作“ 松羅 ”。1.即女蘿。地衣門植物。體呈絲狀,直立或懸垂,灰白或灰綠色,基部多附著在松樹或別的樹的樹皮上,少數生於石上。可入藥,有祛寒退熱的作用。《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於松上” 毛 傳:“女蘿、兔絲,松蘿也。” 唐 黃滔 《敷水盧校書》詩:“宅帶松蘿僻,日唯猿鳥親。”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四·松蘿》:“松蘿能平肝邪、去寒熱,同瓜蒂諸藥則能吐痰。”

(2).借指山林。 唐 王維 《別輞川別業》詩:“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羅。” 唐 孟郊 《擢第後東歸書懷》詩:“松蘿雖可居,青紫終當拾。” 宋 蘇軾 《杜處士傳》:“古人有三聘而起松蘿者,迫實用也。”

(3).茶名。因產於 安徽省 歙縣 松蘿山 ,故名。 明 許次紓 《茶疏·產茶》:“若 歙 之松羅, 吳 之虎邱, 錢唐 之龍井,香氣穰郁,並可雁行。”

崇好

(1).促成和睦關係。《後漢書·孔融傳》:“昔 廉 藺 小國之臣,猶能相下; 寇 賈 倉卒武夫,屈節崇好。”

(2).增添美色。《三國志·吳志·華覈傳》:“且美貌者不待華采以崇好,艷姿者不待文綺以致愛。”

崇尚愛好。《魏書·陸子彰傳》:“ 子彰 崇好道術,曾患重疾,藥中須桑螵蛸, 子彰 不忍害物,遂不服焉。”

綢繆

(1) 緊密纏縛

綢繆束薪。——《詩·唐風·綢繆》

(2) * ;情意深厚

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吳質《答東阿王書》

綢繆之旨,有同骨肉。——盧湛《贈劉琨一首並書》

青衿

(1).青色交領的長衫。古代學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息絲布啟》:“青衿宜襲,書生無廢學之詩;春服既成,童子得 雩 沂 之舞。”《新唐書·禮樂志九》:“其日,鑾駕將至,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師考補博士弟子員。這領青衿不為希罕,卻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滿城都傳遍了。”

(2).借指學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書·逸士傳·李謐》:“方欲訓彼青衿,宣揚墳典。” 唐 楊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絳帳語道,青衿質疑。”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身列青衿,敗檢釀命。”自註:“科舉時稱秀才為青衿。”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明 以來之文臣不為公侯,必待艱難考試乃得青衿。”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蘇軾 《坤城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小兒隊》:“青衿旅進,雖末技而畢陳;黃屋天臨,知下情之無壅。”

共處

相處(如在一項活動或經歷中)

黃卷

(1).書籍。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雜碎故事,蓋是窮巷諸生,章句之士,吟詠而向枯簡,匍匐以守黃卷者所宜識。” 楊明照 校箋:“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汁染之防蠹,故稱書為黃卷。”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黃卷之中,聖賢備在。”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黃卷看來消白日,朱絃動處引清風。”

(2).指記錄官吏功過,考核能否稱職的專門文書。 唐 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黃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仇兆鰲 注引《唐會要》:“ 天寶 四載十一月,勅御史依舊置黃卷,書闕失,每歲委知雜御史長官比類能否,送中書門下,改轉日褒貶。”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於是臺院長白雜端曰:‘舉事。’則舉曰:‘某姓侍御史有某過,請準條。’主簿書之。”

(3).詔敕。 宋 陸游 《乞致仕札子》二:“萬簽黃卷,悵已負於初心;十具烏犍,冀獲安於故里。”

(4).指道書或佛經。因佛道兩家寫書用黃紙。 唐 皎然 《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崑山寺白鶴觀亦清道人並沉道士》詩:“耳目何所娛,白雲與黃卷。”

黑髮

黑色頭髮。表示年輕有活力。 晉 葛洪 《神仙傳·泰山老父》:“遇有道者,教臣絶穀……臣行之,轉老而少,黑髮更生,齒落復出,日行三百里,臣今一百八十歲矣!” 唐 王建 《贈溪翁》詩:“應得丹砂力,春來黑髮新。” 唐 姚合 《酬萬年張郎中見寄》詩:“黑髮年未盡,滄江歸去遲。”

