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許侯內召歌

作者:王樵 朝代:明代

喜許侯內召歌原文

義門鄭氏稱浦江,儒門許氏稱東陽。

潛德徐開道脈長,吾侯早發應文昌。

有道施為自不常,兩邑愛戴如桐鄉。

吾邑陰多召伯棠,花種河陽滿縣香。

父老時登節愛堂,兕觥稱壽祝無疆。

共言仁政天降康,侯德難酬矢不忘。

本由婺女星降祥,璽書徵召簡賢良。

侯今執法紫微旁,香案從容侍玉皇。

青瑣對拜稱夕郎,蘭台簪筆推南床。

侯才八面皆可當,一朝建白驚四方。

指陳大計何琅琅,盡將民隱達岩廊。

坐令斯世躋虞唐,謨烈長垂青史光。

詩詞問答

問:喜許侯內召歌的作者是誰?答:王樵
問:喜許侯內召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樵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陽韻

參考注釋

義門

(1).舊謂尚義的門族。《新唐書·孝友傳·裴敬彝》:“曾祖 子通 , 隋 開皇 中以太中大夫居母喪,哭喪明,有白烏巢冢樾。兄弟八人皆有孝名,詔表門闕。世謂義門 裴氏 。”

(2).舊時為表彰尚義之家而建立的牌坊。《宋史·孝義傳·陳兢》:“ 伯宣 子 崇 為 江州 長史,益置田園,為家法戒子孫,擇羣從掌其事,建書堂教誨之。 僖宗 時嘗詔旌其門, 南唐 又為立義門,免其徭役。”

儒門

(1).猶儒家。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況未嘗履 墨 塗,出儒門,吐論數千萬言,宜為妖變。”《後漢書·鄭范陳賈等傳贊》:“中世儒門, 賈 、 鄭 名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典雅者,鎔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

(2).泛指讀書人家。 清 李漁 《閒情偶寄·器玩·制度》:“柴可扉也,取柴之入畫者為之,使踈密中窾,則同一扉也,而有農戶儒門之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本軍師生長儒門,原非素習征戰。”

東陽

(1).古邑名。 春秋 魯 地。在今 山東省 費縣 境。《左傳·哀公八年》:“ 吳 師克 東陽 而進,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齊 地。在今 山東省 臨胊縣 境。《左傳·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東陽 而遂圍 萊 。” 杜預 註:“ 東陽 , 齊 竟上邑。”

(3).古邑名。 戰國 楚 地。在今 江蘇省 盱眙縣 境。《國語·楚語上》:“若資 東陽 之盜使殺之,其可乎?” 韋昭 註:“ 東陽 , 楚 北邑。”

(4).古地區名。 春秋 晉 地。相當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東 邢台 、 邯鄲 一帶。《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吳 略 東陽 。” 杜預 註:“ 東陽 , 晉 之 山 東邑, 魏郡 廣平 以北。”

(5).古地區名。 戰國 趙 地。《韓非子·初見秦》:“以 代 、 上黨 不戰而畢為 秦 矣, 東陽 、 河 外不戰而畢反為 齊 矣。” 陳奇猷 集釋引 鮑彪 曰:“ 東陽 屬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漢 東陽侯 張相如 。《漢書·賈誼傳》:“於是天子議以 誼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東陽侯 、 馮敬 之屬盡害之。” 顏師古 註:“ 東陽侯 , 張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賈》:“上既悅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與 東陽 ,道既擯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沉約 。因其曾為 東陽 守,故稱。 宋 曹組 《驀山溪·梅》詞:“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 東陽 也,試問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詞:“風流漸懶,但詩惱 東陽 ,病添 中散 。”參見“ 東陽銷瘦 ”。

(8).複姓。 南朝 宋 有 東陽無疑 。

潛德

謂不為人知的美德。 漢 劉歆 《遂初賦》:“□幽潛德,含理神兮。” 宋 薛季宣 《答陳同甫書》:“發潛德之幽光,某愧焉多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固由聖主名臣表揚潛德,而 忠端 靈爽至於三百年後,猶足以感天地而動風雨。”

道脈

猶道統。 元 戴良 《哭汪遯齋二十四韻》:“儒言存道脈,野趣任天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接 洙 泗 之淵源,擬荷千秋之擔。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顏元 《存學編·上太倉陸桴亭先生書》:“庶幾衍道脈於不墜,續真宗於不差。”

