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舊端石珠斗硯原文
舊坑本是出端溪,七活眼標珠斗低。
不識三人經用者,摛文可得似昌黎。
詩詞問答
問:詠舊端石珠斗硯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舊端石珠斗硯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舊端石珠斗硯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齊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九十六
2. 是硯為端溪蕉葉白硯面鴝鵒眼七如斗杓覆手眼三如三星又有李鹿山余甸周紹龍三人銘款
參考注釋
端溪
溪名。在 廣東省 高要縣 東南。產硯石。製成者稱端溪硯或端硯,為硯中上品。後即以“端溪”稱硯台。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折:“未落筆,花箋上淚珠垂;長吁氣,呵軟了毛錐;恓惶淚,滴滿了端溪。” 明 唐順之 《答茅鹿門知縣》:“此後便得燒卻毛穎,碎卻端溪,兀然作一不識字人矣。”
活眼
(1).端溪硯上圓形的斑點。其有白赤黃暈紋者,謂之“活眼”。 宋 李之彥 《硯譜·死眼活眼》:“巖石又分上下,又有活眼死眼之別。圓暈相重,黃黑相間,精在內,晶瑩可愛,謂之活眼。”
(2).詩文中精闢而點明要旨的字眼。 明 李贄 《四書評·論語·憲問》:“字字活眼,的是聖筆。”
(3).眼力。如:以活眼讀活書。
珠斗
(1).指北斗七星。因斗星相貫如珠,故名。 唐 王維 《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月迥藏珠斗,雲消出絳河。” 趙殿成 箋註:“﹝珠斗﹞謂斗星相貫如珠。” 明 高明 《琵琶記·丹陛陳情》:“但見銀河清淺,珠斗斑斕。” 清 黃景仁 《 * ·幽約》詞:“嬾步挑釭燼,珠斗斜還整。”
(2).華美的酒器。 明 屠隆 《綵毫記·長安豪飲》:“召顐官屢奉鑾輿,倚宮妃頻傾珠斗。”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人經
(1).謂做人行事的規範。 南朝 齊 王儉 《高帝哀策文》:“蠢爾 荊 漢 ,悖亂人經。” 南朝 梁 沉約 《賀齊明帝登祚章》:“凶德早樹,行悖人經。”
(2).人的經脈。《靈樞經·經脈》:“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摛文
鋪陳文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八音摛文,樹辭為體。” 宋 陸游 《老病追感壯歲讀書之樂作短歌》:“探義劇攻玉,摛文笑雕龍。” 明 何景明 《六子詩》:“摛文固無匹,投義罕比肩。”
得似
怎似;何如。 五代 齊己 《寄湘幕王重書記》詩:“可能有事關心後,得似無人識面時?” 宋 陳亮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詞:“自笑堂堂 漢 使,得似洋洋 河 水,依舊只流東?” 明 劉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詩:“吾儕幸味苦,得似道傍李?”
昌黎
(1). 唐 韓愈 世居 潁川 ,常據先世郡望自稱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縣 )人; 宋 熙寧 七年詔封 昌黎伯 ,後世因尊稱他為 昌黎先生 。 唐 韓愈 《送陸歙州》詩序:“於是 昌黎 韓愈 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傳》:“公著詩一卷、文二卷。詩清婉有志,文則力追 昌黎 、 柳州 。” 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註>序》:“ 昌黎 論文,務去陳言。”
(2).借指 韓 姓。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按,此“昌黎”指 韓肖胄 。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舊說龜為石,今知石化龜舒岳祥《游龜石寺》
- 晨興看桉牘,夜坐守窗螢石介《游靈泉山寺》
- 采芹嚴祀事,序齒集生徒王侑《鄉飲酒詩》
- 田衣聯槲葉,山火燎松明釋文珦《贈隱僧》
- 趙州古佛,雲門聖師,歷歷機頭不掛絲釋正覺《偈頌二百零五首》
- 昨者初識君,相看俱是客
- 驀然遇天高,這精神早減了一半王哲《特地新 勸世》
- 濟時吾力薄,俯仰一悲嘆
- 蟠桃瓜棗皆虛誕,願把陰功福後人黃升《鷓鴣天》
- 薄酒城中來,清夜聊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