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次韻九首·其三

作者:劉跂 朝代:宋代

西溪次韻九首·其三原文

英英數君子,貧甚亦清門。

蕭散俱相好,疏慵每見原。

玄談得涇渭,芳意有蘭蓀。

從此窺名理,金篦刮眼昏。

詩詞問答

問:西溪次韻九首·其三的作者是誰?答:劉跂
問:西溪次韻九首·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西溪次韻九首·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劉跂的名句有哪些?答:劉跂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元韻

參考注釋

英英

(1).輕盈明亮的樣子。《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朱熹 集傳:“英英,輕明之貌。” 唐 皎然 《答道素上人別》詩:“碧水何渺渺,白雲亦英英。” 清 錢謙益 《茅山懷古》詩之四:“英英嶺上雲,至今在空谷。”

(2).形容音聲和盛。《呂氏春秋·古樂》:“乃令 鱓先 為樂倡, 鱓 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高誘 註:“英英,和盛之貌。”

(3).俊美而有才華。 晉 潘岳 《夏侯常侍誄》:“英英夫子,灼灼其雋。” 唐 李益 《自朔方還與鄭式瞻等會法雲寺》詩:“英英二三彥,襟曠去煩擾。” 清 朱琦 《朱副將戰歿》詩:“大兒善射身七尺,小兒英英頭虎額。”

(4).光彩鮮明的樣子。 晉 潘岳 《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英英朱鸞,來自南岡。” 唐 皎然 《答裴集陽伯明二賢》詩:“何似雙瓊璋,英英曜吾手。” 清 吳士玉 《玉帶生歌奉和漫堂先生》:“英英紫玉暈痕透,有如白虹貫日昭精誠。”

(5).奇偉的,傑出的。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二:“英英 桂林伯 ,實維文武特。” 宋 秦觀 《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七:“英英 范 與 蘇 ,器識兼文武。”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 蔡文姬 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 王闓運 《黃司使誄》:“異軍特起,實利武夫,英英 黃君 ,奮與為徒。”

(6).茂美貌。 明 張居正 《詠懷》之三:“英英園中槿,朱榮媚朝陽。” 清 龔自珍 《贈太子太師盧公神道碑》:“觀政於曹,翠翎英英。” 康有為 《泛灕江到桂林》詩:“英英虎鬚草,浸泉生氣活。”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清門

寒素之家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蕭散

猶蕭灑。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閒散舒適。《西京雜記》卷二:“ 司馬相如 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 唐 張九齡 《林亭詠》:“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 宋 曾鞏 《招隱寺》詩:“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潤州鶴林寺記》:“佛之理吾不信,而竊喜其教,絶婚宦,公貨財,布衣疏食,隨地可安,士之蕭散孤介,而不欲違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釋。《晉書·恭帝紀論》:“雖有手握戎麾,心存舊國,迴首無良,忽焉蕭散。” 唐 皎然 《送大寶上人歸楚山》詩:“獨鶴翩翻飛不定,歸雲蕭散會無因。” 明 劉基 《自天章入城作》詩:“煩襟得蕭散,似欲忘覉旅。”

(2).蕭條;淒涼。 南朝 梁 何遜 《和司馬博士詠雪》:“蕭散忽如盡,徘徊已復新。” 唐 韋應物 《獨游西齋寄崔主簿》詩:“秋齋正蕭散,煙水易昏夕。” 宋 蘇軾 《和李太白》:“野情轉蕭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園亭》詩:“蕭散人問意,孤雲第幾峰。”

相好

(1) 關係親密,感情好

(2) 親密的朋友

此銀也是我相好借來的,並無利息。——《七俠五義》

(3) 戀愛(多指不正當的)

(4) 舊時對狎客稱與之過從密切的妓女

疏慵

亦作“疎慵”。亦作“疎庸”。亦作“踈慵”。疏懶;懶散。 唐 元稹 《台中鞫獄憶開元觀舊事》詩:“疏慵日高臥,自謂輕人寰。” 宋 梅堯臣 《自詠》:“非同 叔夜 傲,切莫怪疎慵。”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六:“疎庸厭人事,疲病畏交遊。” 明 高啟 《東師寓廨》詩之三:“鼠跡塵凝帳,蛙聲雨到池。踈慵堪置散,不敢怨名卑。” 清 姚鼐 《懷陳伯恩》詩:“壯年車馬劇馳奔,晚節疏慵日閉門。”