相看

親自觀看(多用於相親)

明日接迎春家去住兩日,以備人家相看。——《紅樓夢》

白頭

(1) 白頭髮,多指年老

少白頭

白頭到老

(2) 老年

(3) 不署名的

白頭帖子(不署名的字帖兒)

白頭材料

苕水

(1).水名。在今 陝西省 境內。《山海經·西山經》:“ 龍首之山 ,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 苕水 在焉。東南流注於 涇水 ,其中多美玉。”

(2).水名。在今 浙江省 境內。《山海經·南山經》:“ 浮玉之山 …… 苕水 出於其陰,北流注入 具區 ,其中多鮆魚。” 唐 靈一 《於潛道中呈元八處士》詩:“ 苕水 灘行淺, 潛州 路漸深……不知 天目 下,何處是雲林。” 宋 蘇軾 《表忠觀碑》:“ 天目之山 , 苕水 出焉。龍飛鳳舞,萃於 臨安 。”參見“ 苕溪 ”。

卜鄰

(1).選擇鄰居。《左傳·昭公三年》:“且諺曰:‘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二三子先卜鄰矣。” 杜預 註:“卜良鄰。” 唐 杜甫 《寄贊上人》詩:“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

(2).向他人表示願為鄰居。 宋 王安石 《送陳諤》詩:“鄉閭孝友莫如子,我願卜鄰非一日。” 宋 徐鉉 《稽神錄·陸洎》:“惟君與我有緣,他日必當卜鄰。”

有志

有志向;有志氣。《禮記·禮運》:“ 孔子 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漢 王粲 《詠史》:“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唐 韓愈 《送區冊序》:“﹝ 區冊 ﹞入吾室,聞詩書仁義之説,欣然喜,若有志於其間也。” 孫中山 《勸告北軍將士宣言書》:“ 民國 新成,時方多事,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

青山

長滿綠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埋玉

(1).埋葬有才華的人。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庾文康 亡, 何揚州 臨葬云:‘埋玉樹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梁書·陸雲公傳》:“不謂華齡,方春掩質,埋玉之恨,撫事多情。” 唐 宋之問 《祭杜學士審言文》:“名全每困於鑠金,身沒誰恨其埋玉。” 宋 陸游 《傅正議墓志銘》:“公雖埋玉有餘馨,印授三品告諸冥。”

(2).埋葬女子。《花月痕》第二回:“亭外孤墳三尺,春時葬花於此,或傳某校書埋玉之所。”

(3).祭神的一種儀式。 唐 李嶠 《汾陰行》詩:“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

飄零

(1) (花葉等)凋謝脫落;飄落

黃葉飄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親朋

親友

至愛親朋

新阡

新築的墓道。 唐 崔融 《韋長史輓詞》:“京兆新阡闢, 扶陽 甲第空。” 唐 杜甫 《故武衛將軍輓詩》之三:“哀輓 青門 去,新阡 絳水 遠。” 明 王世貞 《將軍行》:“田園億千疆,各自稱新阡;生為眾人恨,死為新鬼憐。”

涕淚

(1).鼻涕和眼淚。亦專指眼淚。 漢 王粲 《贈蔡子篤》詩:“中心孔悼,涕淚漣洏。”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絶,目猶爛然。” 宋 司馬光 《送張兵部知遂州》詩:“聞道 西州 遺畫像,使我涕淚空霑衣。”《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他就接連不斷地打了無數的噴嚏,鬧得涕淚交流。”

(2).涕淚俱下;哭泣。《三國志·魏志·趙王乾傳》“ 黃初 二年,進爵,徙封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為阿翁。 帝 謂 良 曰:‘我汝兄耳!’ 文帝 又愍其如是,每為涕淚。” 唐 杜甫 《 * 送韋二少府匡贊》詩:“古往今來皆涕淚,斷腸分手各風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紉針》:“妻攜女歸告兩弟。兩弟任其涕淚,並無一詞肯為設處。”

詩詞推薦

挽陳志行寺正原文_挽陳志行寺正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