文昌

(1).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狀。《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南史·宋紀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為彗,入文昌,貫五車。”

(2).指星神。《楚辭·遠遊》:“後文昌使掌行兮,選署眾神以並轂。”

(3).特指文昌宮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舊時傳說主文運,故俗又稱文曲星或文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稱文昌司命雲。傅會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欽天監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鴻儒為文明之助。”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故自戊辰至於醜五科狀元……珠聯璧合,名應文昌,非偶然也。”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今之學塾於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稱為天神。”參見“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續新齊諧·牟尼泥》:“生死隸東嶽,功名隸 文昌 。”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陰騭誦 文昌 。”參見“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僕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懷》:“禮闈通政本,文昌總國鈞。” 唐 韓愈 《舉韋顗自代狀》:“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舉, 顗 宜當之。” 前蜀 韋莊 《南省伴直》詩:“文昌二十四仙曹,盡倚紅簷種露桃。” 宋 蘇轍 《生日謝表》之二:“時當生育,情方切以懷親;職貳文昌,恩忽驚於捧詔。”參見“文昌省”。

(6).宮殿名。《文選·左思<魏都賦>》:“造 文昌 之廣殿,極棟宇之弘觀。” 張載 註:“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解佩去朝市》:“講 金華 兮議 宣室 ,晝武帳兮夕 文昌 。” 唐 駱賓王 《疇昔篇》:“揮戈出武帳,荷筆入 文昌 。”

有道

(1) 有德有才或通達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劉開《問說》

有道之士。——《呂氏春秋·察今》

施為

(1) 指所進行的行動

不得妄自施為

(2) 進行某種行動

不敢施為

不常

(1).不固定。《書·伊訓》:“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孔 傳:“天之禍福惟善惡所在,不常在一家。” 漢 張衡 《西京賦》:“不常厥土, 盤庚 作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

(2).異常;反常。《晏子春秋·諫下十三》:“作服不常,以笑諸侯。” 吳則虞 集釋引 蘇輿 云:“言作不常之服,以為笑於諸侯。” 元 元懷 《拊掌錄》:“畫人物不常,鳥或四足,獸或兩翼,人或儒冠而僧衣。”

(3).不平凡;卓越。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四:“夜夢一女,年可十七八,顏色不常。”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習鑿齒 史才不常, 宣武 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 荊州 治中。”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去國時雖久,安邦志不常。”

(4).時常。《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 焦氏 ﹞待婢僕們也十分寬恕,不常賞賜小東西。”

(5).猶無常。死的婉辭。 唐 韓愈 《祭故陝府李司馬文》:“如何不常,以至大故!”

愛戴

衷心擁護

桐鄉

古地名。在今 安徽省 桐城縣 北。 春秋 時為 桐國 , 漢 改 桐鄉 。《漢書·循吏傳·朱邑》:“﹝ 朱邑 ﹞少時為 舒桐鄉 嗇夫,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愛敬焉……初 邑 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故為 桐鄉 吏,其民愛我,必葬我 桐鄉 。後世子孫奉嘗我,不如 桐鄉 民。’及死,其子葬之 桐鄉 西郭外,民果共為 邑 起冢立祠,歲時祠祭。”後因以為官吏在任行惠政、有遺愛之典。 晉 潘岳 《河陽縣作》詩之一:“ 齊 都無遺聲, 桐鄉 有餘謡。” 宋 梅堯臣 《衛尉邵少卿輓詞》詩之一:“ 桐鄉 歸葬日,棠樹去思人。” 清 唐孫華 《哭曹九鹹明府》詩之二:“ 桐鄉 遺惠在,尚説長官清。”

召伯棠

見“ 召棠 ”。

河陽

古地名,在現在河南省孟縣西

父老

古時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擔任;亦尊稱老年人

節愛

謂有操守而又仁愛。 明 呂坤 《與喬聚所撫台書》:“所願海內臺察盡如老先生,一精白之心,純惻怛之念,忠誠體國,節愛憐民,山河當無恙,令不肖歌太平以死,亦百年大快活也。”

兕觥

古代酒器。腹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一般成帶角獸頭形。盛行於 商 代和 西周 前期。後亦泛指酒器。《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毛 傳:“兕觥,角爵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遊春話舊,更暢幽懷,還須麈尾同揮,是用兕觥共進。”