見原

猶見諒。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比至日中,大雨總至,溪澗盈溢。將士喜悅,以為 吉 必見原,並往慶慰。” 宋 蘇軾 《次韻答邦直子由》之一:“簿書顛倒夢魂間,知我疎慵肯見原。”

玄談

(1).指 漢 魏 以來以 老 莊 之道和《周易》為依據而辨析名理的談論。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遁》:“積篇章為敖庾,寳玄談為金玉。” 北魏 常景 《贊四君·揚雄》詩:“世輕久不賞,玄談物無求。” 唐 李白 《贈李十二》詩:“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絶倒。” 明 方孝孺 《乙丑仲秋在石鏡精舍》詩:“玄談相應發,妙理獨超悟。”

(2).泛指脫離實際的空論。 廖仲愷 《革命派與反革命派》:“社會科學的律令,確不是妙想的玄談,我們看看最近的事實……便是這條定律的例證。”

(3).猶預言。玄,通“ 懸 ”。《觀經序分義》二:“此乃玄談,未標得處。”

(4).佛教語。對佛教義理的闡述。如《華嚴玄談》、《十玄談》。 胡適 《菩提達摩考》:“﹝ 契嵩 ﹞聽慣了晚 唐 五代 的禪宗玄談,故羨慕後人的玄妙,而輕視古人的淡薄。”

涇渭

(1).指 涇水 和 渭水 。《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湜湜其沚” 毛 傳:“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帶 涇 渭 。”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儀王粲》詩:“山岑高無極, 涇 渭 揚濁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若擇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 唐 杜甫 《驄馬行》:“晝洗須騰 涇 渭 深,夕趨可刷 幽 並 夜。”

(2).古人謂 涇 濁 渭 清(實為 涇 清 渭 濁),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優劣清濁,事物的真偽是非。《晉書·外戚傳·王濛》:“夫軍國殊用,文武異容,豈可令 涇 渭 混流,虧清穆之風。” 唐 劉知幾 《史通·采撰》:“況古今路阻,視聽壤隔,而談者或以前為後,或以有為無。 涇 渭 一亂,莫之能辨。”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華月報》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涇 渭 。”

芳意

(1).指春意。 唐 徐彥伯 《同韋舍人元旦早朝》詩:“相問韶光歇,彌憐芳意濃。” 明 劉基 《即事》詩:“芳意自隨流水逝,華年不為老人留。”

(2).對他人情意的美稱。 唐 王貞白 《獨芙蓉》詩:“芳意羨何物?雙雙鸂鶒飛。”

蘭蓀

(1).即菖蒲。一種香草。《文選·沉約<和謝宣城>》:“昔賢侔時雨,今守馥蘭蓀。” 劉良 註:“蘭蓀,香草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蓀即今菖蒲是也。”

(2).指佳子弟。 清 趙翼 《西乾故里示侄亮采寶士侄孫公蘭等》詩:“是我昔時初奮跡,瓣香能不望蘭蓀。”參見“ 芝蘭玉樹 ”。

從此

(1) 從那個時候起

王大伯從此負擔更重了

(2) 從那個地方起或從那個時候起

名理

1.名稱與道理。 2.特指魏晉及其後清談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異。

金篦

(1).見“ 金鎞 ”。

(2).精美的鋤土工具。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偃師縣 有先朝上陵日,民獻松二株,上以金篦親栽於驛舍兩廡之前,因號曰雙松驛。”

刮眼

(1).猶刮目。擦拭眼睛。謂看得真切。 唐 韓愈 《過襄城》詩:“ 郾城 辭罷過 襄城 , 潁水 嵩山 刮眼明。” 宋 蘇舜欽 《清軒》詩:“誰鑿幽軒刮眼清,湖中嘉處更禪扃。”

(2).猶刮目。擦拭眼睛。喻親切熱情地待人。 宋 陸游 《贈劉改之秀才》詩:“ 放翁 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

詩詞推薦

西溪次韻九首·其三原文_西溪次韻九首·其三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