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我游公鄉,瞻望弗及見。
公今仕吾州,過從兩不倦。
人生水上萍,邂逅隨風轉。
端能相知心,豈在蚤識面。
高文久自珍,屢請容一眄。
如升泰山頂,朝觀海日眩。
雲濤浮青紅,光采生萬變。
新詩更圓美,花暖嬌鶯囀。
忽疑龍掛天,飛雨響銀箭。
嗚呼此事難,補袞非襪線。
沉吟拊几案,便欲棄筆硯。
終然齒未衰,猶冀骨可換。
跪請九還訣,晝夜鍛復鍊。
驂鸞侍遠覽,八極如抹電。
寧同井底蛙,侷促自矜衒。
詩詞問答
問:《黃岩盛景則來為吾郡征官見示詩文因成一章》的作者是誰?答:洪焱祖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洪焱祖的名句有哪些?答:洪焱祖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瞻望
(1) 往遠處或高處看
瞻望將來
(2) 敬仰並寄以希望
朝野瞻望
弗及
(1).來不及。《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贊》:“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 枚生 ,見 主父 而嘆息。”
(2).比不上。《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傳序》:“ 太原 閔仲叔 者,世稱節士,雖 周黨 之潔清,自以為弗及也。”
過從
來訪;相互往來
得友天下士,旦夕相過從。——歸有光《邢州敘述》
不倦
不厭倦;不勞累。《左傳·昭公十三年》:“施捨不倦,求善不厭。” 唐 韓愈 《上考功崔虞部書》:“其行道為學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清 徐士鑾 《宋艷·駁辨》:“公放傲其間,不復有榮念,對客則終日清談不倦。” 陳毅 《紀念李大釗同志殉難三十周年》詩:“自學渾不倦,誨人何其勤。”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係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水上
(1).水面上。《易·渙》:“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於宏神道碑》:“月中生樹,童子知言;水上浮瓜,青衿不戲。” 唐 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詩:“ 巴陵 一望 洞庭 秋,日見孤峯水上浮。”
(2).猶水邊。《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趙 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 信 、 張耳 詳棄鼓旗,走水上軍。”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 洞庭 水上一株桐,經霜觸浪困嚴風。”
(3).舊時謂妓女開始接客。《史林殘花》:“妓女始薦寢曰水上。”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詩·唐風·綢繆》
邂逅發露,禍及知親。——《後漢書·杜根傳》
邂逅迷惑。——《三國志·管寧傳》
隨風
(1).卦象名。《易·巽》:“《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孔穎達 疏:“隨風《巽》者,兩風相隨,故曰‘隨風’。風既相隨,物無不順。” 高亨 註:“本卦是兩《巽》相重,《巽》為風,然則本卦卦象是風與風相隨而吹也。按《象傳》又以風比君上之教命,隨風乃比教命重申。”
(2).任憑風吹而不由自主。《列子·黃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乾殼。”《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汎淫泛濫,隨風澹淡。與波搖盪,奄薄水渚。” 郭璞 註:“皆鳥任風波自縱漂貌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自志》:“蓋有漏根因,未結人天之果;而隨風盪墮,竟成藩溷之花。”
(3).比喻隨俗從眾。《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 惲 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 呂向 註:“言 會宗 猶復隨口如風之靡草,亦何求稱善之譽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自非不待 文王 之豪傑,有不隨風草偃哉!風之既成,賢君相三紀挽之不足;風之將變,一狂士敗之有餘。”
知心
彼此非常了解而關係密切
知心朋友
識面
(1).相見。 唐 韓愈 《答張徹》詩:“首敍始識面,次言後分形。” 宋 陸游 《贈應秀才》詩:“辱君雪裡來叩門,自説辛勤求識面。”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河工奢侈之風》:“有為賓主數年,迄未識面者。”
(2).見過面;熟識。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贄 居 忠州 十餘年,常閉門不出入,人無識面者。”《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看著路傍,專望一識面之人經過此地,便是救星。” 茅盾 《虹》五:“從未有過一個僅僅識面的男子對她這樣地關切,這樣地熱心,並且這樣地努力想博她的歡心。”
(3).猶世面。《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呸!你這死不見識面的貨。”
高文
(1). 漢高祖 劉邦 和 漢文帝 劉恆 的並稱。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將上以攄 高 文 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
(2). 唐高祖 李淵 和 唐太宗 (謚 文皇帝 ) 李世民 的並稱。 唐 杜牧 《感懷詩》:“ 高 文 會 隋 季,提劍徇天意。”
(3).指優秀詩文。亦用作對對方詩文的敬稱。 晉 葛洪 《抱朴子·喻蔽》:“格言高文,豈患莫賞而減之哉。” 宋 曾鞏 《回傅侍講啟》:“高文大策,久聳動於朝端。” 清 黃鷟來 《詠懷》之六:“高文存逸調,豁達遠權利。”
自珍
自愛;珍惜己體。《漢書·賈誼傳》:“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淵潛以自珍。”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之三:“一失不足傷,念子孰自珍。” 宋 陸游 《草書歌》:“小兒勸我當自珍,勿為門生書棐幾。”
泰山
(1)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2)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