稱壽

祝人長壽。 三國 魏 吳質 《答魏太子箋》:“置酒樂飲,賦詩稱壽。” 唐 薛奇童 《雲中行》:“舉杯稱壽永相保,日夕歌鐘徹清昊。” 宋 梅堯臣 《思歸賦》:“蓋自成人以及今,未嘗一日侍傍而稱壽。”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壽》:“對此春光,就花下酌盃酒,與雙親稱壽,多少是好。”

無疆

沒有窮盡;無限

萬壽無疆

仁政

(1) 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

(2) 仁慈的統治措施

本由

根由。 王闓運 《<八代文粹>序》:“輒為述其本由,使必應於經義。”

婺女

星宿名,即女宿。又名須女,務女。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顆。《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昬翼中,旦婺女中。”《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 司馬貞 索隱:“務女。《廣雅》雲‘須女謂之務女,是也。一作“婺”。’” 晉 左思 《吳都賦》:“婺女寄其曜,翼軫寓其精。” 李善 註:“《漢書》,‘ 越 地,婺女之分野。’” 唐 厲玄 《寄婺州溫郎中》詩:“婺女家空在,星郎手未攜。”

降祥

降下吉祥。語出《書·伊訓》:“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孔 傳:“祥,善也。”《宋書·符瑞志下》:“故能九服混心,萬邦含愛,圓神降祥,方祇薦裕。” 清 馮桂芬 《<太上感應篇圖說>序》:“《古文尚書》言‘降祥’、‘降殃’,《春秋》一書於福善禍淫之義尤深切著明。”

璽書

(1).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國語·魯語下》:“ 襄公 在 楚 , 季武子 取 卞 ,使 季冶 逆,追而予之璽書。” 韋昭 註:“璽書,印封書也。”

(2). 秦 以後專指皇帝的詔書。《史記·秦始皇本紀》:“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 扶蘇 曰:‘與喪會 鹹陽 而葬。’”《魏書·高聰傳》:“今更造璽書,以代往詔。”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凱歌上劉恭父》詞:“聞道璽書頻下,看即沙堤歸去,帷幄且從容。” 明 陸深 《儼山外集·傳疑錄上》:“世言三尺法者,蓋用三尺竹簡書法律。詔書謂之尺一,亦以一尺版書詔。囊封加璽,又謂之璽書。”

徵召

徵求召集。《漢書·元帝紀》:“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興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業治身。”《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聽得 楊得意 舉薦 司馬相如 ,蒙朝庭徵召去了。” 葉聖陶 《寒曉的琴歌》:“他們夜間應人家的徵召,當然沒有練習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徵召他們的人睡了,他們才得在那裡豫備他們的功課。”

賢良

有德行的人;才德兼備的人

執法

(1) 執掌法律;行使法律權力

執法不嚴使壞人有隙可乘

(2) 執行法令的官吏

紫微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晉書·天文志上》:“紫宮垣十五星,其西蕃七,東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荊南送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之作三十韻》:“紫微臨六角,皇極正乘輿。”《雲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樹。” 清 厲鶚 《東城雜記·灌園生》:“象天河而鑿池,擬紫微而建閣。”參見“ 紫微垣 ”。

(2).指帝王宮殿。《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乃立 靈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為輔。” 張載 註:“ 紫微 ,至尊宮,斥京師也。”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和鳴雙鳳喜來儀,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開元 元年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張舍人中書宿直》:“ 漢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黃庭堅 《次韻曾子開舍人游籍田載荷花歸》:“紫微樂暇日,披襟詠風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紫微原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從出,故中書省亦謂之紫微,而舍人為紫微郎。”《警世通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當時有中書舍人 錢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香案

香幾,用來放香爐的長方形桌子

從容

(1) 悠閒舒緩

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

從容應付

(2) 充裕;寬裕

時間從容

(3) 休息

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

玉皇

中國道教崇奉的天帝,即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簡稱玉皇大帝或玉帝。原是光嚴妙樂國王子,後捨棄王位到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輔國救民,濟度眾生。又經歷億萬劫才修成“玉皇大帝”。住在天上玉清境三元宮,是總管天上、人間一切禍福的尊神

青瑣

亦作“ 青鎖 ”。亦作“ 青璅 ”。1.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漢書·元後傳》:“ 曲陽侯 根 驕奢僭上,赤墀青瑣。” 顏師古 註:“ 孟康 曰:‘以青畫戶邊鏤中,天子之制也。’…… 孟 説是。青瑣者,刻為連環文,而青塗之也。”後華貴的宅第、寺院等門窗亦用此種裝飾。《後漢書·梁冀傳》:“ 冀 乃大起第宅……窗牖皆有綺疎青瑣。”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 五代 張昭 《觀德舞》詩:“氤氳龍麝交青瑣,彷佛錫鑾下蕊珠。”

