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仲經筵原文
間闊經筵意未安,東風廣廈集儒官。
不惟勤學因時勖,要復存羊俾後觀。
制事期無適莫見,知人更念惠懷難。
春卿儀注百寮式,詎道從容禮數寬。
詩詞問答
問:春仲經筵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春仲經筵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春仲經筵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一
2. 去歲以巡狩未舉是典
參考注釋
經筵
漢 唐 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 宋 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襲此制,而 明 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後,亦有講筵之設。 清 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於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二:“ 神宗皇帝 御經筵,時方講《周官》。”《元史·吳澄傳》:“ 泰定 元年,初開經筵,首命 澄 與平章政事 張珪 、國子祭酒 鄧文原 為講官。”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經筵面奏》:“我朝經筵日講,非徒辯析經史,為觀美也;謂當旁及時務,以匡不逮。”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舉經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為講官,知經筵事。”
東風
(1) 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風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廣廈
高大的房屋
儒官
古代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漢書·翼奉傳》:“ 奉 以中郎為博士、諫大夫,年老以壽終。子及孫皆以學在儒官。”《宋書·武帝紀下》:“便宜博延胄子,陶奬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 唐 韓愈 《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於是總太學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於祭酒之堂。” 清 周亮工 《梁溪成二鴻舊以孝廉訓皖未能遽歸也》詩:“儒官容易罷,禿筆不教閒。”
不惟
(1).不僅;不但。《書·酒誥》:“罔敢湎於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宋 范成大 《照田蠶行》:“不惟桑賤穀芄芄,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 馮德英 《苦菜花》第十二章:“過了一天又一天,到現在不惟沒等到,村里關於他們的風言風語倒漸漸聽不到了。”
(2).豈非。《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 郤 為戮於 晉 , 王叔 負罪於 周 ,不惟矜善自伐好爭之咎乎!”
(3).不思慮。《書·酒誥》:“惟荒腆於酒,不惟自息乃逸。” 孔 傳:“不念自息。”《文選·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李善 注引《字林》:“惟,思也。”
勤學
努力學習。《東觀漢記·桓榮傳》:“ 榮 少勤學,講論不怠,治《歐陽尚書》。”《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蒯悟 ﹞依舊留在衙門中勤學。三年之後,學業已成。”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韓昌黎詩十四》:“《示兒》詩自言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屋,而備述屋宇之塏爽,妻受誥封,所往還無非卿大夫,以誘其勤學。”
要復
猶待機,等候時宜。《文選·王褒<洞簫賦>》:“要復遮其蹊徑兮,與謳謡乎相龢。” 張銑 註:“要復,猶伺候也。謂簫曲伺候謌者發聲,和遮其道路而與之相和,合其音律也。”
制事
謂處理政治、軍事等重大事件。《書·仲虺之誥》:“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管子·禁藏》:“聖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適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史記·蘇秦列傳》:“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
適莫
指用情的親疏厚薄。《後漢書·李燮傳》:“時 潁川 荀爽 、 賈彪 ,雖俱知名而不相能, 燮 並交二子,情無適莫,世稱其平正。”《三國志·吳志·顧雍傳》:“其所選用文武將吏各隨能所任,心無適莫。”《資治通鑑·魏文帝黃初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適,音的。心之所主為適,心之所否為莫。” 元 元明善 《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仁視群品,無間親疏,義使英材,無比適莫。”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劉蕺山集》:“觀此可知當日 東林 諸君子蹇裳濡足之習,先生亦心非之,故言之凜然,絶無適莫。”
知人
(1).謂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鞏 《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 蘇君 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
(2).謂懂人事。《史記·趙世家》:“ 趙簡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
(3).謂懂得人事變化之道。《禮記·中庸》:“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鄭玄 註:“知天、知人,謂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 林堯叟 註:“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公之將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亂。故君子以公為知人。”
春卿
(1). 周 春官為六卿之一,掌邦禮。後因稱禮部長官為春卿。 唐 耿湋 《奉送蔣尚書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詩:“副相威名重,春卿禮樂崇。” 唐 柳宗元 《送元秀才下第東歸序》:“獻藝春卿,當三黜之辱,可謂屈抑矣。” 宋 王禹偁 《送進士郝太沖序》:“洎予受知春卿,薦以甲科,喧喧我名,雷奮人耳。”
(2).指 南朝 梁 太常、宗正、司農三卿。《隋書·百官志上》:“諸卿, 梁 初猶依 宋 齊 ,皆無卿名。 天監 七年,以太常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農為司農卿,三卿是為春卿。”
儀注
(1).指測天的法式。《後漢書·律曆志中》:“ 衡 興 參案儀注,考往校今,以為《九道法》最密。”
(2).制度;儀節。 南朝 梁 沉約 《議乘輿升殿疏》:“正會儀注,御出乘輿至 太極殿 前,納舄升階。”《南史·陳鄱陽王伯山傳》:“ 武帝 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闕。”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 張耆 ﹞第八子 得一 知 貝州 , 王則 反,不能死節,又為之制定儀注,伏誅。” 明 張煌言 《建夷宮詞》之七:“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茅盾 《鍛鍊》九:“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來的儀注,如果不把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再蓋上一塊白布,那會議就不夠正式。”
百寮
見“ 百僚 ”。
道從
道旁;路側。《莊子·至樂》:“ 列子 行食於道從,見百歲髑髏,攓蓬而指之曰:‘唯予與汝知而未嘗死,未嘗生也。’”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從,道旁也。”
前導後衛。 晉 葛洪 《神仙傳· * 》:“宴畢, 方平 、 * 命駕升天而去,簫鼓道從如初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夢》:“遂擐以金鎖甲,令騎道從千餘人,馬蹀虛南去。”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郭元振》:“將軍失聲而走。道從之吏,一時驚散。”
容禮
容儀之禮。謂容止進退的禮儀規定。《後漢書·儒林傳·劉昆》:“﹝ 劉昆 ﹞少習容禮。” 李賢 註:“容,儀也。前書 魯 徐生 善為容, 孝文 時,以容為禮官大夫。” 王先謙 集解:“ 惠士奇 曰,古者有容禮,有容臺。容,其儀;臺,其地也……灑埽應對進退之禮,少而習焉,長而安焉。儀容辭令,其節似小,而大行人以之同邦國,親諸侯。” 宋 蘇舜欽 《太原郡太君王氏墓誌》:“遂以夫人歸 韓氏 。果能上承尊嫜,奉 忠憲公 恂恂然,舉動無一不中容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