有眼不識泰山
(3) 妻父的代稱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雲,泰山有丈人峰。—— 晁說之《晁氏客語》
海日
海上的太陽。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張素 《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曉, 齊 煙九點蒼。”
雲濤
滾滾如波濤的雲彩
青紅
青色和紅色。常用以指代顏料、胭脂粉黛、彩霞、燈彩等。 唐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宋史·奸臣傳二·蔡攸》:“或侍曲宴,則短衫窄袴,塗抹青紅。” 宋 王安石 《梁王吹台》詩:“仰不見王處,雲間指青紅。” 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詩:“久慙衰病承貂珥,乍眩青紅列只孫。”
采生
捕殺生人以祭神。舊時某些地區的一種兇殘的迷信惡習。《元典章·刑部三·不道》:“土人每遇閏歲,糾合兇愚,潛伏草莽,採取生人,非理屠戮,彩畫邪鬼,買覓師巫祭賽,名曰採生。”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下:“ 北京 劉老 者曾往 湖廣 岳州 。其地往往有 * 者,謂之採生。遇每年閏月,人五六成羣,以長竹竿挑小筐籃,竿上有鉤,用以鉤人。凡逢人,採隻不採雙,雖親識遇之亦不能免。僧或婦人尤善。”
新詩
(1).新的詩作。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 唐 杜甫 《解悶》詩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2).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 毛 * 《關於詩的一封信》:“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寫新詩,我填舊詞,也是個詩人高唱的時代。”
圓美
圓熟完美。 宋 王直方 《王直方詩話》:“ 謝朓 嘗語 沉約 曰:‘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
鶯囀
謂黃鶯婉轉而鳴。 唐 盧照鄰 《入秦州界》詩:“花開緑野霧,鶯囀紫巖風。” 唐 岑參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鷄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清 王韜 《淞隱漫錄·諸曉屏》:“女意故使生聞之,其聲嚦嚦,正如鶯囀花梢。”
龍掛
亦作“ 龍掛 ”。指龍捲風。遠看積雨雲下呈漏斗狀舒捲下垂,舊時以為是龍下掛吸水。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五六月之閒,每雷起雲族,忽然而作,類不過移時,謂之過雲雨,雖三二裡間亦不同。或濃雲中見若尾墜地蜿蜒屈伸者,亦止雨其一方,謂之龍掛。”《三國演義》第二一回:“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 操 與 玄德 憑欄觀之。”參見“ 龍捲風 ”。
見“ 龍掛 ”。
飛雨
(1).飛飄的雨。 南朝 齊 謝朓 《觀朝雨》詩:“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 唐 王昌齡 《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詩:“飛雨祠上東,靄然 關中 暮。”
(2).驟雨。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詩:“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銀箭
(1).指銀飾的標記時刻以計時的漏箭。 隋 江總 《雜曲》之三:“鯨燈落花殊未盡,虬水銀箭莫相催。” 宋 司馬光 《宮漏謠》:“銅壺銀箭夜何長,杳杳亭亭未遽央。” 清 吳偉業 《洛陽行》:“銅扉未啟牽衣諫,銀箭初殘淚如霰。”
(2).比喻白亮的箭形事物。(1)比喻月光。 宋 歐陽修 《越溪春》詞:“歸來晚駐香車,銀箭透窗紗。”(2)比喻雨柱。 金 元好問 《張主簿草堂賦大雨》詩:“淅樹蛙鳴告雨期,忽驚銀箭四山飛。”
嗚呼
(1) 對不幸的事表示嘆息、悲痛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指人喪命
嗚呼哀戰
補袞
(1).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袞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袞,半生孝道成虛局。”
(2). 唐 代對補闕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襪線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 韓昭 、仕 王氏 ,至禮部尚書、文思殿大學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書算射法,悉皆涉獵。以此承恩於 後主 。時有朝士 李台嘏 曰:‘ 韓八座 事藝,如拆襪綫,無一條長。’”後因謂藝多而無一精者。亦比喻才學短淺。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詔封》:“襪線之才,勉奉王命,深媿無功。”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幣表》:“伏念臣鉛刀微器,襪線短才,謬承韋弁之司,忝屬金戈之役。”
沉吟
(1) 深思吟味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魏· 曹操《短歌行》
我不覺對著茶花沉吟起來——楊朔《茶花賦》
(2) 間斷地低聲自語,遲疑不決
輕聲沉吟
沉吟放撥插弦中,頓起衣裳起斂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几案
亦作“ 幾桉 ”。1.桌子;案桌。 漢 王粲 《儒吏論》:“彼刀筆之吏,豈生而察刻哉?起於几案之下,長於官曹之間,無溫裕文雅以自潤,雖欲無察刻,弗能得矣。”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污,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 宋 文同 《和仲蒙夏日即事》詩:“簿領初休幾桉清,西軒移枕臥前楹。”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八:“夏夜,每有蟲行几案間,亦能飛。”
(2).借指文牘工作。《魏書·邢昕傳》:“既有才藻,兼長几案。”《資治通鑑·梁武帝普通七年》:“ 順 抗聲叱之曰:‘爾刀筆小才,止堪供几案之用,豈應污辱門下,斁我彝倫!’”