(2).借指宮廷。《晉書·夏侯湛傳》:“出草苗,起林藪,御青瑣,入金墉者,無日不有。” 唐 陳子昂 《為陳舍人讓官表》:“臣聞紫機務重,青鎖任隆。”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則為我五行差,沒亂的難迭辦,幾能勾青瑣點朝班。” 清 姚鼐 《鄭前邨以辰州守被議授員外郎》詩:“青瑣幾人憐故侶,白頭相遇數銜桮。”

(3).泛指豪華富麗的房屋建築。 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登台望秋月》:“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瑣而玲瓏。”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黃扉藹藹,青瑣沉沉,有若 張公 之萬戶千門。” 元 李致遠 《新水令·離別》曲:“青瑣畔,綉幃前,少箇嬋娟,酬不了少年願。”

(4).刻鏤成格的窗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惑溺》:“ 韓壽 美姿容, 賈充 辟以為掾。 充 每聚會, 賈 女於青璅中看,見 壽 ,説之。”喻指籬笆。 唐 元稹 《紅芍藥》詩:“芍藥綻紅綃,巴籬織青瑣。” 南唐 張泌 《芍藥》詩:“休將薜荔為青瑣,好與玫瑰作近鄰。”

夕郎

亦稱“ 夕拜 ”。黃門侍郎的別稱。 漢 時,黃門郎可加官給事中,因亦稱給事中為夕郎。 漢 應劭 《漢官儀》卷上:“黃門侍郎,每日暮,向 青瑣門 拜,謂之夕郎。” 唐 宋之問 《和姚給事寓直之作》詩:“清論滿 朝陽 ,高才拜夕郎。” 宋 高承 《事物紀原·三省綱轄·夕拜》:“ 漢 給事中故事,每日暮時,入對 青瑣門 拜,故謂之夕拜,亦為夕郎。”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給事郎為夕郎、夕拜。” 清 錢謙益 《祭翁太常文》:“余偕計吏,君官夕郎,握手道故,推星閲霜。”

蘭台

(1). 戰國 楚 台名。故址傳說在今 湖北省 鍾祥縣 東。《文選·宋玉<風賦>序》:“ 楚襄王 游於 蘭臺 之宮,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註:“ 蘭臺 ,臺名。” 唐 張九齡 《登古陽雲台》詩:“ 楚國 茲故都, 蘭臺 有餘址。”

(2). 漢 代宮內收藏典籍之處。《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 漢 焦贛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書,藏蘭臺,雖遭潰亂,獨不逢災。”

(3).泛指宮廷藏書處。《南史·徐勉傳》:“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蘭臺石室之典,用盡於帷蓋。”

(4).指御史台。 漢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蘭台,故稱。《資治通鑑·齊東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燒蘭臺府署為戰場。” 胡三省 註:“蘭臺,御史臺也。”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雜辯》:“蓋御史有兩丞,其一在蘭臺,謂之中丞。”又 東漢 時 班固 為蘭台令史,受詔撰《光武本紀》,故史官亦稱“ 蘭臺 ”。

(5). 唐 代指秘書省。 唐 白居易 《秘書省中憶舊山》詩:“猶喜蘭臺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 唐 李商隱 《無題》詩:“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馮浩 箋註:“《舊書·職官志》:秘書省, 龍朔 初改為蘭臺, 光宅 時改為麟臺, 神龍 時復為秘書省。”

(6).相術家指鼻的左側。《太清神鑒》卷二:“準頭主富貴貧賤,百事吉凶……左為蘭臺,右為廷尉。”《舊唐書·方伎傳·袁天綱》:“ 天綱 謂 淹 曰:‘公蘭臺成就,學堂寬博,必得親糾察之官,以文藻見知。’” 明 謝讜 《四喜記·詩禮趨庭》:“天庭忒恁低,地閣那曾偉,準頭偏,蘭臺、廷尉俱虧……恐今生虎榜姓難題。”

(7).道教指肝臟。《雲笈七籤》卷十九:“經曰:‘肺為尚書,肝為蘭臺,心為太尉公。’”

