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伊洛何年此道南,道原堂上意誰參。
古文夫子遺經六,建學文公精舍三。
落落此生徒苦志,悠悠吾道豈空談。
是邦賴有賢師帥,扶植斯文首晦庵。
詩詞問答
問:《壬子云谷春祀徹俎郡侯素軒先生緘題雲谷書院道原堂又晦庵師友道義之祠七大字致山中秋立扁簡諸同志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熊勿軒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覃韻 出處:皇元風雅卷之六
參考注釋
伊洛
(1).亦作“ 伊雒 ”。 伊水 與 洛水 。兩水匯流,多連稱。亦指 伊 洛 流域。《國語·周語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韋昭 註:“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嶺 。 禹 都 陽城 , 伊 洛 所近。”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 伊 洛 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唐 杜甫 《北征》詩:“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澠池》詩:“我昔初官便 伊 洛 ,當時意氣尤驕矜。” 清 葉襄 《禹陵》詩:“泉源留儉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學。參見“ 伊洛之學 ”。
堂上
(1) 尊長居住的地方。
拜夫人於堂上。——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父母居住的正房
堂上啟阿母。——《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堂上阿奶僅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古文
(1)
(2)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
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或異。——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
(3) 指秦以前的文獻典籍
(4)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我們先前的學古文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師並不講解,只要你死讀,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去。——魯迅《人生識字糊塗始》
(5) 漢朝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型叫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里的古文
夫子
(1) 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2) 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舊時稱自己的丈夫
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4) 稱呼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含譏諷意)
(5) 孔門的學生對孔子的稱呼
遺經
(1).指古代留傳下來的經書。《晉書·王湛荀崧等傳論》:“ 崧 則思業該通,緝遺經於已紊。” 唐 韓愈 《寄盧仝》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鄭澤 《壬子秋日》詩:“先生守遺經,清風澹儒素。”
(2).謂留給子孫以經書。語本《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元 王構 《翰林承旨姚燧父楨贈官制》:“先兄後弟,繼文以忠,以章節惠之文,以示遺經之報。”
學文
(1).學習文化知識。《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南朝 宋 鮑照 《侍郎報滿辭閣疏》:“釋擔受書,廢耕學文。”《隋書·高祖紀下》:“武力之子俱可學文,人間甲杖悉皆除毀。”
(2).學習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如:他原是學文的,後來改學理。
精舍
(1) 講學的處所;收齋
(2) 僧道居住或說法布道的處所
(3) 指心,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
落落
(1) 形容舉止瀟灑自然;豁達開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別人合不來;孤獨 <落落寡合>
(3) 堆積的樣子
落落大滿。——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此生
這輩子。 唐 李商隱 《馬嵬》詩之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十年裡,我便課子讀書,成就出一個兒子來,也算不虛度此生了。”
苦志
(1).苦其心志。謂磨練自己的意志。《孔叢子·記問》:“ 太公 勤身苦志,八十而遇 文王 ,孰與 許由 賢?”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三:“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歡情。歡情信獨善,苦志竟何成?”
(2).猶苦心。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 嵇永仁 ﹞遇害時, 文敏 方七歲,母太夫人苦志撫教,以有成立。”參見“ 苦心 ”。
悠悠
(1) 長久,遙遠
悠悠長夜
(2) 遙遠的
悠悠未來
(3) 形容從容不迫
(4) 眾多
(5) 荒謬
悠悠之談
(6) 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7) 庸俗
(8) 形容憂傷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爾心。——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9) 形容悠閒自在
白雲千載空悠悠。——唐· 崔顥《黃鶴樓》
悠悠自得
吾道
我的學說或主張。《論語·里仁》:“子曰:‘ 參 乎!吾道一以貫之。’” 唐 杜甫 《屏跡》詩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學傳二·楊時》:“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致陶柳二子書》:“聞 孫逸仙 亦倡是説,竊幸吾道不孤。”
空談
(1) 只發空論,沒有實踐
(2) 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言談
別信他那套空談
師帥
(1).《周禮》軍制中師的統帥,亦為州長。《周禮·夏官·序官》:“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 孫詒讓 正義引 江永 曰:“州出二千五百人為師,師帥,中大夫,即州長也。”《周禮·夏官·大司馬》:“軍將執晉鼓,師帥執提,旅帥執鼙。”
(2).指一方的長官和統帥。 宋 蘇軾 《上虢州太守啟》:“惟此山河之勝,宜膺師帥之權。” 鄭觀應 《盛世危言·吏治下》:“中樞之與督撫,朝廷之腹心,官守之師帥,操用人行政之大權者也。”
(3).表率。《漢書·董仲舒傳》:“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新唐書·褚遂良傳》:“刺史,民之師帥也。得人則下安措,失人則家勞攰。”
(4). 清 代巡撫兼管軍事,稱大帥。對有師生名分的官吏,諛稱師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一回:“承師帥不棄,收在門下,職道感激的了不得。”
(5). 太平天囯 軍制中師的統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太平軍目》:“師帥管五個旅帥,共管二千六百二十五人。”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二章:“這就是女二師的副師帥 卜寡婦 ,原來是西北太平軍女軍的一個首領。”
扶植
扶持培養;扶助培植
扶植新生力量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溫文爾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壬子云谷春祀徹俎郡侯素軒先生緘題雲谷書院道原堂又晦庵師友道義之祠七大字致山中秋立扁簡諸同志二首·其一原文_壬子云谷春祀徹俎郡侯素軒先生緘題雲谷書院道原堂又晦庵師友道義之祠七大字致山中秋立扁簡諸同志二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