棄筆
猶言投筆。謂放棄文墨之事。 北周 庾信 《謝滕王集序啟》:“非有 班超 之志,遂已棄筆;未見 陸機 之文,久同燒硯。”參見“ 棄筆從戎 ”。
九還
(1).猶九轉。 唐 呂岩 《七言詩》之二四:“九轉九還功若就,定將衰老返長春。”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一折:“七返九還,以成大羅神仙。”《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而今九還之期已過,丹已成了,正好開看。”
(2).指九還丹。 葉玉森 《渤海舟中端午》詩:“榴花艾葉都妖艷,手摺珊瑚煉九還。”詳“ 九轉 ”。
晝夜
(1) 白晝與夜晚
不分晝夜
晝夜營業
死生,晝夜事也。——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晝夜搒訊。——《明史》
(2) 又
晝夜不息
晝夜巡擾。——《廣東軍務記》
驂鸞
謂仙人駕馭鸞鳥雲遊。《文選·江淹<別賦>》:“駕鶴上漢,驂鸞騰天。” 呂向 註:“御鸞鶴而升天漢。” 唐 薛逢 《漢武宮詞》:“絳節幾時還入夢,碧桃何處更驂鸞。”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圖歌》:“仙人驂鸞倏來往,煙鬟霧珮流雲霰。” 清 舒位 《黔俗以試院丹筆寫魁星相餉遺為是詩》:“想見白袍吟立鶴,仗伊綵筆去驂鸞。”
遠覽
(1).遠看。《後漢書·伏湛傳》:“復願遠覽 文王 重兵博謀,近思征伐前後之宜。”《三國志·魏志·程昱傳》:“遠覽典志,近觀 秦 漢 ,雖官名改易,職司不同。”《晉書·杜預傳》:“其高顯雖未足比 邢山 ……曠然遠覽,情之所安也。”
(2).指觀察、考慮問題深遠。《漢書·劉向傳》:“此聖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 宋 曾鞏 《<唐令目錄>序》:“ 太宗 能超然遠覽,絀 封倫 而納 鄭公 之議,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故能及此。”
八極
八方極遠之地。《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淮南子·原道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 高誘 註:“八極,八方之極也,言其遠。” 唐 李白 《大鵬賦》:“余昔於 江陵 見 天台 司馬子微 ,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魯迅 《南腔北調集·大家降一級試試看》:“ 杜威 教授有他的實驗主義, 白璧德 教授有他的人文主義,從他們那裡零零碎碎販運一點回來的就變了 中國 的呵斥八極的學者,不也是一個不可動搖的證明嗎?”
井底蛙
亦作“ 井底鼃 ”。即井蛙。《東觀漢記·馬援傳》:“ 子陽 井底鼃耳!” 明 謝讜 《四喜記·紫禁明揚》:“淺陋真如井底蛙。”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誼競賽》:“他們的所謂自由世界是井底蛙眼中的世界。”亦省作“ 井底 ”。 宋 曾鞏 《賀克伏交阯表》:“唶海隅之昧俗,肆井底之狂謀。”參見“ 井蛙 ”。
侷促
見“侷促”
矜衒
誇耀;炫耀。 唐 羅隱 《殘花》詩:“繁陰莫矜衒,終是共塵埃。”《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一》:“常與諸將會,諸將矜衒武勇,帝徐曰:‘公輩以口擊賊,吾以手擊賊。’眾慚而止。” 清 王先謙 《<續古文辭類纂>原纂例略》:“昔嘗病 孫可之 《與友人論文書》,稱其所受真訣自 來無擇 、 皇甫持正 上溯 昌黎 ,稱舉至再,如小兒得餅,矜衒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