簪筆

(1).謂插筆於冠或笏,以備書寫。古代帝王近臣、書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裝束。《漢書·趙充國傳》:“﹝ 張安世 ﹞本持橐簪筆事 孝武帝 數十年,見謂忠謹,宜全度之。”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漢書·昌邑王劉賀傳》:“﹝ 劉賀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環,簪筆持牘趨謁。” 顏師古 註:“簪筆,插筆於首也。”《晉書·輿服志》:“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手版即古笏矣。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從駕幸晉陽》詩:“方觀翠華反,簪筆上雲亭。”

(2).指仕宦。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改官詩》:“簪筆雍容志已虛,不如歸去舊蓬廬。”參見“ 簪白筆 ”。

南床

唐 侍御史食坐之南所設的床榻。《通典·職官六》:“﹝侍御史﹞食坐之南設橫榻,謂之南床。殿中監察不得坐也,唯侍御坐焉。凡侍御史之例,不出累月而遷南省者,故號為南床。”後因以代指侍御史。 宋 王禹偁 《賀馮起張秉二舍人》詩:“八年 東觀 知深屈,百日南床只暫經。” 宋 張先 《定風波令》詞之四:“西閣名臣奉詔行,南牀吏部錦衣榮。”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侍御史為端公、南牀、橫榻、雜端。”

八面

(1).八張臉。 漢 焦贛 《易林·艮之頤》:“八面九口長舌。”

(2).一物的八面。 漢 應劭 《風俗通·聲音·鼓》:“雷鼓八面,路鼓四面,睪鼓、晉鼓皆兩面。”

(3).八方。 唐 黃滔 《壺公山詩》:“八面峯巒秀,孤高可偶然。” 清 趙翼 《閒居讀書作》詩之一:“吾曹才力弱,漫詡當八面。”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國語·晉語》

建白

提出建議或陳述主張

宰相盧攜素食 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新唐書·田令孜傳》

四方

(1)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各個方面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正方形或正方體

一隻四方的木頭匣子

指陳

指明和陳述。《後漢書·桓帝紀》:“又命列侯……郎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 唐 白居易 《三教論衡·問道士》:“誰為此經?誰得此道?將明事驗,幸為指陳!”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 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每欲以管見所知,指陳時事,上諸當道,以備芻蕘之采。”

大計

(1) 重大的謀略或計畫

(2) 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績

(3) 國家年終核算

琅琅

象聲詞,形容金石撞擊的聲音、響亮的讀書聲音等

民隱

民眾的痛苦。《國語·周語上》:“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韋昭 註:“隱,痛也。”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振民隱,脩國章。” 清 姚鼐 《聖駕南巡賦》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東南之幽阻,懼民隱之不聞。”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日報》:“太史採風,行人問俗,所以求通民隱達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岩廊

亦作“ 巖郎 ”。亦作“岩廊”。1.高峻的廊廡。《漢書·董仲舒傳》:“蓋聞 虞舜 時,游於巖郎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堂邊廡巖郎,謂巖峻之郎也。”

(2).借指朝廷。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統,陛下優遊巖廊,覽羣臣極言。” 唐 元稹 《對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端拱巖郎,高居深視,以冕旒自蔽,而秋毫必察;以黈纊塞耳,而芥動必聞。” 明 徐復祚 《投梭記·閨敘》:“卑人緑螘一生,青氈半世,志存丘壑,夢斷巖廊。” 清 趙翼 《題周山茨觀察老圃秋容圖》詩:“君不見 陶 家籬、 韓 相圃,一在岩廊一環堵。”

坐令

猶言致使;空使。 唐 韓愈 《贈唐衢》詩:“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明 劉基 《結交行》:“寧知嫌隙翻掌成,坐令衽席生戈兵!” 丘逢甲 《汕頭海關歌》:“坐令洋貨日報關,萬巧千奇無不備。”

斯世

此世,今世。《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收止足以言歸,汎皓然以容裔,欣環堵以恬娛,免咎悔於斯世。”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生丁斯世,言語道斷,為 守常先生 的遺文寫了幾句,塞責而已。”

謨烈

謀略與功業。 明 歸有光 《隆慶元年浙江程策四道》:“自昔帝王立極垂統,為後世計,如 禹 有典則, 湯 有風衍, 文 武 有謨烈,其子孫能敬承之。”《清史稿·世祖紀》:“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 太祖 、 太宗 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

青史

古時用竹簡記事,所以後人稱史籍為青史

青史留名

永垂青史

詩詞推薦

喜許侯內召歌原文_喜許侯內召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